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報章專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報章專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

「防守」才是最強的「進攻」


早前出席了一些與讀者交流的活動,包括書展的簽書會 (明明是簽書會,最後變成了分享會,老毛病,一講投資就講過不停,一講便是兩個小時) 和出版社舉辦的高桌晚宴,這類高桌晚宴一般都是由出版社為如曾淵滄博士、中環巴菲特譚新強等著名投資高手舉辦,筆者既非名人又不是股神,只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小小投資者/作者,竟有幸獲邀出席晚宴作分享,實在是過癮兼榮幸。出席的讀者水平都頗高,大家都是有識之士,又是專業投資者,有些是資深的地產投資者,有些是任職股票投資者,有些在金融機構遺產及信託部門任職律師,有些則是大企業高層,大家來自不同界別,而又對投資充滿熱誠和興趣,這種交流可遇不可求。

不論是簽書會、分享會或是晚宴,都有參與的讀者問我的投資組合是否只是我博客內經常提及的REITs、債券和房地產項目。我笑著回答,當然不是。事實上,筆者在博客內提及得較多的「REITs+Bond」組合只是其中一個主要能產生穩定現金流的「永續投資引擎」。這個引擎無需要入電油,靠的是生生不息的投資現金流為引擎注入能量。現金流收入是產物,現金流再投資時是資本,資本投資能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資產,令這個投資引擎得以自給自足,永續發動。

我在博客中、在書中有不少篇幅在提及「REITs+Bond」組合,又解釋該組合背後的rationale,因為我認為我的「REITs+Bond」組合是一個值得讓大家參考的投資模式,因為當中涉及的投資理念我個人認為有一定的啟發性,包括不同投資產品的優劣互補、槓桿的使用、再投資的力量、資產累積後去自然去槓桿等等。但這不等於我的投資世界裡就只有「REITs+Bond」組合,REITs和Bond也不可能沒有其他可能性和替代品。沒有一種投資組合/方式是永久必勝,牢不可破,大家不應該去神化任何一種投資模式/策略,而應該融會貫通,因時制宜,這才是令投資者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唯一方法。

正如較早前的一篇文章提及過,筆者認為「REITs+Bond」組合回報率正在不斷下降,投資者應該要因應市場的變化,從而去判斷/調節自己的要求回報率(required rate of return)。不去做這種調節,以換入其他同類更高收益的債券或通過加大槓桿谷大回報率去維持組合原本的回報率是自欺欺人的做法,說穿了就是以風險來換取回報。這是為何筆者在較早前的一篇章曾提及自己已於去年開始不斷減持槓桿債券的部份,換入更多如領展和其他優質的房託基金。

大家不要忘記初衷,投資是長途賽,比賽當然需要有一個清淅的目標,如前文所講(見投資是為了「賺資產」而非「賺錢」),作為投資者,大家的目標應該是去累積資產,累積值得長遠去累積的資產項目。投資債券的心態必須是持有至到期,中間定期收息,到期取回本金。槓桿只是將回報適當地放大,將傳統大家認為過於保守的債券投資作出適當的調節,記著這個調節是將回報和風險同時放大,不同的投資者應作出相應的調節。因此,不少讀者問我到底應該用多少槓桿,這個問題我答不了,投資者應該要問自己,只有投資者自己才最清楚問題的答案。

債券加槓桿的好處是能即時產生高現金流回報,債券每天計息,時間便是金錢,惟其最大的缺點是回報並沒有任何增長,長遠欠缺對抗通脹的能力,因此債券並不是最終的目標,也並非投資者值得長遠去累積的資產項目。如果現金流是子彈,槓桿債券就是一把槍,「值得累積的資產項目」例如REITs等能與經濟同步增長、水漲船高的資產項目才是大家的最終目標。因此,前文也就解釋了為何槓桿只是累積資產過程中的一種輔助工具,資產逐漸增加的同時,自然去槓桿才是目的

有些人會認為︰「那你的投資策略豈不是非常保守?年輕人只以收息、慢慢累積資產為目標實在太消極。」

投資當然需要有攻有守,但在談進攻之前,請先學會防守,因為大部份的投資時間裡,多數的時間都是在防守,而進攻從來只會選擇在把握最大的時候才全力出擊,這種機會一生人總會遇上數次,大家不用心急,機會總會來臨,最怕的只是當真正的機會來臨時,由於你平日已在進攻,已沒有足夠的彈藥重搥出撃,最後只能眼白白看著機會離你而去。

筆者這個想法根深柢固,因為筆者深信真正最佳、最安全的賺錢時機應該是在市場恐慌時的跌市時間,而並非風和日麗的時間。投資者應該將關注點放在研究如何在風和日麗的時間養兵,同時累積和保存實力,在「恐慌時間」進取(見投資心法篇︰「貪心」與「知足」的藝術)。

正如較早前我的一個報章訪問,記者問及我的第一桶金,我提及08年金融海嘯時市場遍地屍骸,當時我大手買入多隻優質股份,當中最大手吸納的就是九倉(0004.hk),當時市價僅十多元,心想九倉持有Times Square、海港城等地標性資產,大折讓平賣,機會可一不可再。在金融海嘯的環境下,要買就買最靚最優質的資產,甚麼都不用理會,只需望著市脹率(P-book)買野,像是759阿信屋做大減價,大折讓掃貨,過癮非常。其實當時市場上還有很多distressed assets,若當年我有現在的實力,相信將能獲得更多有價值的資產。

當知道何時才是最佳、最低風險的進攻時機,大家便不會認為在風和日麗下養兵收息是保守了。相反,平日的「保守」正是為日後「大舉進攻」作了最好的準備。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iMoney 專訪後記 - 金錢買不到的人生



上星期接受了iMoney的專訪,由於公司最近很忙,經常走不開,記者姐姐很好,專程來筆者的辦公室做訪問。本來預計一小時完成,很筆者的老毛病發作,一講起業務及投資就眉飛色舞,口不停,一講就是三個多小時。感覺到記者姐姐很有心,是次的內容很豐富,相信記者聽回錄音的內容也不下數次,才能整理得出來。對於不是金融行內人來說,要一下子聽明白及完全了解筆者的投資方式及策略有一定的難度,但最後出街的內容也大致描述得出筆者的基本投資結構。筆者最喜歡的是文中以圖的方式來表述筆者的金融資產配置原理,清淅易明,圖中描述了債券及REITs的互補機制,解釋了筆者的金融資產投資組合即使做了槓桿,也不擔心債價的波動,亦能更準確預測穩定的投資回報率。

而最後一段正正是筆者的心聲,亦是筆者對「財務自由」一詞的看法。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大意是看到近年越來越多人視財務自由為終極人生目標,這是不健康的。財務自由只是一個狀態,純粹顯示一個人的被動收入可抵日常生活開支,它不應成為一個人終身追逐的目標。曾經有段時間,筆者建立好自己的被動收入配置後,每月收息十分豐厚,足夠每月生活開支有餘,當時還十分年輕,決定放自己一個大假,嘗試過一過退休的生活,每天早上專車送囡囡上學,然後去食早餐看報紙,等囡囡放學後接回家,下午閒來無事去游水做Gym,但由於身邊的朋友都要上班,感覺很悶,同時感覺人生很虛無,沒有目標,沒有下一步,開始去想做人的意義何在?結果,這個假期只放了兩個星期。體會到財務自由最重要的不是唔使做,而是它賦予你更多空間去做你真正喜歡的、有意義的事。而筆者最後決定去創業,攞苦黎辛。

筆者相信一句說話,知足常樂﹗可能家庭背景問題,筆者對家庭很重視,而且有種執著,對筆者而言,屋企夠使夠用就可以,筆者亦不需要名錶名車,只希望多忙碌也好,每天都有時間回家陪太太及囡囡吃飯,此願足矣。

iMoney專訪內容: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東方財經訪問 - 如何建立財富的"智富法則"



早陣子,正籍筆者最忙的日子,東方財經記者Carol來電,說她正在撰寫一篇年青人智富法則的文章,希望筆者分享一下年青人應注意的理財看法。自問不是理財專家,但身為年青人(應該勉強都尚算係...),也希望與大家分享一下理財看法。

記者綜合了十大致富法則,讓筆者評價最重要的3項。對一般沒有家底的年青人來說,最基本當然是肯捱肯做,即文中第五點「天道酬勤 肯捱肯。」不少年青人畢業後初踏足社會找工作最著眼於薪酬福利,最好就是薪高糧準、假期多,而事實上你揀工時,工亦揀你,作為大學畢業生,即使同學讀書成績再好,在職場上也是白紙一張,實戰工作經驗欠奉,不能一上任就能上手,為公司作出實質貢獻。而作為僱主,聘請新畢業生其實算是一種投資,老闆需要安排人員培訓,而新入職員工在培訓期(一般為兩至三個月)內未有生產力,所以客觀來說,公司投放在畢業生上的資源是不少的,如果畢業生學滿師後離職,公司是賠大本。因此,剛畢業的年青人應視公司為學校,應著眼於公司能給予你甚麼機會,而不是名義上的薪酬福利,對畢業生來說每樣工作都是學習機會,工作越繁重,機會越多,不要斤斤計較,OT無錢收可當「交學費」。初入職場屬投資期,投資在自己身上,累積工作經驗、建立人際網絡最為重要,切忌怕蝕底。

如能做好上述一點,不出數年,升職加薪是必然的事,否則該公司應該不太珍惜你的價值,留下也沒意義,應該著手去找新工作,但從工作中學習到的經驗是無價的。升職加薪後就到第二階段,回到文中第一點「儲錢投資 滾大本金」。工作數年,假設人工2.5萬-3萬,每月能儲蓄1.5萬 (筆者不認為離地),一年能儲蓄18萬 (還未計雙糧及花紅),努力儲蓄2年就能有36萬,已足夠作小額投資。在資金氾濫的年代,持有現金成本高,定期儲蓄只會讓通脈蠶食購買力,故應作穩健而有數得計的投資,避免炒賣細價股。事實上,買入穩健的房託基金(REITs)或價值投資股份,每年5-6%回報不難做到,不要小看複息的力量,不少著名投資者都是利用複息效應致富。如此一來,三十歲前累積第一個100萬不是難事,如按步就班,機乎大部份人都可達到。

賺取第二個一百萬比賺取第一個100萬容易,而且快得多,這是一般人所忽略的,而關鍵在於你的目標是100萬變成200萬還是1000萬甚至更多。完成首個100萬後,為何有些人最終能滾出1000萬以上的財富,有些人卻只能多賺100百萬?關鍵在於你的收入來源是否過於單一。要從賺取第一個100萬到致富,下一步就是增加自己的收入來源,即是除靠打工所賺取的工資外的被動收入,而且被動收入的來源宜分散。若收入來源單一,財富易受經濟環境影響,以做銷售員為例,零售市道轉差,或要減薪或裁員,所以打工仔應作多類型投資,增加不同的被動收入來源,累積「被動收入儲蓄」從而累積財富,這亦是筆者認為最重要的「現金流管理」。

還有一點,亦是大部份人都會忽略的一點,大部份人的理財策略一成不變,但昨天成功的策略不等如明天也會成功。除著財富的累積,層次不斷的提升,若投資策略未能同步跟上,樽頸很快會出現,這就是所謂的財富極限。投資永遠是講門檻的領域,越高的投資額就有越多的投資選擇,而且回報風險比 (risk-adjusted return)越高,100萬的portfolio跟1000萬portfolio 的投資回報相差非常遠,1億以上的portfolio又是另一個層次。若這3種portfolio皆採取相同的投資策略,財富上要有新突破相信非常困難。

訪問原文:
絲絲講場:醒你十招 30歲致富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60121/00202_025.html

30歲就做個有錢人?你都得架!
http://hk.on.cc/hk/bkn/cnt/finance/20160120/bkn-20160120164438797-0120_00842_001.html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東方日報專訪後記


東方/太陽的訪問前天出了街,個別知道我身份的朋友(數目不多)告知筆者市場的反應頗大,估計是標題字眼比較敏感的原故吧,特別是太陽報的字眼比較嘩眾取寵 --「80後炒工廈,身家過千萬計」、「出身綜援家庭,投資有道」。澄清一下,第一,筆者的投資收入來其實自多方面,工廈投資只是其中之一,而身家多少筆者亦沒有披露,純粹是記者猜測。第二,記者問及本人的家庭背景,筆者一時口快提及過自己出身單親家庭,年幼時家母為照顧年幼的我迫不得已曾有一段短時間申領綜援過活,沒想到記者會以此為題。其實筆者並不介意講述自己這一段經歷,只是不希望大家過份聚焦於筆者的家庭背景,有種嘩眾取寵的感覺。

其實記者第一天通過筆者的facebook專頁找筆者接受訪問時,筆者都有點猶豫,筆竟不想太高調,也不認為自己有什麼成就,因而有抗拒的念頭。但細心想想,筆者成立Starman 投資世界Blog,目的都是將自己的投資心得和心路歷程與大家分享,因此最後也答應接受採訪。到了接受採訪當天才知道有攝記,又不想記者為難,只好同意拍照,但堅持只拍背面,也感謝記者的理解及配合。

整體來說,整篇文章確是寫得不錯。在筆者不願提供太多數據的情況下,記者要完整地描述整個故事,難道是十分高,感覺是筆者出了一條難題給記者。在有限資料的情況下,記者已嘗試運用合理性整理了筆者的Profile,雖然數字上與真實有出入,但這也是可以理解。當中,筆者認為寫得較好的是理財心得、資產配置的部份,記者的思路很清淅,能清淅地組織並表達了筆者對理財的態度,相信記者也花了很多時間閱讀本blog之前的文章。

最後,筆者受訪的原意是與更多人分享自己的投資心得與投資經歷,不論日後是否成功,過程中的經歷是最珍貴的,同時也希望與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互相交流,這與筆者成立此blog的目的一致。希望大家在讀這篇報導時不要著眼於筆者的出身、身家有多少,這些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應該是理財的態度,擁有正確的理財態度,這點應該人人都可以做到。大家有時間,也歡迎到此平台與筆者及一眾讀者互相交流。

東方日報專訪:
http://hk.on.cc/hk/bkn/cnt/finance/20151102/mobile/bkn-20151102171214345-1102_00842_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