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明報專訪】物流+地產+科技=未來


由2015年開始,我致力投資物流地產行業,由傳統的高樓底鋼結構倉庫到大型現代化物流倉庫。透過親身的投資,我對物流地產的發展、投資價值和未來發展方向可算是有了比較深入了解,我個人亦深信這就是未來地產發展的一個藍海。

傳統物流地產REITs以典型的地產發展方式為資產增值,營運模式不外乎收購倉地、工廈等老舊、低附加值的物業資產,改裝並翻新成一個有貨台、貨架等物流配套設施的現代化物流倉庫,再租予大型第三方物流公司(Third-party Logistics 簡稱“3PL”)如業界龍頭嘉里物流等使用及營運,主動提升物業資產的租值,從而最終使資產價值得以提升。然而,這已是三十年來的營運模式。

在科技和互聯網的世代,透過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物件與物件之間已有互動聯繫;在網購的盛行發展下,人們的消費模式(Consumption Pattern)已有了極大的轉變……以上的發展將能提升消費者在虛擬聯網平台上消費行為的次數和交易總額,然而這最終都離不開物件或產品本身的「實體流動」(Physical Movement of Things)和倉存。因此,一切又將會回歸地產層面的增值,但在現今世代下,增值的手段除了傳統的「地產發展」外,科技元素如物流倉儲自動化系統、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等才是真正能為傳統物流地產大量注入價值的關鍵。

在科技層面的增值,剛在香港上市的ESR Cayman(1821)和市場上的物流地產REITs,包括之前在美國和星加坡上市的普洛斯(Global Logistic Properties Ltd)、豐樹物流信託(Mapletree Logistics Trust)和Goodman等仍然是接近空白。

有關金融科技(FinTech)和區塊鏈在物流倉儲上的應用,在今天的明報專訪中提到了一個概括的概念。有興趣的讀者們可參考我下一篇文章,會作更詳細和深入的說明。

【明報專訊】

//樓市中工廈拆售帶來豐厚回報已不稀奇,但有本港房產基金經理撈金後轉行,決定豪擲10億元,要在新界打造「科技倉庫」,以大數據及區塊鏈作輔助。地產投資公司Comboxx聯合創辦人兼執行董事陳建中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旗下智能物流倉層數將會更高,對收租能力頗具信心,更重要的是倉庫科技帶來的增值服務多樣,可佔總收入6成,未來甚至有機會與虛擬銀行合作,料項目兩年內可回本。

大數據管理 全自動化運作

陳建中以專投地產的星匯資本起家,2015年曾在新界建倉小試牛刀,回報不俗,由此對倉庫看高一線。他其後發現,工廈倉高度有限、通道窄逼,貨車出入常要「排長龍」,因此有心捕捉商機。公司買下元朗逾30萬呎地皮,並伙拍嘉里物流(0636)旗下嘉里物流工程,由後者負責硬件,開始落實智能倉構想。而因倉庫計劃採用全自動化,城規會亦批出罕有的18米高度,大幅增加可租出面積。

物流業近年在港式微,但內地由於地廣人多,反而出現阿里巴巴(9988)旗下菜鳥物流等新式科網物流公司。陳建中認為科技才是未來倉儲發展重點。他指旗下倉庫將採用大數據,落成後可對倉內貨品進出時間、位置及溫度等數據進行分析,能分辨當季及過季產品,幫客戶精確銷售。

貨單存區塊鏈 數據難篡改

另一新式倉儲服務則是融資證明,他表示,過往中小企在以貨權為抵押向銀行尋求融資時,曾有倉單造假的詐騙案例,但若貨單儲存在區塊鏈中,數據則難以篡改,可規避風險。他續指,區塊鏈亦可通過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直接將貨權轉移予銀行,早前已與部分虛銀探討此計劃。

科技倉庫預計明年第四季落成,陳建中表示,租金將與普通倉儲相若,甚至更平,希望可租予中小企至個人不同類別用家。

明報:港企斥10億建智能倉 冀兩年內回本
https://m.mingpao.com/pns/經濟/article/20191226/s00004/1577298948396/港企斥10億建智能倉-冀兩年內回本?fbclid=IwAR3rxo4UyABXyiee76aXyeSE0-JrcI_DWRIerWKBDr_GC8yB6eQA_GdabzY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專訪 - 香港首個樓底最高、規模最大的自動化智能物流公倉


Comboxx首建自動化物流倉 擬藉大數據分析推網購


//本港初創公司Comboxx旗下物流園項目SuperHub One,預計明年第四季落成,將為全港首個大型自動化物流倉庫。執行董事兼聯合創辦人陳建中接受本報專訪表示,業界存在土地、人力成本高的問題,希望打造自動化倉庫例子,未來亦考慮在大數據分析基礎上開設網購平台。

地處元朗的SuperHub One佔地約30萬平方呎,樓底高度達18米,全港最高。與其他物流倉庫不同的是,Comboxx與嘉里物流(00636)子公司合作將其打造為自動化倉庫,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及區塊鏈等技術配套。

高樓底+無人運作 減成本

陳建中解釋,傳統物流公司主要將貨品儲存在工廈,但工廈實用率低,加上近年工廈活化增多,導致供應減少,已不能滿足行業需求。而SuperHub One高樓底、自動化兩大特點,可解決土地成本及人力成本高昂兩大問題。

陳建中稱,自動化倉庫內基本可實現無人運作,一方面能節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因毋須預留走廊、鏟車出入空間,加上18米高樓底,整個倉庫可提供4萬個板位,相較普通倉庫多出4至5倍,令平均土地成本大大降低,因此他預期,未來租金價格可與市價看齊甚至更低。

陳建中推算整個項目投資額達約10億元,料落成後每年可帶來9位數字的現金流。他又透露,嘉里物流將為最大潛在租客,但不希望將倉庫租給單一公司,倉庫以板位計出租,更具靈活性,除第三方物流公司外,亦希望吸引個人租客。

由於整個倉庫由統一管理系統控制,陳建中預期未來在營運過程中可累積貨物品種、價格、出入倉時間等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Comboxx亦計劃推出網購平台,為中小企及創業者提供倉儲及平台服務。//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誰是下一個王者?


受社會運動影響,零售消費市場無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不少零售股及收租股的股價都顯著回調,其中我比較多提及的領展,其股價亦由高位回落近兩成,但影響已較其他零售/收租股小。

我本人對於證券投資組合的「經營」理念是「現金流再投資」(cash-flow reinvestment),是一種永恆的動態操作,因此不停在市場尋找優質、適當的投資標是十分重要,而尋找這過程同樣也是動態的,從不休假。我自2015年開始寫blog的時候就已分享了我的REITs+Bond投資組合,當時領展和越秀等房託是「膽」,後期越秀換了Mapletree Greater China(當時名稱),而當時領展股價由30多元升上40多元,市場大部份人都說領展的股息率低,很貴。連我當時也曾想過要減持,主要原因是想增加槓桿債券部份的比例。後來,從另一個角度想通了領展的特質性和營運模式後,立即反過來增持了。到2017年現金流為王出版時,領展股價又由40多元升上50多元,就更多人說貴了,而股息率只有4.x%,對比其他股息率達6%的REITs並不吸引。到了2018年,領展股價1年間已由50元升上70元。當然,價錢升得越高,更多人走出來說貴,但同時市場也更多人開始認識領展的價值,開始追捧這隻「房託怪獸」,至2019年,領展股價曾升至最高位近100元。

每個價錢下都有人說貴,那到底何謂貴?其實作為投資者,我們看「靜態回報」最終都是看總體回報(Total Return),即資本增值及股息收益之和。要極大化Total Return,首要是對投資目標進行全面的收益評估,因此不能只看股息率。要記著現金流收益只是一個過程,它是一種幫助我們累積「優質資產」的工具,累積資產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見文:-《投資是為了賺資產而非賺錢》)。要分析REIT是否優質,我們需要看股息率的增長。邏輯是這樣的,越具增長能力的REIT,它每年的股息率增長越高,股價便越高,因此用「今天」股價和「過去」派息紀錄計算出來的股息率便越低。

市場對REITs進行估值的方法有很多,如現金流折現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 DCF model)、股息增長模型(“Dividend Growth Model”)等等。其實REITs有別於一般上市公司股票,估值模型用不著搞得那麼複雜,筆者認為分析REITs的估值只須用兩招,就是看其市帳率(PB)和DPU增長率。

市帳率(PB)大於1表示市價比資產淨值(NAV)有溢價,小於1則代表折讓,這直接反映REITs的估值是否昂貴。大部份香上市的REITs的市帳率都是有折讓的,原因與在低息環境下REITs在對其資產進行內部估值時所用的資本化率(Capitalization Rate)偏低有關,令旗下物業資產估值偏高,故有感覺估值便宜的假象。因此,在進行估值時,宜同時留意和比較不同REITs所使用的資本化率。

由於REITs會將其90%可分派收入以股息的形式向股東進行分派,因此無須擔心股息率與盈利不同步的問題。要觀察其盈利能力和ROE表現,直接看其DPU增長率最實際。如一隻REITs的市帳率不高,其ROE良好,同時DPU增長率長期保持穩定高水平,那該REITs便是一隻不可多得優質的REITs。

在2017年出版的現金流為王中,我曾比較過香港兩隻顃近的REITs – 領展和置富︰

在本港上市的REITs中,筆者比較看好的是置富(00778.HK)和領展(00823.HK),原因是它們的物業和租戶的組合跟民生(中產的民生)關係密切,受零售放緩和自由行減弱的影響相對較低,收入也比較穩定。

以置富為例,置富全港擁有1 7 個商場,當中不少位於大型的屋邨,兩大旗艦商場為置富第一城及置富嘉湖。十大的租戶包括百佳、中原、美聯、中銀、長實地產、大快活、屈臣氏、7-11和恒生。領展更不用說,擁有全港大部分公屋商業零售設施和停車場,覆蓋面甚廣,公司總資產超過1600億。

兩隻REITs當中,筆者最看好領展(00823.HK)。領展作為目前唯一晉身藍籌的REIT,足以反映其在香港眾REITs中的領導地位。從財務數據看,置富的市帳率僅0.66,比領展的0.90為低,但領展的ROE達15%,而置富僅10%。置富全年每基金單位分派(DPU)49.23仙,惟預測未來3年DPU年複合增長率僅0.8%,而領展則高達8%,以此比較,領展估值相對更吸引。 



領展過去的DPU每年均有雙位數的增長 (資料from aastock)

領展的預測DPU增長較高是有原因。領展現時有11個包括商場翻新工程等正在進行中的資產提升工程(AEI)項目,另有8個待批中,13個規劃中,合共近30個項目有待資產提升,這將可持續提升物業資產價值的收益,有利支持未來數年的DPU增長。因此,領展是貴得有道理。


領展目前在香港及內地有物業,而且內地佔比更愈來愈高。截至今年,領展在港有126個物業,面積約800萬平方呎,主要為零售空間,另有約5.6萬個車位。香港物業佔總價值約86.8%;在內地有5個物業,約有500萬平方呎的零售及辦公室空間,佔總價值約13.2%。物業估值為2,180億元。每單位資產淨值89.48元,現時市值約1,900億元。

領展的收益率很長時間都在3.2厘至4.5厘左右徘徊,但今年曾跌至低於3厘,低見2.7厘水平,或反映投資者和市場資金更追捧其增長。到8月中,因香港社會事件,領展股價跟隨下滑,收益率才重返3厘之上。過去3年及5年的平均收益率為3.54厘及3.73厘,在我眼中,收益率並不是重點,重點還是DPU增長,但我們能看到領展的DPU增長已較以往高峰時有所放緩,而領展管理層對增長的預測也比以往保守,由以往的雙位數改為高單位數增長。

在商業REITs之中,領展絕對是王者,資產類別包括零售、停車場和寫字樓。而營運模式由管理到發展,再到合營模式。發展地區由本地市場已大幅將版圖延展至有較大資產提升空間的內地市場(主要為一線城市),當然同樣地受到人民幣匯率及地緣因素等風險增加。

有人認為領展變質了,或者這樣說,我認為領展的Vision宏大了,營運模式比以前進取,但同時伴隨着的是風險的提升。我經常說,領展因為歷史因素,擁有先天絕對優勢的資產(房委會旗下遍佈全港的的公共屋邨零售物業及停車場),遍佈香港民生區域,營運模式簡單,改造以當時極度低效管理、基數極低的物業資產,提升價值再加租,可以說是零風險運作。因此,簡單的分析,在同樣「零風險」的情況下,相對於其他risk-free asset如美國國庫債券,可謂無風險套利,已可得出「必贏」的結論。然而,今天正在收割資產,同時向外發展的領展,當年那種「無風險」的無敵營運模式已不再。這是事實,性質跟以前確是不同了。
未來,我對領展是相對保守,原因不是收益率,而是增長的放緩,我所指的增長不是純DPU增面的增長,而是集團的業務拓展手段已盡出,不是領展本身的問題,而是其先天經營業務限制的問題,可以說已到了極限。

電子商貿為傳統實體零售商帶來競爭壓力,但為倉儲物流業界締造龐大商機。電子商貿的發展將能提升消費者在虛擬聯網平台上消費行為的次數和交易總額,然而這最終都離不開物件或產品本身的「實體流動」(Physical Movement of Things)和倉存。

因此,未來我更看好工業物流類的REITs,特別是物流地產。如果我們相信未來互聯網會更進一步地改變全世界的消費模式(consumption pattern),我們就更有需要對沖零售REITs的投資組合風險,而另一方面,物流地產將會大行其道,增長必定遠超傳統零售REITs。物流地產將會是下一個目標,稍後有時間我會分析一下物流地產市場。

本文一開始就說,投資是永恆的動態操作,需要不停在市場尋找優質、適當的投資標的,而尋找這過程同樣也是動態,從不休假。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想得到最終的認同 先要尋找市場的不認同


很高興我的第二本著作《現金流為王2》入選了誠品香港2019年的Top 10,也是唯一一本上榜的財經/商業類書籍,十分榮幸﹗也延續了2017年出版的《現金流為王》成為當年全港最暢銷財經書的成績,至今共印了八版。

《現金流為王》系列本身不是主流的投資/財經書題材,寫的都是我個人的投資理念和實戰案例,而我投資的都是當時非主流的債券和房託基金(當時香港人都只喜歡股樓),而且不論是投資產品抑或是我所用的投資平台 – 私人銀行等,都屬於高門檻級別,書中的下半部份更包括了我的創業路和生意經,可以話係九唔搭八,當時被不少出版社和投資界朋友批評為「完全離地」。但是,我本身不是一個職業作家,我不想為迎合市場而寫,堅持我手寫我心,只有真正自己應為對的,寫出來才有意義和說服力,否則浪費我的時間,也浪費了讀者的時間。最後得到一眾讀者的認同是意料之外,也要多謝天窗出版社放任地讓我忠於自己的思路去發輝,原汁原味的為我出版。

《現金流為王2》是第一本的延續,是第一本書的深化版,內容更深入,絕對不是最受市場歡迎的「工具書」,也不是適合初階投資者看的純投資書,坦白說,我也不知如何定位。我只是一位產量極少的「業餘」作家(現在更業餘,數個月都沒有一篇文章),寫書不是我的主業,只為興趣,因此同樣地,由寫這本著作開始,從沒有想過「市場」的問題,再一次感謝出版社願意再「較多次飛」,慶幸還能對出版社有個交代。

《現金流為王》系列所寫的是一種理念,不限於投資,同時也應用於營商。我不喜歡純理論,我較喜歡實淺;我不喜歡「跟風」,我喜歡創造;我不喜歡紅海,我喜歡藍海。正如我在第二本書的自序中寫到︰

「或許今天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我當初在投資和創業路上所做的決定和選擇大都是正確的,但事實上,在這十年裡,我做了無數次重大的決定,而幾乎每一次大部分人當時都不認同我的選擇。每一次聽到別人的不認同,又或看見市場的不認同,我便知道這是一個機會。

機會的出現,往往來自市場不同的看法,當所有人都持相同的看法時,機會便會被市場消化,這些利潤便輪不到你去賺。那些所謂趨勢投資法,每天盼望「搭順風車」,又或是一味追逐資產價格來買賣的投資方式,從來都不是我杯茶,但我明白這都是市場大多數人的「嗜好」和做法。

因此,我們無需老是要爭取別人對自己看法的認同,別人的不認同其實是一種機會,而關鍵是如何將機會把握好。想要把握好機會,除了獨到的眼光,其實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堅持和執行力。

投資,不是只靠一次半次獨到的眼光,而是持續系統性的投資思維。」

最近一年一直都在忙碌著一個大項目,這項目是一個藍海項目,衝擊著傳統市場,當中的理念與我一直的中心思想和理念一致,同樣以「先現金流,後價值,再價格」的作為盤活資產、釋放價值的手段,只是這次的應用場景有所不同。及後有時間,會多些撰文與大家分享這個藍海經濟。

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

過程還是結果?


自小,前輩們都教導我們不要「煲無米粥」,意思是不要做沒有「結果」的事情。出來工作後,這句說話從老闆口中聽得更多,原因是做沒「結果」的事是浪費公司資源和時間,更重要的是公司白出糧給我。因此,社會上大部份人的思維都是重「結果」多於「過程」。

但其實何謂「結果」?出來創業後,漸漸地我發覺「過程」就是我想要的「結果」。只有視「過程」為「結果」的人,才會勇於嘗試任何可能沒有「結果」的事情,從而得到更多的「結果」;而很多人以為的「結果」其實只是「過程」。

如果一個人要鎖定有「結果」才願意去做一件事,那就會錯過了很多「過程」和機會,而這些正正就是我所追求的「結果」。

要知道機會往往都在努力嘗試的「過程」中遇到,而非在「可預期的結果」下獲得。因此,我認為「重過程」的人會比「重結果」的人遇到更多機會,從而更容易獲得真正的成功。

人的視野有限,我們所能看見的「結果」其實都只是眼前的「結果」,而非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今天的你想像不到的,這才是真正的成功。只有通過勇於嘗試,我們才有「過程」,而只有在「過程」中,我們才能遇到更多機會,從而得到更多的「結果」,最終獲得更大的成功。越有視野的人便越明白「過程」比「結果」重要的道理。

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不少人都抱着攀比的心態去做事,因而只懂重視結果,忽略了過程中的得着及享受,令生活變得枯燥乏味。有人曾說︰「相對於結果的輝煌或黯淡,追求的過程更顯其意義與價值。」

在這個功利的社會,不少人都急功近利,只想一步登天,因而對於「結果」過於執著,斤斤計較;或是於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時怨天怨地,卻往往忽略了過程中的得着及樂趣。眼界窄了,因而看不到過程中所遇到的新機遇,間接地為自己的成功設限。因此,當我們為「結果」拼搏的同時,也要不忘享受「過程」中的樂趣,只有將眼光放遠一點,不計較,多嘗試,才能看到更多機會,不要因社會的現實,而成為一部終日為「結果」而工作的機器。

今天的香港,我們需要更多正能量,眼前的「結果」很多時只是過程,而非真正的「結果」。如果每個人只著眼於單一的過程和結果,我們將失去一切。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氣勢(下)

第二天,女兒跟我說另一份功課派了,今次女兒獲得A+,那位「Too bad」同學只得A,女兒回來跟我說。

我:你會唔會學番佢,對住佢講too bad呀?

女兒:唔會,咁樣做唔岩。

我:叻女!咁你點反應呢?

女兒:佢話佢又A,然後一路裝我份功課,一路問我咩grade,我比佢望左下,無出聲。

我:唔得,你要用番小學生既答法,不囂張同時不失氣勢。

女兒:即係點?

我:你可以話:well not bad...but I’m a bit better.

當勢比人弱,要懂得激勵自己。
當勢比人好,不囂張但要懂得保持氣勢。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氣勢



從來都說,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在社會做事,從來都講信心和氣勢!

剛升小一的女兒接到老師改好派回的功課,看見功課獲得A,心感欣喜,怎料旁邊的一位同學搖搖頭說: “Too bad”....女兒不懂反應,回家後跟媽媽說。

媽媽:佢一定係妒忌你啦。
女兒:唔係啦,佢A+...
我:佢取笑你喎,咁你點答佢?
女兒:唔識答呀...
媽媽:你叫佢唔好取笑你啦,下次努力!
我:點得呀,作為小學生應該要用番小學生既答法,同時不失氣勢。
媽媽:即係點?
我:你應該答 better than you!
女兒:但A+高分過A,我唔可以講大話!
我:無問題,你可以答 better than you...next time !
媽媽、女兒:😓😓

咩都可以輸,信心唔可以輸,氣勢更加唔可以輸!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機會

昨天施政報告公布放寬9成按保上限樓價至800萬,我講左句「每次一有新政策出台,都是一個讓部份小市民「翻身」的機會」,隨即收到不少人問「我是否應該立即訓身上車」,你叫我點答?

這類問題經常出現,正如數年前我解釋槓桿債券操作,也收到不少問題,最多人關注的三個問題(排名不分先後) – 1. 買邊隻? 2. 用邊間私銀買 3. 買幾多/是否用盡槓桿?

投資,是很個人的,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因為每一個人的背景、能力和需要都不同,投資決定是因人而異,當然我明白大部份人都只想要一個「model answer」。作為投資者要有自已的view,至於我的看法,已經講過很多次不再重複,但我不能為你做任何決定。你有數百萬跟只有80萬,未計供款能力,同樣做9成按揭買800萬樓,情況已完全不一樣。

從前有個故事︰

一天,政府官員到精神病院視察,院長向官員解說每位病人的狀況。其中有位病人手中握著一張相片,一邊哭一邊用頭撞牆,院長解釋:「他曾深愛相片中的女人,但那女人卻嫁給別人,他因此而受不住刺激發瘋了。」

這時隔壁房間有一個人也用頭用力撞牆,官員問:「他又怎麼了? 」
院長說:「他就是娶了那位女人的人。」

機會,對有能力把握的人才是「機會」,對沒能力駕馭的人是「風險」。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香港的宿命


//施政報告公布首次置業人士如未能符合壓力測試,仍可申請敘造最高8成或9成按揭貸款。修訂主要是將首次置業人士的9成按揭保險合資格物業價格上限,調高至800萬元;8成按揭保險的合資格物業價格上限調高至1000萬元。//

這又是一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興奮劑。其實政府選擇現在打興奮劑,也不是不能理解。由貿易戰到近月的社會問題,香港經濟難免會受到影響,當零售、民生市場受到影響,資產價格難免亦會受到影響。要知道香港有不少中小企營運生意,會將物業按予銀行借商業貸款,當經濟受損而導致資產價格下調,同時生意前景又不樂觀,銀行會向中小企「收水」。當中小企被裁員或結束營業,失業率上升,經濟問題便會加速浮現。

從來當經濟好時就會國泰民安,每當經濟差,社會的各種問題就會同時出現,但當經濟好,消費市場蓬勃,看似國泰民安的同時,亦造就了資本家「貪婪」地迅速累積財富/資產,這就是自由經濟體下「資本市場的取捨」,也是香港作為全世界最自由(不是民主)經濟體的自然定律。

某程度上,這時候為市場打興奮劑,Timing上是可以理解的政策措施,一是按撫市場,二是為經濟和樓市打支預防針,但說到底這都只是收短線效用的一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興奮劑。

然而我們要分析的是,原定目標的受惠對像是否會/能夠「領情」?當他們不或沒能力「領情」,最大部份的受惠對像又會是哪一班人?最後造成的結果又會否繼續是貧富懸殊會進一步拉闊,加深社會問題和民粹主義?

每次一有新政策出台,都是一個讓部份小市民「翻身」的機會,但奈何大部份會根據新遊戲規則make right decision & take action的人都是同一班小數的人,而大部份人只會看到相反的結果,從而作出相反的決定。

自由經濟體下的資本市場就是讓資本家/聰明投資者不停壯大和累積財富的地方,沒有公平不公平,因為這就是市場運作的機制,但貧富懸殊會進一步拉闊。政府既沒能力做庄(土地的最大持份者是發展商),只是一個遊戲規則制定者,在資本市場下,每一次出招,都只會造成同一個結果 -- 造就同一班人累積財富,同時有同一班人被市場歧視,這是一種「定律」,也可能是香港的宿命。

新聞/圖片內源:
明報 - https://m.mingpao.com/fin/instantf2.php…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物流+地產+科技=未來


由2015年開始,我致力投資物流地產行業,由傳統的高樓底鋼結構倉庫到大型現代化物流倉庫。透過親身的投資,我對物流地產的發展、投資價值和未來發展方向可算是有了比較深入了解,我個人亦深信這就是未來地產發展的一個藍海。

傳統物流地產REITs以典型的地產發展方式為資產增值,營運模式不外乎收購倉地、工廈等老舊、低附加值的物業資產,改裝並翻新成一個有貨台、貨架等物流配套設施的現代化物流倉庫,再租予大型第三方物流公司(Third-party Logistics 簡稱“3PL”)如業界龍頭嘉里物流等使用及營運,主動提升物業資產的租值,從而最終使資產價值得以提升。然而,這已是三十年來的營運模式。

在科技和互聯網的世代,透過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物件與物件之間已有互動聯繫;在網購的盛行發展下,人們的消費模式(Consumption Pattern)已有了極大的轉變……以上的發展將能提升消費者在虛擬聯網平台上消費行為的次數和交易總額,然而這最終都離不開物件或產品本身的「實體流動」(Physical Movement of Things)和倉存。因此,一切又將會回歸地產層面的增值,但在現今世代下,增值的手段除了傳統的「地產發展」外,科技元素如物流倉儲自動化系統、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等才是真正能為傳統物流地產大量注入價值的關鍵。

在科技層面的增值,目前物流地產REITs,如之前在美國和星加坡上市的普洛斯(Global Logistic Properties Ltd)、豐樹物流信託Mapletree Logistics Trust)等仍然是接近空白,如果我們確立了這個方向是趨勢,這意味著目前租金回報率僅4-5%的傳統物流地產基金,在應用相關技術增值後,將會極大的upside potential。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前日接受了蘋果日報的電話訪問,我亦提及了有關方面的見解。

//【本報訊】《現金流為王》作者陳建中早年主力買債起家,現時經營物業基金業務的他,看好為物流商提供倉存場所的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嚟緊嘅方向,網購會打擊商場零售。不過(就算)網購做得好好,交易額高,貨物始終要倉存」。

陳解釋,物流地產的本質實際上也是租賃,只是租客對象以物流營運商為主,這市場源於物流營運商對具備配套的倉存場地有需求,但購置大面積土地需要龐大資金,擴展業務時要租用第三方的儲存倉,故此有物流地產商收購爛地或老舊的倉庫,「佢哋翻新成一個有貨台、有貨架、有唔同自動化設施等嘅倉,大型物流公司入到來就可以營運,所以願意畀更多租金去租」。

陳建中續稱,電商平台Amazon已在其自家貨倉引入自動化設施,料會帶動物流地產公司跟風,「如今物流地產做緊30年前(的模式)一樣,收益率就2、3厘,但做完科技增值後其實利潤會翻倍,呢個價值未反映到」。//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20191013/VTQRUJL2TCF2BHAVBANLIDNIIQ/


2017年明報專訪︰

留意新界倉地的投資機會

看好香港樓巿,是否便只有加入高價買樓一途?固然,近年本港住宅樓價屢創新高,土地供不應求是癥結所在,而候任特首林鄭月娥上月初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將多管齊下增加住宅土地供應,包括發展私人發展商現持有的大量新界土地,其實當中便存在投資機會。

星匯資本執行董事兼首席投資總監陳建中早在兩年前已看到新界土地有價,並深入研究,「香港的地契可簡單分為屋地契及農地契,屋地是用來起樓的,可作住宅、商業或工業用途;農地則按城規會規劃,作倉貯、農業、保育、康樂或工業等不同用途,若用作倉貯用途,則稱為『倉地』。根據規劃,港府未來將在洪水橋、元朗南及新界東北等地徵收1000公頃的土地,用作發展新市鎮用途;換言之,倉地的供應將大幅減少,結果是其租值及價格向好」。

因此,陳建中旗下基金去年以8000萬元,收購新界一幅面積達9萬方呎的倉地,並且斥資5000萬元興建倉貯設施,有關面積現已以呎租13元悉數租出,即每年租金收入近1400萬;相對於買入價加建築費的1.3億元,租金回報率逾一成。
https://m.mingpao.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49445&node=1495780789067&issue=20170526

2019年10月6日 星期日

勿以「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思維思考


我不同意「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邏輯,但無可避免地大多數人潛意識裡都運用這種邏輯思維思考。在大多數人眼中只有兩種顏色,不是藍便是黃,然而這種「分黨分派」的思維,只是搞政治的人想出來的一種分化手段。

按以上的邏輯思維,大部份人認為凡是反對政權的施政方針的人,在現今社會上會被稱為「非藍絲」,即「黃絲」,即是支持暴力的一群,在內地人眼中更等同支持港獨的一群。

大家要明白,在正常情況下大部份市民都不應該,也沒有這種能力大搞政治。不搞政治而理性的人只會講道理,想最佳的解決方案,大家都希望香港回復昔日的光彩,而非低層次地表達自己支持藍或黃的立場。

在理性層面上思考,暴力(不論是抗爭者或警方)對社會而言都是一種社會成本,是無可置疑的,而這種成本大家都不希望產生,大家都希望儘快將之減到最低,而採取甚麼解決方法才是關鍵。

當有人認為政府引用《緊急法》繞過立法會的正常程序立法有用,同時大家可能忽略了以此方式立法所帶來的影響,包括香港一直引以為傲的獨立司法、三權分立的法治制度將受到重大挑戰,為政權凌駕法治打開了缺口。香港人或前線激進的抗爭者是否會接受這一套?支持政府的一方是否有十足信心此舉是一服即好的良藥?還是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相情願的「良藥」?

以上種種都是未知數,但從事實看來成效果似乎未見其利先見其弊,抗爭者的反抗意志被進一步激發,殘局可能一發不可收拾,社會矛盾只會日益加深,我個人看不到政府「用藥」的這個方向能走到問題最終得以解決的盡頭。

作為投資者、商人,怎會喜歡政治,更何況暴力?對我們金融界、商界而言,政治與暴力都是成本,我們當中(至少我不會)沒有人會利用政治和暴力來盈利。我希望重申的是,在我的思維當中沒有藍/黃,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問題千絲萬縷難以分析),這些其實都不重要,不應該是重點,重點應該是如何解決/緩和當前社會面對的問題。想要去解決問題,就必先要想問題的根源。如果問題的根源是硬通過「送中條例」所引起,今次引用《緊急法》立法是解決問題還是重蹈覆轍、火上加油?這還未計算對香港司法機制帶來傷害的額外成本(對於違法的抗爭者,執法機關一直都在執法,因此暴力是治安問題,而非對獨立司法機制的影響)。這問題沒有絕對肯定的答案,但從社會不同取態人士的心理分析,大家可能又會得出不同的答案。

大部份朋友、商界夥伴都勸我不要表態發聲,對生意和投資百害而無一利,更可能會引來持不同意見的人士誤會和攻擊,我也知道在當前局勢的壓力下不是所有人都能保持理性討論,也沒有道理可言。但我知道自己的身份除了是企業家、專業投資者外,也是香港人,前者是角色,後者才是自己,做回自己,憑良心說話比起一切來得更重要。

2019年10月5日 星期六

當變質的政權凌駕法治(續)


短短數個月,香港的「法治」制度已淪落至如斯田地。兩個月前的一篇《當變質的政權凌駕法治》,想不到今天竟然要寫下去。

香港今天的撕裂、人心惶惶,一切都是林鄭政府漠視民意,企圖運用自以為「足夠」的政治權力,在理據不足的情況下仍然試圖強行硬通過《送中條例》所造成。令人遺憾的是,引起軒然大波後,政權並沒有認真反思問題的根源,汲取經驗,今天竟然重蹈覆轍,甚至更進一步,繞過立法會的正常立法程序,引用《緊急法》直接訂立「禁蒙面法」。

政府解釋引用《緊急法》立法是根據基本法賦予行政長官的立法權力,是合情合法的做法。這是荒謬的解釋,按此說法,特首只需一個「合理」的「理據」就可以引用《緊急法》立法,至於「理據」是否「充份」和「合理」,又由特首來判斷。那麼,立法會可以解散了。香港人都是有智慧,會思考的,不習慣相信2+2=5的邏輯。

對香港人而言,本來要通過一條法例並沒問題,法例本身的內容還是次要,有識之士都明白「和而不同」,但令香港人突然醒覺和關注的是法例訂立程序和手法的質變。《送中條例》,政府缺乏咨詢,在200萬反對聲音下仍企圖以「以快打慢」的方式強行通過,觸發社會各界群起發聲反對,這是民意。然而,政權選擇漠視民意。

數個月來的紛爭,社會出現很多矛盾,姑勿論誰對誰錯,理智的一方應該以解決問題為重心,作為始作俑者的林鄭政府,理應以儘快平息民憤為首要。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儘管沒有一種方法是完美,但最少要給市民大眾的感覺是向前行一步,令情況有所改善,這樣雙方才有望達成共識,而不是越走越遠,火上加油。

可是,面對社會的紛爭,政府選擇了以武力鎮壓、賦予警隊無上權力、選擇性執法、製造白色恐怖等的威嚇式手段去「解決」問題,最後再以極權的方式立法「止暴制亂」。今天,市民看見的不是解決問題的決心,而是政權繼續漠視民意。

政權若沒有真正用心去聆聽市民的訴求,所謂的「與民對話」都只是一場公關表演,浪費大家的時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古往今來每一位君主都需要明白的道理,對於今天儘管是極權主義下的政權,我深信這道理仍然適用。

你可以不認同暴力抗爭,你可以當五大訴求只是一個口號,你可以繼續對違法的抗爭者嚴正執法,但你決不可以肆意讓政權凌駕法治。

心痛我的香港,人微言輕,但不吐不快。

相關文章:

《當變質的政權凌駕法治》
https://www.facebook.com/974946689232967/posts/2529275343800086?sfns=mo

2019年8月12日 星期一

當變質的政權凌駕法治



「法治」是一種制度,不同的國家或地方在不同的政權下都有她的一套制度,該國的人民、政府、任何組織或身份之人士均須遵守這個「遊戲規則」。「遊戲規則」一旦訂立,不能任意更改,如需增減或修改也必須通過「制度」來進行。人民、政府、執法者、任何組織或團體都不能繞過制度「打茅波」。

「法治」與「人治」是相對的概念。「法治」的意思,就是一個國家/地方的任何社會事務,均是根據該國家/地方制訂的法律、規章來處理,而不是依照政府或政權,甚至是個別的掌權者或是執法者的意志和判斷來處理。這就是「法治社會」與「人治社會」的分別。幸運地,我們一直都生活在一個「法治社會」的地方。

多年來,香港的法治和獨立司法系統在國際上是被高度認可的。作為香港人,我對香港的法治充滿信心之餘,也為此而感到自豪。儘管香港已回歸中國,成為中國的一部份,為保留香港在國際上的獨特價值,兩地在回歸後實施「一國兩制」政策,使香港作為一個法治社會中的「獨立和可靠的司法系統」得以保存。

國際金融機構、跨國企業用行動和資金身體力行地為香港法治、獨立而可靠的司法制度投下了信心的一票,因此世界各國的資金和人才都匯聚香港,使香港成為一個世界罕有的國際金融中心,在國際上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崇高地位,這就是香港的核心價值。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尊重法治,因為這是社會「遊戲規則」的根本,有規則社會才能有效運作。然而,不同國家政權下的「法治」顯然都有差別,當一個政權的本質改變或「被改變」,使原有法治精神的根本被動搖,則我們作為市民,除了做一個「好市民」去遵守現有法律外,更須要提升一個層次,運用獨立思考判斷事情的合理性,然後進而再提升上另一個層次,我們須要思考改變現有政權本質的「外力」背後的意圖,而不是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冷待這些「暫時不影響自己」的問題,盲目服從政權的權威。

當一個政權因為一些政治目的,意圖「合法」地通過或處理一些事情時,人們就要有「不認同」的意識,並不能因為純粹為尊重法治,而不去思考法治以上的問題,因為「法治」會因為政權本質上的改變而慢慢有所變質。

今天,我們的香港生病了,今天的社會很可憐。我作為一個80後,有自己的事業,算是生活無憂的一群,我承認我對「政治問題」的底線已比較低,但面對今天香港的「政治暴力」,我認為已觸碰了我的底線,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再有絲毫的妥協。對於踏入「收成期」的人而言,他們普遍傾向願意以「妥協」或「接受現實」去換取今天的「繁榮安定」。或許,當權者就是看中這一點,選擇在今天香港這個繁榮社會,意圖無聲無息地進行「收割」。

我不妥協,並不等如我認同或鼓吹暴力抗爭。我尊重法治精神,尊重「遊戲規則」,參與得這個「遊戲」就必須要遵守現行的規制,但我不滿任何「力量」強行、不合理地試圖去一步步改變我們現行國際高水平的規則和制度,這是更暴力的暴力。

送中條例,若非100萬人、200萬人上街,條例早就被強行通過了,而香港現行的高度自治的獨立司法系統將會出現瑕疵,國際投資者將會對香港失去信心,影響非常深遠。

看見一班90後和00後,他們是我的後輩,我嘗試站在他們的立場,他們的人生只是剛剛開始,因此他們會較直接看到社會上的問題,甚至乎我認為他們所看到的問題比我們更長遠、更高層次,因此才會有這種激進的抗爭行為。

不論是警察抑或示威者,他們都是這次「政權暴力」抗爭下的磨心。在我眼裡,在事件發生前他們本質都是無差別的香港人。看見香港如此撕裂,我很心痛,也憤怒有政權為了統戰的「偉大」目的,令香港如此分化。

事情發展到今天,令我最失望的是政府竟然對民意的視若無睹。對多年來一向重視民主自由的香港市民來說,是一種「強姦」。全民激動是因為大家都親眼看到政權的變質,連政治敏感度較低的中產階層、商界、政府公務員,以至各個專業階層人士也群起反抗。以前我們香港人只須努力工作,專心投資,香港日常發生的政治都是「小問題」,因為我們都認為香港的法治可以守到這一關,但今時今日,在現今的政權局勢下,我們知道已經不行。

「法治」是一種制度,雖然我們都清楚法律不可能完全公平,但它仍是公認下最好的制度去維持社會的運作,因此我們都需要遵守和保護我們的法治。唯一有能力改變現有法制的是政權,因此若有政權意圖不合理地、不理民意地強行改變我們現有的法治基礎,我們就必須要努力去守護。否則,規則一旦改變,十年後,二十年後,香港還會是香港嗎?

相關文章:

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貿易戰切勿演變成貨幣戰


2019年真是多事之秋,作為一個平衡佈局的投資者,可以說是動盪下的「既得利益者」,本大可明哲保身,不應再多談政治,至少身邊很多專業投資者、商界朋友都勸小弟盡可能少作評論。然而,有很多事情實在看不過眼,而事實上一為公義,其次,政治與經濟實際上密不可分,要能夠邏輯上精準地分析宏觀經濟,就必須先分析政治,因為能夠直接左右經濟大局的人都是擁有政治權力的人,而他們的行為都包含著政治考慮。因此,不論閣下是打工仔、普通市民、投資者,抑或是生意人,在當今多元局勢的互相角力下,不能再政治冷感,在大事大非前,請拋開大多數人天生的「權威性人格」和「直覺思維模式」,需要運用理性的獨立思考判斷去看清埋沒在眾多煙幕下的局勢。

中美貿易戰已持續了近一年的時間,在一開始的時間我已說過「貿易戰」只是一個「偽命題」,在國際貿易理論上根本不合邏輯,在此不再解釋,有興趣可參考較早前的文章。而貿易戰這個「偽命題」最終會發展成為貨幣戰。中美的政治矛盾,除了知識產權和技術轉移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不多人留意的匯率問題。

要研究匯率問題,首先我們要清楚何謂匯率。匯率,反映了一個國家貨幣的價值,由於這個價值也體現於其他國家貨幣的價值,因此匯率永遠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自由的市場下,一個國家貨幣的價值取決於貨幣的供求,而貨幣的需求源自於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當中包括了內需、國際貿易和投資性需求。一個國家的貨幣供應則須追逐著貨幣的需求而定,然而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是動態的,央行需要預測經濟未來的走向從而制定有效的貨幣政策,配合貨幣的需求,甚至利用取態性的(緊縮或擴張性)貨幣政策倒過來去創造需求,推動經濟。當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涉及一些政治考慮(非單純經濟考慮),他國便會同時作出相應的政治保護式貨幣政策。自此開始,匯率當中所包含的因素變得複雜,大國之間的「貨幣戰」演變成現代版的戰爭,因為大國們都知道,貨幣戰的勝負主宰著未來百年國家的經濟地位,而戰爭的武器就是「匯率」。

上星期,美國威脅對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徵收10%關稅,事不過兩天,中國以人民幣匯率「破7算」作為回應。翌日,美國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首先,就人民幣貶值的聯想有兩個可能性︰1. 中國刻意通過人民幣貶值抵銷關稅對中國產品競爭力的影響,為貿易戰爭取本錢;2. 市場主導,人民幣貶值是市場本身對人民幣供求的問題。而事實上,以上兩個可能性在邏輯上都是成立的。

在岸人民幣匯率(CNY)中間價的定價是由人民銀行每天早上9時30分在人民銀行網頁上公佈的,雖其聲稱定價是根據一籃子掛鉤的貨幣匯率,但比重和機制欠透明度,實際上仍是一個指導性的價格。定價後,在岸人民幣匯率在一定的區間下可以上下浮動。在人民幣指導性的定價機制和資本帳不開放下,中國金融體系實際上可以說是由政府牢牢把控,擁有人民幣價值的操控權。

從以上的機制,我們知道中國確實有能力操控人民幣匯率,下一步我們要分析究竟中國希望人民幣升值還是貶值。市場人士普遍認為,面對美國的進口關稅,中國有意利用人民幣貶值去抵銷關稅對中國產品競爭力的影響,而由去年到現在,人民幣匯率已下跌了11%,從產品價格上,的確能夠對沖部份關稅的影響,因此坊間甚至有人認為中國應該要實施一次性大幅貶值,去救中國的出口商,同時也能避免資本有時間慢慢外流。

然而,事實上人民幣貶值的問題比想像中更為複雜。貿易戰本身也會造成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因為人民幣貶值,中國進口的源材料成本增加,同時關稅使出口商的收入減少,出口商手裏的美元也就更少,相應地能夠兌換到的人民幣就更少,人民幣需求減少,就會貶值。此外,較早前的一篇文章也解釋過人民幣「超額增發」的問題,因此人民幣本身也早已存在著下行的壓力。中國過去十年的光景,某程度上是靠大量的新增貸幣供應所帶動。理論上貸幣供應大於貨幣需求,人民幣應該早就要貶值,但由於中國有能力操控人民幣匯率,加上資本帳不開放,人民幣匯率在「超印」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一直升值。中國的貨幣政策加上人民幣的匯率機制致使2008年金融海嘯後的中國能夠獨善其身,中國同時藉著人民幣的「確保」升值使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有顯著的成績。

事實上,中國在金融海嘯後新增的4萬億貨幣供應,使銀行大量借貸予企業和個人,大部份資金鎖死在資產市場,資產特別是股市和樓市泡沫化,加上人民幣升值,為中國人民創造了大量「紙上財富」。財富效應令中國人民更願意消費,進一步促進了內需,物價飛升。

槓桿在一切都美好時,所有事情都會變成「神話」,但只要情況逆轉,便會面臨危機。

四年前,中國股市爆破,隨著經濟放緩,在權衡輕重下中國最終只能讓人民幣貶值,當時金融世界受到震動,股市暴跌。就在中國官員匆忙維穩市場的時候,個人和公司開始將自己的資金大舉轉出國外,而這些資金正是中國經濟所需要的。不到一年的時間,中國的外匯儲備已下降了近一萬億美元,最後中國只能收緊外匯管制,大量封鎖國民將資金轉出國外的渠道。

正如我之前的分析一直所講,我認為中國表面上的「經濟繁榮」背後都有些隱憂(其實很多大經濟體背後都有),但我相信中央行政手段有能力慢慢解決問題,加上人民幣資本帳不開放,有效的貨幣政策加上行政手段,要慢慢拆彈/解決問題問題應該不難。然而,今次外憂令中國有點兒進退失據。面對貿易戰,人民幣要貶值,為貿戰爭取本錢,同時又怕人民幣貶值預期形成(預期從來都是最可怕的敵人),資金外流令中央外匯儲備減少,其速度可以很快。試想一下,個人每年有5萬美元的外匯匯出限額,全國十三億人,只需十分之一,已超過6萬億美元,而中國的外匯儲備總額只有3.1萬億美元。

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中國對外的美元債務問題,根據財政部公開的數據,現時中國約有2萬億美元外債,其中一年內到期的超過1萬億美元。如果人民幣持續貶值,中國的銀行和對外發美元債券的企業將會承受著極大的償債壓力,因為以美元計價的債務以人民幣計將會大幅增加,中國的市場流動性將會受到影響,這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除此之外,人民幣走弱會使中國消費者購物變得昂貴,這也會使以美元計價的石油等全球大宗商品變得更加昂貴,引發輸入性通脹。

當美國財政部把一個國家列為匯率操縱國,下一步通常是兩國間的談判,而目前貿易談判已經持續一年,因此很大程度上這舉措也只是象徵性的。對於中國而言,台灣和韓國可作為前車之鑒,韓國和台灣被認定為匯率操縱國後,美國提出了停止央行干預外匯市場、放開資本項目等要求。此後,韓元和台幣都經歷了升值的過程,對美貿易順差也明顯收窄。因此,我預計中國被列入匯率操縱國之後,此後可能也面臨來自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因此,中國現時若意圖把人民幣貶值武器化,其風險是相當高的,可以說是玩火的行為,試想人民幣在貶值過程中,國內資產有所「打折」,而中國被定性為「匯率操縱國」,外資在對外開放過程中低價購入中國資產,並在此後要求人民幣升值,相等於被剪羊毛。

最後,我個人認為人民幣只能少幅貶值,作為一步棋,短暫地去抵銷關稅所帶來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為貿易戰談判中爭取一刻的本錢。長遠而言,人民幣貶值一旦被中國視為武器化手段,中美貿易戰最終會演變成「貨幣戰」,美方即時將中方定性為「匯率操縱國」已是一種姿態 。大家要明白,匯率是牽一髪動全身的「經濟生化武器」,影響的首先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然後是全球的經濟生態鏈,我絕不希望看見這一天的出現。

2019年7月7日 星期日

DSE放榜只是人生的開始


今天是DSE放榜的日子,當坊間和各大媒體都將焦點放在各大名校有多少個狀元產生的時候,我反而想倒過來問一句,社會上是否只有一班在公開考試獲取好成績的考生才有資格對我們將來的社會作出貢獻?眼看我們親愛的「香港之母」和一班高官的「功績」,作為香港人,我們或許有必要再深思和參透一下「求學不是求分數」的道理。作為父母的,更要想清楚是否繼續盲目地堅持「贏在起跑線」的信念。

在DSE放榜的大日子,首先恭喜考獲理想成績的同學們和各位狀元,請繼續努力,時刻謹記這只是一個開始,距離「成功」還有相當一段路,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便放下手腳,你人生之中值得驕傲的就只有一張「沙紙」和一個「狀元」的銜頭。如果你過了三十歲,別人仍然以「十優狀元」、「5**狀元」來稱呼你,這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因為你給人的印象仍然只有亮麗的公開考試成績,換句話說,你人生最大的achievement仍然停留在十多年前的公開考試,「嬴在起跑線」的你在成為「狀元」後跑輸大市,反而需要自我檢討一下,這些年來你做了些甚麼?

事實上,對於未能考獲理想成績入讀大學的同學,我認為更值得恭喜,因為你們以最低的成本換取了一個無價的失敗經驗。這個成本,可能只是一年重讀的時間,又或是表面上看似比一般人迂迴的升學路。這相對於數十年的人生而言,可說是冰山一角。從來,成功不怕遲,失敗要趁早。越來得早的失敗,失去的越少;越來得遲的成功,所獲得的越是扎實。可能有人會認為以上都是風涼話,然而這失敗的經歷對於我而言仍然都歷歷在目,而且成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珍貴經歷。

記得18年前的會考放榜,手上的成績單只有7分(滿分為30分),現在看回頭其實也不算太差,起碼除了地理科肥佬,科科都合格,不過只有E,數學還有D,但是這距離升讀中六的最低要求還相差一倍的分數。收到成績單後我的即時反應是將成績單對摺再對摺,然後放入褲袋,低著頭儘快離開學校,很怕遇到任何會問及我成績的同學或老師,頭也不回地趕回家中睡覺。一覺醒來後,總要面對現實,此刻才發現這個分數原來連找學校重讀也相當困難,結果尋遍整個屯門、元朗都沒有一家願意收我重讀中五,最後只能跑到灣仔一間專收重讀生的教育中心重讀,有些事情失去過才懂得珍惜。

離開屯門是一件好事,到一處無人認識我的地方重新開始。由重讀的第一天開始,我按了reset鍵,一切推倒從來,原來對於十多歲的年輕人而言,推倒從來也不是一件難度高的事。短短一年的重讀生涯體驗了許多,明白到人生需要計劃,有心不怕遲。正正因為我認為失去了一年的時間,從此每走一步都很用心地去計劃,決心走自己認為正確的路。只要是自己用心規劃的路,不論路上遇到甚麼,都會是正確的。今天的我當然不算成功,但我慶幸自己在年輕時有過一些挫敗的經歷,令自己的思想有了巨大的改變,為我的人生路奠定了很好的根基。

正如我曾經寫過的一篇文章 - 如何走我們的人生大道 (也作為我的第一本著作現金流為王在中的自序)中,記下了我對人生路的看法。

人生就如在一條很長的道路上行走,越走得遠、走得前,看到的風景便越多越美。然而,人生大道中間的分差路口很多,你必須要去選擇走自己認為對的路。每次走到路口前都要想清楚,因為走錯了想走回頭路會浪費了人生不少寶貴的時間。

每個人的起點都不同,起點的地方大家都沒有選擇權,有些人的起點會離「終點」近一點,有些人卻遠一點。人生大道,是無窮無盡的,你能走多遠都是靠自己的能力。每個人的「終點」或「目的地」都不一樣,而且隨著時間的轉變、人的成長、心態的變化和眼界的拓闊,「終點」和「目的地」都是可以改變的。然而,每個人的時間卻基本上是固定的,因為人的生命有限,不能自由延長或改變。人沒有能力去主宰「起跑線」和時限,卻有能力去選擇和決定自己的「終點站」。

人生,這場遊戲的規則基本上已經確定。人生是自主的,有人會選擇步行,有人會選擇騎單車,亦有人會選擇乘搭其他交通工具去完成自己的人生旅程。選擇步行的人會比較累,每行一步都需要依靠自己的勞力,一步一步前進,想要看前面美麗的風景便要努力向前行,覺得累的時候便只能停下來,但懂得欣賞當下的風景的人,仍然會覺得快樂。

有人會希望走快一點,希望在有限的人生時限裡,能走多點路看多些風景,讓自己的人生變得多姿多彩。他們知道單靠自己的腳去步行是不能走得太遠,於是他們選擇騎上一部單車。他們騎上單車後,雖然都需要用力去踏,但前進的速度較步行快很多,也比較省力,因而能夠走得更遠。

當然,有人為了更快捷,直達目的地,可能會選擇乘坐飛機。雖然飛機能迅速帶你直達目的地,然而飛機在飛行的途中,由於身處高空,你只能從窗口看見白檬檬一片,中途的風景全都錯過了。

而我,會選擇乘搭有不同中途站的列車,欣賞和細味沿途的風景,並會勇於嘗試在不同的中途站下車甚至轉車。我並不會選擇乘坐飛機,也不羨慕其他人的「起跑線」比我前,因為一個人的人生是否豐盛、是否富足並非取決於一個人的「起跑線」和「終點站」在哪裡,更重要的是前往「終點站」的旅途中所能欣賞到的風景,這才是多姿多彩的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原素。

不是每個人的「起步點」就在列車站的旁邊或鐵路站的上蓋。儘管你決心去乘搭這班列車,你都要想辦法去尋找正確的路步行前往這個車站。在成功找到車站前,必須要堅持繼續步行,同時準備和計劃如何抵達車站,從而趕及登上快速行駛的列車,儘管這班列車沒有時間表,也不知道抵站的時間。當列車到來的時間,你要決定是否上車,當然上車前要確認該班列車的行駛方向是否朝著你的「目的地」進發。

以上就是我們的人生。

每人都有權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去走自己的人生旅程,「步行」比喻社會上的一般打工人士,每天營營役役的工作,為的只是生活的安穩,但由於只單靠勞力去工作,手停口停,因此人生旅程中所能走的距離自然不遠,旅程中所遇到的經歷和風景亦有所局限。

「單車」比喻投資,是一種工具,雖然都要自己用力去踏才能前進,效果當然事半功倍。財富的累積不能只靠單一付出自己勞力去換取,這樣累積財富凡方式是「加數」,投資回報是以本金乘以回報率計算,是「乘數」的概念。「單車」(“投資”)這種工具,若運用得宜,在下傾的斜坡上即使無須用力亦能快速前進,但風險會比「步行」要高一些,要懂得風險管理,在下傾的斜坡上亦需得運用剎車技巧,亦需要有隨時跌倒的意識。不少選擇步行的人會認為乘搭其他交通工具會有風險,怕撞車,怕遇上交通意外。其實,即使步行,也不代表沒有風險,你不撞車,亦難免別人撞你,有些事情是大家都不能預料,這就是命運的安排。風險的高與低,很大程度上在於你對該工具的熟悉程度,同時也取決於操控者是否有良好的風險管理技巧。

「列車」比喻達至財務自由狀態的模式,這需要構建一個「讓錢自動流入的系統」,使你無須再付出勞力和大量消耗精神時間去換取金錢,因為只要成功構建好一個「讓錢自動流入的系統」就等如登上了正在高速行駛的列車,時間將會是你最好的朋友,因為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列車會繼續運行,好比金錢會為你工作,而你亦不需再為金錢而工作,你只管好好欣賞沿途的風景

筆者一直提倡的理財理念講求「攻守兼備」,以建立穩健具現金流的投資作為防守,要訣是「現金流」和複利的力量。「現金流」是投資雪球的「動能」,如果一項投資能持續穩定產生現金流,其現金流可以用作再投資,同時亦能利用新增的現金流投資不同的項目,分散風險,進一步優化投資組合,讓雪球越滾越大。

要令人生變得多姿多彩,不能只靠打工和投資,財務自由不應作為人生的目標。年輕人,應該努力為自己創造創業的條件,贖回自己的人生。以創業、建立一盤長線生意為進攻,主動尋找市場機會。創業,其實和投資一樣,只是多元化自己收入來源的一種手段。創業的目的是為了要構建一個「讓金錢自動流進來」的系統,在獲取成就感的同時贏得人生的選擇權,有選擇才是人生。有金錢沒時間,抑或是有時間沒金錢都是沒有用,趁年輕時選擇對的路相當重要。

共勉之。

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

女兒給我的啟發


大半年前,女兒開始接觸乒乓球,起初只是鬧著玩,讓她參加一班人上的興趣班,培養一下興趣。過了一段時間,她開始喜歡上這種運動,便讓她多打一些,有時間便在樓下book場跟她練練。有些讀者朋友可能也知道,我本身小時候也打乒乓球的,我太太也喜歡打(其實我跟我太太是在大學的乒乓球隊認識的)。儘管如此,我一直都沒有刻意讓女兒接受正式訓練,除非是她自己要求,因為只有她自己主動要求才代表她是真正喜歡這種運動。

最近,女兒開始喜歡訓練,我嘗試稍為加強訓練的強度,練習的過程中看到她不停喘著氣,打到差不多走不動了,她仍堅持要練完整籃多球,我心總是怕她太累。怎料離開時,她竟然跟我說︰「爸爸,下次我要打兩個小時。」作為爸爸的我,很有感受,想起自己小時候練球的情景,回想起當時自己的心態,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總會自發性地努力,不用父母安排,也不用強迫,因為目標永遠只出現在自己的眼裡。這些年來,我明白到只有自發的努力,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今天,我很高興,高興不是她打得好與不好,而是看到女兒自發努力去做一件事,透過運動去磨練心志。因為喜歡,才會專注,才會有目標,才會想進步。

當了六年爸爸,這些年來經常出席家校的活動,與其他家長相處多了,感受很深,發覺現世代的家長與我們父母年代有很明顯的分別。今天,普遍家庭的資源比上一代充裕,除讀書以外,一般都會讓子女上不同的興趣班,參加朗誦、合唱團等等,時間表總是排得密不透風。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著重全人發展,或擺脫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反而是將「贏在起跑線」的心態發揮得更淋漓盡致,正確點來說,是「本末倒置」。

香港的家長大多目標為本,不論讀書、學各種樂器(有家長/學校說鋼琴不算,我心想鋼琴怎可能不算樂器?一問之下,原來家長/學校認為鋼琴是必須的,所以不算額外需要學習的樂器,神邏輯也)、上興趣班,就連做運動的「目標」都非常明確和一致,全都圍繞著升學的目的,因他們認為要入讀名校,若只靠讀書,很難讓小孩突圍而出(家長們慣常用”outstanding”一字),必須要有一些體藝特長相助,家長們普遍稱為「特異功能」。

那為何一定要入讀名校?因為普遍家長都認為子女入讀名校,將來比較容易「成功」,那成功又是如何定義呢?不好意思,我總是太多問題。但我認為,大家在「努力」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以上的問題。以我的觀察,普遍的家長們在「發力」之前都未弄清楚深層次的目的 — 你希望你的子女將來如何「成功」?相信大部份人都從未思考這個問題,見到同學家長報興趣班,便連忙地死跟,怕執輸,甚至要報更多,不知不覺子女的時間表都給填滿了,而子女的所有時間都是父母為他們安排的,子女是在走「被安排」的路,而不是走自己所選擇的路。家長們都忽略了讓子女自發努力的過程。難怪香港多年來只盛產專業人士,而缺乏成功的創業家,試問一直在「被安排」下成長的人,除了成績優異,多才多藝,又怎能擁有創業家的創意和抱負?

有部份家長重金禮聘專業教練私人教授子女,為的只為儘快參加比賽,取得獎項,有助升學。這種情景在現今世代經常在比賽場館出現,家長獲獎心切,經常出現投訴對手甚至球證的情況,子女看在眼裡,會形成怎樣的價值觀?參加比賽,得獎只是錦上添花,而我則更珍惜子女在比賽場上面對失敗的經驗,這對小朋友將來的成長相當有幫助,要明白「越想得到真正的成功,便越需要累積更多失敗的經驗」。

以上反映了現今社會部份家長的短視,也扭曲了體藝對小朋友成長的真正作用。作為家長,應多了解子女,發掘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自發努力的動機,切勿過份規限子女的路。作為父母的我們,也許是時候反思一下,你一直想子女將來得到的「成功」是否真正的「成功」?

2019年5月14日 星期二

貿戰的目的是要打破「不公的中國成功模式」



近日,貿易戰再度升溫,先是美國指中國違反承諾,把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關稅由10%上調至25%。今天晚上8時25分,中國作出反擊,宣報下月起向6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至最高25%。兩位小朋友,你一拳我一腳,上次特朗普用twitter公佈,習近平今次應該用微博發佈反擊宣言,以示支持中國本土的通訊產業才是。消息一出,道指大跌近600點,恆指黑期則穿28000,市場已經告訴了我們要明白的事。我經常說,貿易戰沒有贏家,無論誰勝誰負,雙方都要付出代價,兩敗俱傷。

貿易逆差對一個國家而言是否有這樣的迫切性要使用強硬的行政措施去禁止?正如我之前文章所說,美國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高消費、低儲蓄」的經濟結構,而美國逆差問題不是中美貿易所特有,目前美國對全球貿易普遍都存在逆差。或者應該這樣說,美國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在全球尋求廉價勞動力和低成本生產地,轉移低端製造業去發展中國家,同時把研發中心和高端製造業等保留在美國本土,這就催生了美國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物美價廉產品的旺盛需求,造成今天的龐大貿易逆差。這正是經濟學中國際貿易理論所提出的「比較優勢原則」。

根據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比較優勢原則」,一個國家是否生產蘋果,並不是看該國是否有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而是看該國生產蘋果是否存在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要看它是否有比較優勢,就必須要看其生產蘋果的機會成本,而非金錢成本。美國的比較優勢在於高科技、高技術含量的生產,這也代表美國從事低端製造工序的機會成本較發展中國家高。撇除政治及戰略層面的考慮,單純從經濟利益角度看,美中存在貿易逆差是再合理不過的。各國各施其職,各取所需,這正是全球供應鏈(Global Supply Chain)的運作。

任何貿易戰的發生,原因只會是基於政治及國家戰略層面的考慮,就國家之間的經濟利益而言,雙方都會是輸家,長遠影響全球供應鏈的正常運作,拖累環球經濟。從投資者的角度,不論中美貿易戰哪一方較有優勢,事情發展到最後都不會有「嬴家」,埋單的都只會兩國的經濟和國民。

所謂的「貿易戰」從來都只是一個代名詞,美國是挑起事端的一方,但難道特朗普真的如耶倫所說完全不懂經濟嗎?確有這個可能,但就算他本人不懂,這種經濟101的基本經濟知識,他身邊的大臣們也不可能不懂。那美國要與中國打貿易戰,真的是為了貿易逆差嗎?傻的都知道不是,說穿了美國真正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不公平的中國成功模式」。過去100年,美元是美國在國際金融和貿易上的利器,是一種「霸權」,在今天的世界,除了「美元霸權」,還有「中國霸權」。

中國是一個非開放的市場,但中國得天獨厚地擁有一個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美國是一個傳統的科技強國,不斷研發不同的創新科技和產品,而中國只是一個以成本低廉見稱的生產強國,但中國憑著高超的「複製」技術,將別人辛苦研發的創新科技技術複製並加以「改良」,生產成自己的產品。說到美國引以為傲、蘋果研發多年的智能手機,中國輕易的後來居上,有廉價的小米,也有高性能力的華為。此外,在應用層面上更青出於藍,美國有通訊應用程式whatsapp、社交平台facebook等;中國則有wechat,而wechat更將通訊應用程式、社交平台等不同的應用平台融合,成為一體化的社交應用程式,可說是青出於藍勝於藍。而事實上,即使whatsapp, facebook, Google再努力、再好用也是徒勞,沒有中國的允許,永遠都進不了中國市場,中國仍然只有wechat, 百度,「自己玩晒」。

你發明了創新的科技,我「複製」了來用,在一個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中廣泛應用,而且應用得比你好,因為我的市場比你大,而我也永遠不准許你進入我這個市場。要知道,單是一個中國市場,已經比整個歐美加日本的市場大。科技,講求應用,沒有應用,科技的價值是虛浮的,只有在應用的層面上,科技的價值才能無限放大和釋放。國產的騰訊、阿里,只做一個市場,市值都已數萬億港元,可以媲美蘋果和亞馬遜國際大型科企。隨著內地城市化的進程,城市人口將會進一步增加,相對於生育率下降、人口老化的已發展國家,情況繼續下去,只會此消彼長,中國稱霸世界,取代美國成為新一代霸主,指日可待。

美國是次在中美貿易談判協議將近達成前,突然發難,指中方推翻之前承諾,拒絕就較早前談判中同意的為強制技術轉移、保護知識產權立法,反建議由行政與監管方式解決問題,美方十分緊張,緊張的不是甚麼貿易逆差,而是打破「不公平的中國成功模式」,也為了要中國開放市場,畫公仔已畫到出腸。然而,中國在這個立場上是不會妥協的,雙方仍然有多少本錢玩這場show hand?大家拭目以待﹗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9年4月19日 星期五

多謝大家沒有嫌棄「離地」的《現金流為王》



昨天收到出版社通知,很榮幸我的兩本著作《現金流為王》及《現金流為王2》均上了「商務2018年度暢銷書榜及推薦書」榜上,其中2018年11月才出版的《現金流為王2》竟然也能在2018年度全年總榜上排上第八位;而2017年出版的《現金流為王》竟然仍未被大家遺忘,仍然在推薦榜上,現已加印至第七版。

此外,《現金流為王2》在最新的誠品暢銷書榜(財經及商業類)中至今仍然屹立頭三位。

記得曾經有其他出版社跟我說,我寫的內容太「小眾」,又高門檻又離地,建議我寫一些迎合市場大眾喜好的主題,二話不說被我拒絕了。最後當然要多謝天窗能完全按我的意願,不加修改地幫我出版,也幸運地不負所託,兩本著作在出版的首月均登上商務暢銷書總榜的首位,成為全年最暢銷的財經著作。

有讀過我兩本書的朋友會明白,「現金流為王」是一套思維理念,書中雖有寫到一些投資「技巧」和「操作」,也有寫到我做生意的一些點子和案例,但重點並不是讓大家去複製我所做的。如大家能從文字和個案中學習到箇中的思維理念(例如槓桿、資本運作和產融結合...),所得到的會更多和長遠,才能在千變萬化的市場中應用和取得成功。

我的兩本「離地」著作竟然能從雲雲眾多「工具投資書」和「日本旅遊書」中脫穎而出,受到市場和大家的青睞,除了是我的榮幸,其實也反映了市場的趨勢,有些出版社實在低估了市場大眾的水平。一本為了迎合市場大眾而出版的書籍,跟一本在報攤隨手買得到的八掛雜誌有甚麼分別?讀者只能看到他想看的東西,除了「娛樂」一下,又能從中學到了甚麼?

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孳息曲線倒掛的真正訊號 (二) – 最後的關鍵時刻

在上一篇文章《孳息曲線倒掛的真正訊號》中,有不少朋友都加入討論,討論氣氛熾熱,水平相當高,這是我樂於見到的交流。為方便其他讀者閱讀,我在這篇文章會嘗試重新組織和recap討論中我的觀點與推論,做一個完整的總結,好讓大家能更清淅明白我的「重點」。

市場上有不少的人士認為孳息曲線倒掛會引致銀行息差收窄,使銀行信貸收縮,從而拖慢經濟增長,最後導致經濟衰退。然而,這個傳統的說法多年前已被市場認為是一個not sufficient去引致經濟衰退的因素,這最多只是傳統市場下阻礙經濟增長的其中一個成因,但不足以解釋和支持孳息曲線倒掛和經濟衰退的「因果關係」。特別在這個新經濟年代,傳統銀行在融資方面的角色已進一步淡化,今天市場的資金流動性比起當年實不能同日而語。孳息曲線倒掛反映債券投資者預期市場將會減息或低息環境會持續,這雖然也同時反映債券投資者對經濟環境抱不樂觀的看法,但經濟增長放緩與經濟衰退是兩馬子的事,孳息曲線倒掛導致世界末日更是第三馬子的事。

另一方面,有讀者表示,聯儲局和美國政府持有美國國債總額只佔約38%,而美國和外國投資者則佔62%,因此不認同美聯署作為美國國債市場「莊家」的說法。其實,做「莊家」並不代表要擁有市場最大的債務持份,重點在於聯儲局本身對市場的影響力。在目前這個市場下,債券投資者所考慮的並不單單是經濟環境健康與否的問題,而是聯儲局下一步的政策性舉動。換言之,美債市場上,不論是美國或是海外投資者,某程度上都是被聯儲局的思想/「言詞」牽著走。要留意是甚麼因素主導投資者的情緒,之前聯儲局加息,同時唱好美國經濟數據時,投資者的取態又不一樣。直到最近宣布停止加息後,市場債券投資者的即時反應大家都有目共睹。

傳統以來,大家都認為「聯儲局的政策本身是建基於經濟去制定」,這句話正確但不完全正確。聯儲局的政策除考慮目前經濟狀況外,在中長線也在有政治和戰略部署上的考慮,這是為何聯儲局在過去幾年也曾試圖去進行利率正常化和縮表。

這些年來,我多次提及QE就如吸毒,美國就如染上毒癮的癮君子。大家都知道毒癮是不健康的,但要戒毒談何容易,要成功戒毒必須要先有強健的體魄,否則,在身體仍然虛弱的情況下強行戒毒,隨時命危。

站在聯儲局的立場,QE一段時間後動作上「嘗試」正常化貨幣政策可以說是必要的,至少這動作是讓全世界知道其方向是將貨幣政策從「不健康」的結構「正常化」,使全世界對美元不至於失去信心。要知道對美元來說,信心就是一切,只要市場對美元尚存信心,即使美國繼續放寬債務上限或再次推出量化寬鬆仍是可行的(儘管效用不如以前),美債依然會有市場。因此,表面上的「強美元政策」是必須的。然而,不認不認還須認,美國本身並未「恢復強健的體魄」去進行「正常化」,最後必須要面對現實停止加息縮表。

最後,我想表達的是,孳息曲線倒掛到底帶給了我們甚麼訊息,這觀點是相對個人的,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觀點,而每個人都應該要有自己的觀點,當中最重要是推論。作為投資者,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觀點下如何部署,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投資行為要去到「極端化」都是不正確的,因此不論孳息曲線倒掛的預測能力如何,作為投資者都無須恐慌,更不應當作世界末日,只有「特殊目的」的人才會有這想法,再去影響其他人。如果有人說「加息將會導致資產泡沫爆破」,然後過了一段時間又說「減息或孳息曲線倒掛代表經濟衰退,資產泡沫爆得更厲害」,這些「公我贏,字你輸」的說法明顯是「先結論,後推論」,儘管這是你想要的結論,但如果你仍然堅持盲目去相信,you deserve to be a loser。

我一再花時間撰文,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在亂世之中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進行分析,做到「自保」。要是大家在過去十年已經被市場「拋甩」了一次,今天大家便需要更少心去看待,因為估錯而再次「等待」機會重來的時間可能更長。要明白,在QE後這個已被扭曲的新常態下,經濟環境和資產價格的關係性相對十年前已明顯減低,投資有風險,但不投資的風險可能更大。

市場結構性「不健康」是事實,經濟增長將會放緩可能都是事實,但正因為如此,我們知道後續只有一個選擇,就是低息環境將會長期持續,經濟進入長期低增長時期但也難進入衰退,保守的投資策略是合理的,正如我上一篇文章所講,這可能是一個投資債券的良佳時機,但絕非只是恐慌地坐著等待,因為「等待」的風險實在太大。

謹記,投資有「進攻」有「防守」,市場的變化只會影響我們「進攻」與「防守」的比例。如果大家曾經讀過我第二本書(《現2》)解釋「REITs + Bond」背後rationale的文章,相信便會更明白箇中的意思。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9年3月30日 星期六

孳息曲線倒掛的真正訊號


最近,市場上越來越多人拿孳息曲線倒掛(Inverted Yield Curve)來大做文章,講到像是孳息曲線倒掛的出現就意味著世界末日一樣。在恐慌之前,大家宜先了解清楚何謂孳息曲線,以及甚麼因素會導致孳息曲線倒掛才是關鍵。投資,切忌迷信,人云亦云。

孳息曲線(Yield Curve)又名收益曲線,是債券到期收益(yield to maturity)的曲線。孳息曲線描述的是,在風險相同的情況下,債券的收益率與期限的關係,反映了市場對不同期限債券的供求關係,利率和收益率就代表了市場流動性的價格。正常的孳息曲線是向上(upward sloping)的,意味著短債息率比長債息率低,原因是短債的流動性較高,投資者願意接受較低的收益率來換取流動性;相反,長債較高的收益率是對流動性的一種補償。我經常說的一句說話「流動性有價」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的孳息曲線倒掛,意思是長債息率反比短債息率低,孳息曲線呈現向下(\)的情況,反映市場投資者寧願以較低的收益率投資較長年期的債券。傳統而言,主要原因是反映債券投資者對短期經濟缺乏信心,預期短期內經濟放緩,利率和投資收益率將會於短期內下降,投資者為了鎖定收益率,會先行沽短債,買入較長期債券。這動作抽高了短債息,同時壓低了長債孳息率。簡單而言,這是一種投資者預期市場變化而作出的反應和行為。因此,傳統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孳息曲線倒掛是預視經濟將會出現衰退的一個訊號。

然而,大家在悲觀之前,請先了解一下近年孳息曲線趨平坦,甚至近日出現倒掛的主要成因。單純相信孳息曲線倒掛必然是經濟衰退的先兆是一種不求甚解和「迷信」的投資態度。

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聯儲局共啟動了三次量化寬鬆政策(QE, Quantitative Easing),頭兩次(QE1和QE2)分別向市場注入1.59兆美元和5880億美元。在頭兩次的QE,聯儲局通過市場公開操作(OMO, “Open Market Operation”) 在市場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和按揭抵押證券(MBS , “Mortgage-backed security”),「量化」了總體貨幣供應,從而使市場利率降至接近零息水平。該操作主要是壓低了短期利率,直接將整條孳息曲線壓下來,即短、中、長期的美國國債利率均同步下降。

而值得留意的是第三次QE,聯儲局採用扭曲操作(OT, “Operation Twist”),出售剩餘期限3年以下合共4000億美元中短期美國國債,同時購買相同數量的剩餘期限為6至30年的中長期美國國債。所謂的扭曲操作是透過聯儲局「沽短債、買長債」,讓長期利率向短期利率靠攏,鼓勵銀行業加強向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放貸,而非一味購入長債,藉以刺激經濟。聯儲局強行「沽短債、買長債」的扭曲操作使兩年期和十年期債券息差即時收窄1%,令整條孳息曲線變得平坦。

另一方面,自2015年底開始,聯儲局在經濟未有過熱的跡象,通脹率未及2%指標的情況下強行重啟加息,而事實上美國的經濟基本面根本沒有加息的條件和需要。一直以來,我稱之為利率正常化的過程,但市場卻理解為加息週期的開始,兩者的分別可參考較早前的文章。

而最值得關注的是,聯儲局自2015年底開始所謂的「加息」,加的是額外存款準備金利率(interest on excess reserves, IOER),目的是透過提升同業拆借利率達至收緊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目的,但此舉卻只會抽高短息,使短債息率與長債息率之差進一步收窄。有關IOER的加息操作詳見較早前的文章《認清何謂「加息」》。


最後,直至去年底,聯儲局因美國本身經濟情況(經濟基本面根本沒有加息的條件和需要)需要面對現實,宣布將會停止加息和縮表。市場的加息預期迅即幻滅,甚至預期短期內會減息,投資者因而「沽短債,買長債」鎖定收益率,成為最後一根稻草,造成近日的孳息曲線倒掛。

從以上所見,08年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美國為挽救經濟推出三次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量化寬鬆,以及為正常化貨幣政策強行「加息」,完全扭曲了整個美國國債市場的生態。聯儲局已成為美國國債市場的最大莊家,國債投資市場已不如金融海嘯前由市場投資者主導。因此,目前債券孳息率曲線的形狀,事實上只反映債券投資者預測聯儲局的政策性舉動,多於對未來經濟狀況的預測

總的來說,在現今的經濟環境下,孳息曲線倒掛只是減息或低息環境長期持續的訊號,而非經濟衰退的訊號,而低息環境持續並不等如經濟衰退

三輪QE造成市場海量的流動性,資產負債表規模一度高達45000億美元。而2017年縮表至今,資產負債表規模只縮減了3.1%,聯儲局近月也直言,資產負債表規模在可見的將來也不可能降至金融海嘯前的水平。目前的經濟環境是一種L形經濟,意味著低經濟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環境將會持續,而在這種充斥著海量資金,同時又長期低息的經濟環境下,資產價格與經濟環境並不一定掛鉤,甚至更有可能會出現背離的情況。這個結論,與「爆煲論」/「現金為王」信眾的預期剛剛相反,他們沽售所有資產,繼續持有現金一直等待,而財富將會進一步落入一小撮人手上。自己迷信問題不大,但切勿導人迷信,因為一個決定,將會影響其他人一生。

孳息曲線倒掛的出現,作為投資者不應感到恐慌,對我而言反而是一個清淅明確的信號,告訴我應該如何作出相應的投資部署。在經濟前景未明朗下,但同時市場又確立了低息環境將會持續(短期內甚至會減息),這是一個再次投資債券的良佳時機,這是為何我最近也研究重新配置債券資產,債券投資在這種環境下將會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策略

綜上所述,目前的市場較以前複雜,孳息率曲線和經濟趨勢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模糊,孳息率曲線或失去以往預示經濟衰退或復甦的效用。前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也曾表示,短期和長期債券孳息率形成的孳息率曲線已經不能準確地預示經濟趨勢。

我經常說,目前的經濟環境是一種新經濟常態,傳統的經濟理論或貨幣理論在新經濟常態下已未必適用。作為投資者,如只會一本通書看到老,盲目迷信一些經濟數據/現象,不加以思索和了解,最後發現真相時可能已經為時已晚。貧富差距拉闊,我們不願見到,但在亂世之中,我們首要做的是「自保」。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9年3月10日 星期日

投機還是投資?


上篇解釋了「現金為王」與「現金流為王」在理念上的分別。承上篇,簡單而言,「現金為王」(Cash is King)策略是犧牲「時間值」來換取大跌市趁低吸納的時機。很多人說,投資最重要是時機(Market Timing),我認為雖然時機重要,但關鍵是我們在等待時機來臨時,是坐著等,還是賺住等?時間一長,分別之大會是一生人的財富。

信奉「現金為王」的大多數是一般的大眾散戶,或本身並未持有資產的人士,他們的資本不多,起步點較低。對於起步點較低的人來說,投資賺取時間值看似太長遠(儘管有些年青人其實有的是時間),難以追趕已起步的人,因此他們更喜歡投機,或者說投機才能為他們帶來更大的希望。「現金為王」正正給予了他們一個很大的願景,他們期盼大跌市的來臨,資產價格大跌,這樣他們便有機會以超低價在市場掃貨,同時有資產人士身家大幅縮水,他們的財富距離便能大大收窄,勝負的情況便能夠逆轉,這樣才能出一口抑壓多年的悶氣。

「現金為王」或Cash is King的口號看似是多麼的令人振奮和理想,然而沒有水晶球的我們又如何能夠準確預測真正的大跌市何時來臨?在跌市出現時,應該跌多少才出手撈底,五成?六成?有人說七成,但如果願望最後沒有實現,又或是僅跌兩三成就見底,那豈不是事與願違?一直持有現金的心理壓力相當大,而且時間成本極高,而成本只會隨著時間而遞增。以過往的例子,如08金融海嘯,不少人認為樓市會繼續下跌,低處未算低而沽售自住樓。十年過去,持有現金的他們一直等不到他們想要的結局,到今天還要一直繳付租金,到最後就算給他們等到了跌市,到時誰又會是最有條件入市之人?你相信會是那批一直持有現金的人士嗎?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

事實告訴我們,不入市的永遠都不會入市,而且會越來越難。因為,時間一長,他們輸的時間值會越來越高,要板回輸掉的成本,他們需要等待更深的跌市,跌一兩成對他們而言也是輸,輸住入市實在難突破其心理關口。但對有做好資產配置的人而言,跌兩三成已是一個良好時機,他們有能力調配或用利率購買流動性入市。

投資長遠致勝之道並不在於時機,而在於資產配置的合理性。如果一個人投資永遠都是抱著all-or-nothing的心態,那麼不論你持有何種資產(現金抑或股票、債券)都只會是一場賭博。大跌市時要掃平貨,而最終能夠大賺的有兩個關鍵,一是即時流動性,二是融資能力。現金作為最liquid的資產,其流動性當然高,但持有現金成本也高。比較好的做法是持有「具可槓桿選擇」的資產,有需要時可以利率購買流動性。

有某些資產是可以對沖大市的,例如固定收益資產如債券,其特點是當經濟環境轉差,意味著市場沒有條件加息,債券受避險資金追捧,且債券具高融資能力,更能在低息環境下利用低成本購買流動性再投資。這是為何我說不應all-in 任何一種資產(包括現金)。投資長遠致勝的關鍵在於資產配置,取不同資產的特性和優勢,在不同的市況下都能自然對沖風險,發揮所長,從而長期獲得合理而豐厚的回報,這就是「投資」與「投機」的分別。

相關文章:

現金 vs 現金流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9/03/vs.html?m=1

預測大市升跌意義何在?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8/12/blog-post.html?m=1

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現金 vs 現金流


現金是靜態;現金流是動態。從投資策略角度,「現金流為王」中的現金流是過程,是資產本位; 「現金為王」是錢本位。

每年都有一些末日博士認為大跌市(總)會來臨,但不知何時,卻建議將所有資產變為現金,等待大跌市出現執平貨,這就是「現金為王」(Cash is King)的投資策略。

這種策略對於一般大眾或非專業投資者而言,很有賣點,因為一般人「錢本位」的概念根深蒂固,認為持有現金才是最安全,可他們卻不知不覺地遠遠低估了持有現金的成本。

作為投資者,我們70%以上的投資回報都是來自「時間值」,因此我們需要不斷的「再投資」(re-investment),停下來的成本實在太高,資本需要運作才能產生價值,而過份集中持有一種資產(現金只是資產的一種)是一種風險。等待時機,是一種賭博,而我討厭賭博。

相反,我們投資現金流資產,產出的現金流再投資,不論市況都會持續操作,而市況只會影響資產配置的比例,但並不會停下來等待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到來的時機,這就是現金流與現金為王的分別。前者賺時間值,後者雖看似理想但輸時間值,時間一長,容易泥足深陷。

相關文章:

投資是為了「賺資產」而非「賺錢」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7/04/blog-post_28.html?m=1

預測大市升跌意義何在?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8/12/blog-post.html?m=1

《現金流為王》的投資理念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html?m=1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生活水平與快樂指數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standard of living)得以提升,經濟學家一般認為生活水平的提升,最終會使人們的快樂指數(happiness)提升。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作為香港人的我們,應該更身同感受。

沒錯,科技的進步的確帶給我們很多便利,例如互聯網和智能電話的發明和普及,使我們能夠隨時隨地獲得不同即時的資訊;網購平台使我們能夠足不出戶都能在網上買到自己心儀的商品等等。

我以前曾經在一篇名為《窮中產的非理性消費模式》的文章中寫過:

「為何在我們父母的年代,大家生活都不覺得吃力?現在社會進步了,感覺反而生活比以前更吃力?原因可能是當年的社會沒有現在進步,消費市場上沒有太多的選擇,大家的消費模式也沒有多大的差異,生活得很和諧,不存在強烈的比較。數十年後的今天,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普遍生活質素大幅提升,日常生活所需的選擇多了 (wide range of choices),即使是同類型的日用品或家庭用品,不同的選擇的價格差異可以是數十倍,同樣是吸麈機、風扇,Dyson與普通家品店的型號價格差異何只十倍,但Dyson在香港已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身邊不少一般市民都可能擁有。這反映了什麼?不是Dyson的價錢親民,而是大家消費模式的轉變。」

時代進步,生活水平提升是必然的,但生活水平的提升只反映市場多了選擇,而選擇都不是免費的,大家作出選擇時仍然需要付出成本/代價去換取想要的商品。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水平,人們需要賺取更多的金錢,而為了賺取更多的金錢,人們需要更努力去工作,因此除了工時越來越長,我們不難看見現今社會普遍家庭都是「雙職家庭」,不惜犧牲與孩子相處的寶貴時間,而這與我們小時候大多數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情況有所不同。時代進步了,我們得到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所失去和犧牲的卻比以前多了。

因此,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用甚麼來換取生活水平的提升?當然,如果我們無須付出或付出更少,便能換取更好的生活水平,我們便能夠確定生活水平的提升能使我們better-off,happiness得以真正的提升。然而,根據上述的observations,社會的進步只帶給我們更多的消費選擇,但問題是原來大部份人都不懂作出正確或與自己匹配的選擇,只懂盲目追逐生活水平的提升,為自己帶來經濟壓力,最後只有透過盲目工作去換取金錢,犧牲了時間和生活。辛苦過後,當然要對自己好些,因此不難發現身邊不少「中產階級」或自命/自以為是「中產階級」的人都身光頸靚,去旅行去最好的,用手機用最好的,食要食最好的,從而彌補辛苦工作對身心帶來的空虛和失落。

從做生意的角度,他們實質上並沒有「著數」到,因為生活水平的提升,說白了只是通過額外的付出/犧牲來換取。他們得到了表面風光的「生活水平」,卻失去了人生最寶貴的時間和自由。他們的人生只是不停地重覆「辛勞工作,然後努力爭取時間花費」,因為他們連花費的時間都相當缺乏,更諷刺的是,不少人月花數萬租住「豪宅」,但由於工作時間長,實際上在公司的時間比在「豪宅」更長,「豪宅」最後竟變成只有借宿一宵的功能,正所謂「關了燈乜宅都一樣」,實在浪費。嚴重缺乏時間的中產們,他們每天回到辦公室只懂埋頭苦幹的工作,連一刻喘息的時間也沒有,更沒有時間去想別的事情,例如投資、計劃將來等,可他們從來也沒有想過,只有投資和計劃將來才能令自己有機會走出這個「老鼠籠」,因為他們大都已患上了嚴重的「深近視」,眼界只有一米範圍內的工作檯。

科技和社會的進步的確能提升我們的生活水平,從而提升我們的快樂指數,但前題是我們都需要懂得無時無刻作出理性的選擇。在稀少性(scarcity)存在的社會裡,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除非,科技的進步可以解決稀少性的問題,但目前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我們必須要明白「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道理。可是,在我們的社會裡,只懂努力的人永遠比會選擇的人多,更可悲的是,不努力又不會選擇的人更多。

印度精神領袖Gaur Gopal Das的一段演說十分有啟發性,當中談論到standard of living 與standard of life的分別,前者是物質上的,後者是心靈上的。而後者才是快樂的真正根源。

//Whether you drive a Volkswagen or you drive a Bently, the road remains the same isn’t it?
不論你開的是福士還是賓利,道路都不是一樣嗎?

Whether you speak on Samsung or you speak on an iphone X, whoever you are calling remains the same isn’t it?
不論你用三星還是iphone X通電話,通話的那一方都不是一樣嗎?

Whether you are flying economy or you’re flying business, the destination where you are heading remains the same isn’t it?
不論你搭經濟艙或是商務艙,前往的目的地都不是一樣嗎?

Whether you are wearing a simple Fastrack or you wear an Omega or a Rolex, the time remains the same isn’t it?
不論你帶的是Fastrack, Omega或勞力士,時間都不是一樣嗎?

It’s quite amazing how we work ourselves up so much with increasing the standard of living that we forget to increase the standard of our life.
我們竟只為了提升物質上的生活水平而努力的工作,努力到我們完全忘了提高心靈上的生活水平使自己快樂。

It’s not the standard of your living that makes you happy, it’s the standard of your life that makes you happy. And very often, we forget to give attention to those things that can truly make us happy.
物質上的生活水平不會讓你感到快樂,心靈上的生活水平才會,而我們常常都忘了哪些真正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的事物。

And therefore, I always say some people are so poor, so poor, so absolutely poor that all they have is money. That’s all they have, that’s all they have.
因此我常說,有些人好窮,窮到只剩金錢,這就是他們唯一所擁有的,這就是他們唯一所擁有的。

Because there is more to life than money and there is way more to life than what money can buy.
因為生命遠非金錢而已,生命的價值遠非金錢所能購買。

And isn’t it the greatest irony that something that brings the greatest fulfillment we very convenient neglect in just running after increasing and enhancing the standard of living.
然而那些能帶給我們最大滿足感的事物,卻是我們在追求提升生活水平時輕易就忽略的事物,難道這不是最大的諷刺嗎?//


新一年,希望大家都能定立自己的目標,為著自己想要完成的理想而努力,然更重要的是,努力前要仔細思考清楚,小心做好每次選擇。老是想著要「財務自由」的人,請不要再盲目呼喊著「財務自由」的口號而忘記了初衷。工作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金錢,而是為了「生活」(standard of life),切勿本末倒置,盲目工作去追求生活水平的提升,否則最終只會成為金錢的奴隸。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