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以投資思維談營商之道
筆者營運生意的理念是寓投資於生意,意思是以投資的理念去經營不同的生意,而以投資模式去經營生意在理念上最大的分別在於「單一投資」(Single Investment) 思維和「持續投資」思維。前者是散打式,特別注重個別項目的一次性收益(One-off Gain),後者則著重持續盈利(Sustainable Gain)。後者考慮的因素當然與前者截然不同,後者的視野需要比前者遠得多,而只有「持續盈利」的投資思維再加上經營模式才能稱得上是營商(Running a business)。
1. 單一投資 - 注重一次性收益
2. 持續盈利投資 - 著重長遠持續收益 (因此會考慮如何使今次的投資對下一次的投資有利)
3. 持續盈利投資+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 = 營商
對於一般的投資者而言,投資有長線和短線之分,而營商只有長線,這就是營商與投資的最大分別。正如筆者經常說,投資應該是長途賽,心態決定命運,視野決定成敗。做生意要長遠成功,必先要有正確的投資思維/價值觀,培養好良好的財商後再談創業,因此也不是人人都適合營商創業。
投資講求資產配置,特別是當投資組合去到一定規模時,必須要有合理的資產配置,長遠而言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何謂有效、合理的資產配置?即投資組合內,資產與資產之間的關連性低或是呈負關係,從而達到風險分散(Diversification)或自然對沖(Natural hedging)的效果。這是為何筆者公司業務以房地產投資、開發、代理、管理公司、建築工程、測量師行的垂直產業鏈模式為主軸,再橫向分散至凍品貿易、外國護理產品貿易、大馬建材貿易、大宗商品貿易,以至近一年做得比較成功的黃金投資/貿易業務。
生意的發展除了傳統的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擴張(即本業的上、下游整合發展),還有橫向整合(Horizontal Integration)。傳統的橫向整合一般是指收購同業,從而收到協同效應和經濟規模的效果。然而,在現時成熟的市場上,傳統的外部整合(External Growth)模式基本上只屬於巨企的世界,要在今時今日的新經濟世代尋求機會,已不一定要跟從傳統的垂直或橫向發展,相反,筆者認為業務的發展根本無需要強求業務與業務之間的必然關連性去收協同效應之效。意思是說,不同業務性質、類型的生意整合一起一樣能夠收到協同效應的效果,這就是平台商業模式(Platform Business)。
一個成功的平台,是能夠做到完美的資源整合,前題是平台規模要夠大。如投資一樣,要平台規模做大必須要使用「杆桿」︰1. OPT (Other people's time)- 利用別人的時間 ; 2. OPM (Other people's money) - 利用別人的資金,而當中尤以OPT- 利用別人的時間最為重要。一個人任你怎樣能幹,都只有一對手,沒有三頭六臂,在人生有限的時間內,可以做到的其實是非常有限,因此切須要懂得「杆桿」別人的時間,其次才是資金。
筆者從來不吝嗇分享自己的投資和經營生意的模式,原因是筆者認為只有「做大個餅」才是真正能夠長遠持續的經營模式,而市場上大部份傳統企業只是在同一塊餅上互相瓜分,俗稱「分餅仔」,當新的市場出現時,它們的優勢便會慢慢沒落。
要經營好一個平台,講求的是資源整合,首要是必須懂得去找對的合作伙伴,而找到好的合作伙伴的關鍵是你是否擁有長遠的視野,懂得慷慨地與伙伴分享利潤,只有你賺,別人沒賺或賺得少,你認為這種合作關係能夠長遠嗎?只有良好的利潤分享機制才是吸引人才、資源和機會的關鍵,然後平台才有機會做資源整合,平台才能做大。
筆者目前經營得最好的貿易業務都是一種平台業務,而筆者的第一間貿易公司是在零成本下收購回來的。當年,跟幫忙核數的核數師閒談,知道他有一個客戶,公司有一定的營業額,但盈利虧損,仔細了解下,主要原因是供應商有得選擇之下傾向供貨予即時付款的批發商,價格亦較優惠; 對於要求有帳期的批發商,傾向只發較少的貨,且貨價亦較貴。由於該貿易公司的老闆缺乏資金,公司只能入較少的貨,同時要求供應商給予帳期,價格成本亦較高,毛利進一步收窄,慢慢地生意越來越難做,正打算結業,要求會計師為其註銷公司。
靈機一觸,這間貿易公司正合我意,可以合作,並要求約見該公司老闆,表示可我可出資繼續營運他的貿易生意,他一分錢都不用出,利潤5/5分成。他即時一口答應。事實上,除了貿易本身的利潤以外,我看中的是公司的3年track record和營業額,可有助我進行產融結合。當時我投資了不少工廈,一般的按揭最多只可做5成,然而只要有營運公司(Operating Company),在有抵押品的情況下,公司最多可融資8-9成商業貸款。
在具備足夠資金下,貿易公司不用要求供應商給予帳期,貨價成本較低,令貿易存在利潤空間,同時貿易額可做大數倍,在利潤5/5分成的機制下,原先該公司的老闆比以前賺的更多,而我則只是將額外融資出來的資金去做這盤貿易生意,空手入白刃。不足一年的時間,貿易生意越做越大,銀行給予的融資額按年增加,同時也包括多種能夠放大使用的融資額度,包括信用證和發票融資等。
該老闆以前的貿易合作伙伴知道後都相繼前來找我合作,希望利用我的平台做大其貿易生意,我同樣採取5/5分成的機制。另一方面,有不少合作投資磚頭的投資者知道貿易的回報高,也主動找我談合作投資。他們不用拿資金出來,只需要將磚頭放入來,利用我的貿易平台便能如提款機一樣提取低成本資金投資,使貿易業務越做越大,越大越有市場優勢,平台同時被養大,銀行越願意支持,平台的價值就越高。這就是平台商業模式的雪球運作。
當擁有一個良好的平台,你將不愁沒項目,也不愁沒資金,平台亦懂得自動運作。當知道平台長遠爆發性的價值後,你還會以短線的投資思維去經營你的生意嗎?投資和營商一樣,嘗試將眼光放遠,視野擴闊,你看到的將不一樣。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企業只是一個讓大家發揮的平台
最近依然非常忙碌,雖然公司的業務已完全上軌道,按道理應該越來越輕鬆才對,但事實剛好相反,這不代表筆者中央集權,而是因為忙於不停開拓新業務,喜歡工作的人就是不願意停下來,為的不純粹是金錢上的回報,盈利指標只是一個業務成功與否的一個量度工具(A Tool of Measurement),而一個成功的業務或項目就能為自己帶來無比的成功感和滿足感,是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說到公司的管治模式,筆者對公司的管治方針是「放羊式管理」,著重於各業務部門負責人與管理層之間的溝通效率,而不著重開會的時間和次數。重質不重量。做生意,「人」是勝負的關鍵,作為公司的最高決策者,事實上腦袋只有一個,手亦只有一雙,即使是超人,也不可能將自己變成三頭六臂,不可能事無大小,事事落手去執行,這是不現實的。因此,「人」便成了成功的關鍵。一間公司,一塊業務,一個項目,都必須要找一個負責人全權負責跟進,該負責人稱為RO (Responsible Officer) ; 項目經理(Project Manager)負責跟進和協調好工作的細節、時間表、監察好項目的進度等工作 ; 項目團隊(Project Team)負責執行項目的各項工作。RO、項目經理和項目團隊必須保持緊密溝通,設立好清淅而有效的匯報溝通機制,在實際工作時要work as a team with the same goal,目標一致,共同努力向目標邁進。上述RO、項目經理和項目團隊都會獲分派項目公司甚至集團的股份及分紅權,只要項目達標,會再分派performance bonus shares,大家均為股東,心態自然不一樣。
筆者的角色是業務開拓者,不停在市場尋找業務機會,每次一鎖定目標,會先進行市場調研,收集足夠的數據分析,如數據正面,會即時研究如何落地執行,絕不浪費一分一秒。開拓新業務,最重要是方向是否正確,只要方向正確,其實已成功了一半,餘下的一半便取決於如何執行和後續的跟進工作,這方面便考驗管理者選人的能力了。方向正確,選對了人和團隊,根據過往經驗,成功率接近90%,接下來的10%便看市場了,而這往往就是最大的不確定性。每次開拓新業務公司,筆者一開始在一段短時間內都會完全負責公司的大小事務,然後就慢慢將自己的角色淡化,準備交捧,而人選必然是現有團隊的骨幹要員,既有過往項目管理的經驗,也有向上流動的動力和對公司歸屬感,找「對」人的機率非常高。最後,筆者會完全交捧退出,用人要信任,同時要相信有系統的機制去自動管理,只要大家有共同利益,目標必然一致,成功的機率便會大大提升,然後就能抽身將自己「free」出來。
筆者公司現時的業務主要涵蓋四個主要版塊︰
1. 地產版塊︰非住宅類地產物業投資、項目投資及開發、物業管理、地產代理等,形成垂直企業鏈;
2. 策劃及管理版塊︰項目策劃及營運管理、建築工程顧問、項目投融資方案管理;
3. 海外版塊︰海外項目投資及開發、馬來西亞工程、澳洲綜合地產項目投資;
4. 貿易版塊︰大馬建材貿易、大宗商品貿易(如實金、油等)、其他貿易業務;
以上各業務版塊除大宗商品和其他貿易業務外,均以地產為核心申延至其他相關的上下游業務,互有關連,而且具有一定的協同效應。以上各個版塊都有各自的RO及管理團隊,大小事務都不用筆者去操心。以目前的科技,只需一部手機,即使不在公司亦能獲得公司的各種業務數據。基本上,即使筆者外出旅遊一個月,公司已上軌道的業務也不會出任何問題。
目前發展最如火如荼的是馬來西亞工程公司,當地的機會越來越多。最近,憑著當地同事的關係,剛於上月成功取得歐洲一大品牌家電商在大馬唯一分銷商的分銷權,同時已成功取得3個樓盤合共數千個單位的訂單,毛利接近20%。2017年新山很多樓盤相繼進入落成階段,相信2017年會接到更多發展商的訂單。同時,當地主管同事亦成功與一吉隆坡的檯面製造廠達成聯營協議,年底前會將製造人造石檯面(Solid Surface)的生產線遷移至本公司的新廠房,屆時公司將能夠生產印有自己品牌的Solid Surface,乘勢一條龍承包當地發展商的所有工程及建材貿易、設計及安裝的一條龍業務。
馬來西亞公司今天的成績都是當地主管同事及團隊的功勞,主管同事是由香港派去的,雖然離鄉別井,但看見今天的成績也是值得的,而今天的成績都是他與團隊的功勞,這亦是筆者最希望達到到目標。這目標並不是「業績」,而是希望每一個版塊的主管及團隊都能利用筆者公司這一個「平台」,和該「平台」的所有資源,創造並擁有自己的生意。而筆者的角色就是打好這個「平台」的基礎,找好對的發展方向及機會,再將機會留給大家發揮。企業家的角色只是個打造這個有價值、能讓大家發揮的「平台」。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