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9日 星期三

魚蝦蟹的故事


由小到大,每年農曆新年都不可缺少的活動就是「開大檔」,而最受歡迎的除了成人檯的「雀局」,必然就是年青檯的「魚蝦蟹」。

阿囡參與這個「活動」早在3歲時就開始,但賭注主要都是以糖果代替,買糖賠糖,感覺始終不夠真實,easy come easy go,沒有「大賭李嘉誠」的豪氣和剌激,加上今年年初一看了劉華的「嚦咕嚦咕新年財」,賭神上身的阿囡第二天就嚷著今年要荷槍實彈上陣,玩真銀。作為我這種老豆,當然歡迎,對於小一的她,對金錢就應該要開始陪養感覺,賭錢正正就能讓她感受到「幻得幻失」的感覺。難得她主動要求,正中下懷。「但係我無錢喎….」她說。「你有。」我指指她滿滿的利是袋,然後說︰「利是暫時不是你的,回去拆利是後才是你的,如果你想玩,我可先借給你,但是有手續費,係你利是錢扣。」她說無問題。

她拿著真錢滿心歡喜的開始下注。果然,她時來運到,買乜開乜,買蝦中蝦,買金錢中金錢,仲要打孖上,贏到開巷。大家見她咁旺,開始跟著她下注,大家跟著她買竟然都跟著贏,大家都說她厲害,年少的她當然以為自己有「實力」,沾沾自喜,意氣風發的樣子。食飯時間到,中場休息,問她戰果,一個銀變十多個銀,ROI超過十倍,她腦海中可能想,原來錢就是這樣容易賺,為何爸爸每天還要上班?

食完飯,下半場開始,手風開始不順,連輸了好幾鋪,我跟她說︰「要不要停一停?現在不玩,你仍然大賺數倍。」她堅持繼續,因為她認為現在不玩就比食飯前賺少了很多,不甘心。由此可見,同一件事,不同的觀點就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和感覺。好景不常,繼續下去,她贏一鋪,輸幾鋪,手上資本開始變少,面色開始變得難看,眼泛淚光。此時我建議她加大注碼就可以將剛輸的一次過贏回來,心理素質幼嫩的她當然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實行加大注碼搏一搏。怎料,天似乎不再幫這位小朋友,再次輸掉了,這時她終於忍不住流下眼淚。當各位親朋戚友都緊張這位小朋友之際,我這位心理變態的老豆滿心歡喜,心想機會終於來了。

大家都叫這位小朋友不要再玩,甚至打算將她輸掉的原銀奉還給她,我即時拒絕,遊戲就是遊戲,原則不能改變,現實就是殘酷,然而你仍然可以選擇玩或是不玩。此時,她手上仍然有兩個銀,我跟她說你有三個選擇,一是不玩,你仍然賺一倍落袋;二是買一個銀,留一個銀,這樣贏的話你就有三個銀,賺兩倍,輸的話你仍能保住原來的本金;第三,你可以兩個銀全部押上,贏的話當然高興,但輸的話就連本都輸掉,財散人安樂。

最後,不愧是我女兒,她選擇全部押上去追回下半場的損失。我問她,你下這個決定是否已考慮了贏和輸的兩個結果嗎?她點點頭。我再問,輸的結果你能承受嗎?她想了想,又點點頭。好吧,你go ahead。結果,當然跟一般「賭仔」和「散戶」的結局一樣,輸清光。知道輸的一刻,她崩潰了,哭得可憐,我跟她說,你不是說能承受輸的結果嗎?她望著我點了點頭,然後強忍著眼淚。

這是一個很難得的實戰經驗,打從一開始,我就很想她輸掉,輸得越「甘」越好,因為這樣的經驗才夠深刻。而更難得的是,她一開始贏到開巷,十倍回報,然後利潤從高位回落,再迫使她加大注碼追回失地,最後她更要對面是否all-or-nothing的抉擇。在此之前,她對金錢的概念就只有工作回報,因為我每日都有15分鐘機會讓她工作賺錢,工作可以是不同的tasks,可以是幫我按摩或幫忙清潔等等,回報是一個銀仔。因此,一個銀的價值對她來說就是她以15分鐘的生產力來換取的。

我說這種實戰情境難得,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衝擊她對金錢回報的價值觀,當她以為這種方式賺錢很容易的時候,原來也很容易就輸掉,這正正就是賭博的性質。賭博雖能有快速和豐厚的回報,但同樣也存在風險。面對繼續玩和take profit 離場的抉擇,是每個遊戲參與者或投資者都必須要面對和考量的問題,是心理質素的挑戰。「贏得返嚟就輸得出去」,這就是遊戲。參與遊戲的資格並不是資本的多與少,而是你能承受最大風險的能力,能承受「輸」才有資格參與遊戲。

賭博與投資唯一分別就是前者是機率,後者除了機率還有準備。然而,賭博與投資一樣,你面對的選擇永遠不只買大或買細,請記著你永遠都有隨時離場的選擇,但當你選擇了繼續,你就必須要思考風險承受的問題。切忌將事情想得太美滿,因為人有三衰六旺,你永遠無法準確計算下一刻發生的事情;但也不要想得太悲觀,不然你就會錯失了有可能的回報和享受過程中的快樂。

事後,我跟女兒說,你輸了金錢,但賺了經歷,上了人生寶貴的一課。別以為這只是一個小學生初嘗賭博的經歷,投資市場上有很多在股海浮沉多年的散戶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他們經常說,「輸左當交學費」,但關鍵是你在輸的過程中學到了甚麼。

2020年1月12日 星期日

求學不是求分數


這個星期是大女的考試週,可能因為升小後第一次考試,家長們都特別緊張。家長群組中,大家都在討論如何準備英文口試,考試內容估計是分享一些家庭活動或體驗之類,大部份家長一早已勤加操練,有些家長更親手為小朋友寫作了一篇「鴻文」,文法精準同時又有句構,小朋友背了,必定高分。對於置身家長群組中的我確實有點壓力。太太說,如果每個人都有家長背後發功,而我甚麼都不做,到時句句都是「I am Mary. I am a girl」,阿囡咪實考第尾?曾有一刻想過幫她作文,但想真點這樣一點意義也沒有。最後決定叫她自己去嘗試準備,先寫一篇自己想分享的內容,最多就幫她把一把關,改下錯字和文法。

過程中,看到她很用心去準備,內容雖簡單,句子都是最simple 的sentences,但都是她的用字和她想講的內容,最後我並沒有改她的字,亦無教她「高深」的句構,只提她要用過去式,就讓她原汁原味的上陣好了,因為這樣她才能最自然的perform。

其實,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下,小朋友讀書面對壓力在所難免,壓力本身不是問題,適當的壓力是「貼地」的體驗,不應該讓小孩在純溫室下成長,人在社會總要面對壓力,而學校只是社會的縮影,但最重要的是別讓壓力變得恆常。小朋友要讀書,也要玩樂,偏重一樣都是不好的。小孩就像彈簧一樣,一個性能好的彈簧不應太「硬」,要有彈性,因此日常要適當的受壓,但一直把彈簧壓著,時間長了,彈簧便失去了應有的彈性,不會再彈起來,人生變得僵硬了,怎樣拉也拉不回原狀,小朋友的人生就被「定形」了。

就讀書而言,最大的壓力不是來自學校,而是家長互相比較的心態。大家都怕自己的小孩被比下去,第一是面子攸關,第二是怕小朋友成績差失去自信,因此漸漸形成家長幫手做功課,幫手考試,參加雞精補習班等等,「望著成績做人」。

如果為了取得高分,要為小朋友作篇「高深鴻文」讓小朋友直接背誦,我寧願讓小朋友自行創作,取得多少分就多少分吧。分數不是重點,重點是過程中學到了甚麼,如果作一篇文給她背誦,她最後只能學懂背誦的技巧,然後取得高分,然後考入好學校,然後畢業找份好工,然後呢?然後就繼續乖乖打工,這就是普遍香港人的寫照。

「I am a girl. I am so happy.」有甚麼問題?小學生寫simple sentence很正常,會寫複雜句構才是問題吧。口試考的除了內容,還有臨場發揮和表現,講得自然很重要,用自己的語言用字,簡單也好低B也好,好歹都是自己的用詞,總比死記硬背他人的講稿自然。

作為一個投資者、創業家,我深明創意、自發執行的重要性,我從來不會聘請有一疊疊名校「沙紙」、成績亮麗,但不會應用實踐的人,因為這樣的人只是只懂死記硬背的「高分低能人」。香港人讀書考試成績好是出了名的,但同時創意水平也是出了名的(出名咩就自己諗),要「贏在起跑線」概念根深蒂固的香港家長們明白「求學不是求分數」的道理不容易,要實踐更難,我也在學習的過程中。「望子成龍」的心態很正常,但方向要正確,要先擺脫「鬥快」的思維,越想快越要慢,關鍵還在於家長本身的思維和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