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以投資思維談營商之道
筆者營運生意的理念是寓投資於生意,意思是以投資的理念去經營不同的生意,而以投資模式去經營生意在理念上最大的分別在於「單一投資」(Single Investment) 思維和「持續投資」思維。前者是散打式,特別注重個別項目的一次性收益(One-off Gain),後者則著重持續盈利(Sustainable Gain)。後者考慮的因素當然與前者截然不同,後者的視野需要比前者遠得多,而只有「持續盈利」的投資思維再加上經營模式才能稱得上是營商(Running a business)。
1. 單一投資 - 注重一次性收益
2. 持續盈利投資 - 著重長遠持續收益 (因此會考慮如何使今次的投資對下一次的投資有利)
3. 持續盈利投資+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 = 營商
對於一般的投資者而言,投資有長線和短線之分,而營商只有長線,這就是營商與投資的最大分別。正如筆者經常說,投資應該是長途賽,心態決定命運,視野決定成敗。做生意要長遠成功,必先要有正確的投資思維/價值觀,培養好良好的財商後再談創業,因此也不是人人都適合營商創業。
投資講求資產配置,特別是當投資組合去到一定規模時,必須要有合理的資產配置,長遠而言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何謂有效、合理的資產配置?即投資組合內,資產與資產之間的關連性低或是呈負關係,從而達到風險分散(Diversification)或自然對沖(Natural hedging)的效果。這是為何筆者公司業務以房地產投資、開發、代理、管理公司、建築工程、測量師行的垂直產業鏈模式為主軸,再橫向分散至凍品貿易、外國護理產品貿易、大馬建材貿易、大宗商品貿易,以至近一年做得比較成功的黃金投資/貿易業務。
生意的發展除了傳統的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擴張(即本業的上、下游整合發展),還有橫向整合(Horizontal Integration)。傳統的橫向整合一般是指收購同業,從而收到協同效應和經濟規模的效果。然而,在現時成熟的市場上,傳統的外部整合(External Growth)模式基本上只屬於巨企的世界,要在今時今日的新經濟世代尋求機會,已不一定要跟從傳統的垂直或橫向發展,相反,筆者認為業務的發展根本無需要強求業務與業務之間的必然關連性去收協同效應之效。意思是說,不同業務性質、類型的生意整合一起一樣能夠收到協同效應的效果,這就是平台商業模式(Platform Business)。
一個成功的平台,是能夠做到完美的資源整合,前題是平台規模要夠大。如投資一樣,要平台規模做大必須要使用「杆桿」︰1. OPT (Other people's time)- 利用別人的時間 ; 2. OPM (Other people's money) - 利用別人的資金,而當中尤以OPT- 利用別人的時間最為重要。一個人任你怎樣能幹,都只有一對手,沒有三頭六臂,在人生有限的時間內,可以做到的其實是非常有限,因此切須要懂得「杆桿」別人的時間,其次才是資金。
筆者從來不吝嗇分享自己的投資和經營生意的模式,原因是筆者認為只有「做大個餅」才是真正能夠長遠持續的經營模式,而市場上大部份傳統企業只是在同一塊餅上互相瓜分,俗稱「分餅仔」,當新的市場出現時,它們的優勢便會慢慢沒落。
要經營好一個平台,講求的是資源整合,首要是必須懂得去找對的合作伙伴,而找到好的合作伙伴的關鍵是你是否擁有長遠的視野,懂得慷慨地與伙伴分享利潤,只有你賺,別人沒賺或賺得少,你認為這種合作關係能夠長遠嗎?只有良好的利潤分享機制才是吸引人才、資源和機會的關鍵,然後平台才有機會做資源整合,平台才能做大。
筆者目前經營得最好的貿易業務都是一種平台業務,而筆者的第一間貿易公司是在零成本下收購回來的。當年,跟幫忙核數的核數師閒談,知道他有一個客戶,公司有一定的營業額,但盈利虧損,仔細了解下,主要原因是供應商有得選擇之下傾向供貨予即時付款的批發商,價格亦較優惠; 對於要求有帳期的批發商,傾向只發較少的貨,且貨價亦較貴。由於該貿易公司的老闆缺乏資金,公司只能入較少的貨,同時要求供應商給予帳期,價格成本亦較高,毛利進一步收窄,慢慢地生意越來越難做,正打算結業,要求會計師為其註銷公司。
靈機一觸,這間貿易公司正合我意,可以合作,並要求約見該公司老闆,表示可我可出資繼續營運他的貿易生意,他一分錢都不用出,利潤5/5分成。他即時一口答應。事實上,除了貿易本身的利潤以外,我看中的是公司的3年track record和營業額,可有助我進行產融結合。當時我投資了不少工廈,一般的按揭最多只可做5成,然而只要有營運公司(Operating Company),在有抵押品的情況下,公司最多可融資8-9成商業貸款。
在具備足夠資金下,貿易公司不用要求供應商給予帳期,貨價成本較低,令貿易存在利潤空間,同時貿易額可做大數倍,在利潤5/5分成的機制下,原先該公司的老闆比以前賺的更多,而我則只是將額外融資出來的資金去做這盤貿易生意,空手入白刃。不足一年的時間,貿易生意越做越大,銀行給予的融資額按年增加,同時也包括多種能夠放大使用的融資額度,包括信用證和發票融資等。
該老闆以前的貿易合作伙伴知道後都相繼前來找我合作,希望利用我的平台做大其貿易生意,我同樣採取5/5分成的機制。另一方面,有不少合作投資磚頭的投資者知道貿易的回報高,也主動找我談合作投資。他們不用拿資金出來,只需要將磚頭放入來,利用我的貿易平台便能如提款機一樣提取低成本資金投資,使貿易業務越做越大,越大越有市場優勢,平台同時被養大,銀行越願意支持,平台的價值就越高。這就是平台商業模式的雪球運作。
當擁有一個良好的平台,你將不愁沒項目,也不愁沒資金,平台亦懂得自動運作。當知道平台長遠爆發性的價值後,你還會以短線的投資思維去經營你的生意嗎?投資和營商一樣,嘗試將眼光放遠,視野擴闊,你看到的將不一樣。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做生意的Golden Rules
今日終於有私人時間,落街食個午餐,路過大圍一間新開的特色咖啡室餐廳,老闆是年輕人,裝修很骨子,上下有兩層,面積也不小。餐廳主力做特色飲品和甜品,而應該是為了應付沉重的租金,午市也供應一些set lunch,款色不多,只有數款,都是以西色意粉和不同款色的窩夫配以特色飲品為主。今日一試,無論是食物或特色飲品,味道都有驚喜,比不少大商場內的品牌餐廳要好。
儘管食物質素高,大圍街鋪的租金並不便宜,不禁令筆者為餐廳老闆圍圍一數。簡單計一計,以筆者的經驗,裝修連餐桌和餐椅、廚房工具、電腦系統、租鋪的兩個月按金連一個月上期,保守估計需要80-100萬初始資本開檔,另外需要預留最少半年至9個月以上的營運資金,開檔餐廳所需投入及準備的資本約150-170萬元,而一般而言,傳統的餐廳回本期可能需要數年。從做生意的角度而言,確實不好計數,很大程度上最多只是賺份糧。
在香港,租金動輒佔營業額2-3成以上的地方,對零售業和餐飲業而言,絕對不是一個理想的營商環境。租金成本比例太高意味著被業主「鍊著喉嚨」,亦由於投入的固定成本如裝修等金額不少,搬家的機會成本相當高。無論你多努力做好你的生意,搞得有聲有色,人流不絕,業主看見生意好自然會加租,與你分享成果,還要是業主大份你細份,變相是創業者替業主打工,對自己的生意根本沒有控制權,這已失去創業的意義。在別的國家,如馬來西亞,開間餐廳或經營一個烘焙坊教室,租金成本能夠控制在總營運成本的10%左右甚至更低水平,這才是對相關行業有利的營商環境。做生意要懂得審時度勢,創造價值的同時要做對自己有利的事。
做生意不一定要選margin (毛利)高的來做,也不一定要做大turnover (營業額),著眼點應在於需要用多少資金,在多長的時間內賺取多少回報。這是內部回報率 (IRR,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的計算方式,是資本運作的概念。做生意要有把握,必須應用資本運作的概念做生意,這是rule no.1。然後,便是建立自己的品牌,鞏固自己獨一無異的優勢,以創造價值為核心,建立自己的護城河。這是rule no.2。最後,才是將成功的營運模式複製,做大規模,迅速搶佔市場。這是rule no.3。以上的rule 1,2,3必須順序做好,切勿心急跳步,否則失敗的機率會大大增加。
不少創業者都有很好的點子(Initial Idea),但由於缺乏經驗,亦沒有計算回報率的概念。成本超支,生意一開始投入的資本過高,即是over budget,因而很自然會佔用了本來用作數個月營運資金所需的資本。同時,由於沒有準確計算好投入資本後現金流回籠所需要的時間 (即「回本期」的計算),在生意營運數個月至半年後收支仍然未能平衡,而由於一開始時投入的資本佔用了相當部份的後續營運資金,很容易會出現資金鏈斷裂的情況。若未能有額外資金注資,公司便需要結業。以上情況十分普遍,反映不少創業者都缺乏基本的財務管理知識,儘管他們都有很好的創業點子。
市場上也有不少創業例子是,在rule no.1 和2未完成的情況下,以為自己能在短時間來成功或闖出名堂,立即急不及待擴充規模(rule no.3),在短時間內大量開分店。但由於護城河未鞏固好,當市場上的潛在競爭者入場時,需求迅速被沖淡,這是供應方面(Supply Side)的市場變化。又或是閣下生意上的initial idea只是一時興起,貪新鮮過後需求便急速下降,這是需求方面(Demand Side)的變化。謹記做生意要同時考慮供求兩方面的因素和市場的變化,市場永遠是動態(Dynamic)的,創業者的思維要永遠跑在市場前面。
做生意講求創造價值,同時要有全面的知識和正確的財務管理思維,這些在學校裡都沒有教,大學工商管理課程教的都只是流於理論,做生意若只跟著千遍一律的理論,事實上可能死得更快。做生意講求實戰經驗,一邊打工一邊學習都能從旁累積到珍貴的實戰經驗,當然這也取決於你持創業的思維去打工,還是打工的思維去打工了。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創業難守業更難 貿易業務淺談
常說「創業難,守業更難」,筆者作為一個走過創業路的人也十分同意此說法。要找一盤一開始就賺錢的生意一點也不難,但要令一盤生意能持續盈利卻一點也不容易。原因很簡單,因為市場是動態(Dynamic)的,在這個資訊流通的年代,別人看見你的生意賺錢就會即時加入市場與你競爭,除非你那盤生意的門檻很高,否則自你盈利的首數個月,市場自然會有新的參與者加入與你競爭,供應多了,價錢自然下降,導致毛利收窄,直至再沒有新的參與者加入,這其實亦反映了這盤生意對潛在市場參與者來說已不再吸引,這就是經濟學的市場均衡狀態(Market Equilibrium)。這亦正正說明了「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道理,守業講求的是經營策略,遠比創業的層次高。要建立一盤成功的生意,如何成功建立護城河(Barrier of Entry)是非常關鍵。
對於一般年輕有意去創業的人來說,除非你爸是李生,否則作為一般沒有家底支持的普通年輕人而言,是不可能以「資本」(Capital)作為生意的護城河,不要去想「資本運作」的事情況,因為你還未到那個層次,所以別花時間和氣力做一些徒勞無功的事情。對於沒有資本實力的創業者來說,最容易做的生意就是貿易生意。貿易生意基本上是一門左手交右手的生意,需要的資本不多,雖然利錢(Profit Margin)少,但時間短,轉數快。做貿易生意首先要選定一種存在價差的產品,當然每做一件事要成功,你必須要對此事十分熟悉,做足功課,務求令自己在短時間內變成行內專家。例如你是做韓國化妝品的,那最起碼你自己本人是個用家,了解產品的潛力和未來趨勢,對市場價格了解,然後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尋找貨源。
現今世代,互聯網發達,只要你懂英語(懂多國語言更好,不懂的可以去學),要在網上找到供應商或供應商指定的分銷商(Distributor/Dealer)聯繫一點也不難,有誠意的可親身飛往當地與供應商或大貨銷售方見面商談,也只是一張來回機票的成本。接下來便是分銷渠道(Sales Channel),只要你懂得利用互聯網,就能輕易地建立自己的銷售平台,而且是零成本。做電商或網上代購的好處是,你即使手無一貨都可以銷售,無需坐貨,只需要一大堆貨品的照片,你便可全力打市場。
筆者的一位好朋友,現在是筆者貿易公司的負責人,他當時也只是一人公司,手無一貨,自學韓語,隻身跑到韓國尋找市場具潛力的化妝品和服裝,進入當地門市偷偷拍攝貨架上的產品,有時甚至在當地時裝店的試身室內偷拍,然後將相片放在網頁和FB專頁上,收到訂單才入貨,再安排寄貨。慢慢地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開始有部份香港和內地的零售店買手與他接觸,憑著手持大額的訂單,成功直接向供應商以大折讓的價格取貨,短時間內壟斷了某數隻韓國產品在香港的銷售。當然,這類韓國產品的換款相當快,市場潮流經常轉變,難以長遠壟斷一隻產品而持續盈利。因此,這類的貿易銷售業務能帶來短暫的盈利,但要長遠持續盈利就必須要及時轉型,並且配合適當的經營策略。
對年輕的創業者而言,不需要做每一門生意都要求長遠持續盈利,這是不現實的。因此,可以的話應該先做到短暫的盈利,儲夠子彈,賺取得一桶金後才有資本去轉型為「資本運作模式」的生意。以上述韓國產品的貿易業務為例,筆者接手後已完全放棄電商銷售平台,轉為純批發生意,從不坐貨,但仍然能壟斷某數隻產品於香港的銷售,成為庄家之一。原因是價格取勝,筆者公司在產品的價格上只賺取極少的差價,在上水市場上基本沒有任何一個供應商的價格比我們更平,我們能做到如此低價是因為我們的利潤主要體現於出口退稅,而出口退稅需要數月的時間,不是每個商家都等得了。對於這門生意,筆者看的是使用的資金數量和利潤體現的時間,計的是IRR (Internal Rate of Return),是「資本運作」的概念,3個月時間賺10%,年化回報就是40%。
筆者最近主力催谷一隻外國補濕水產品,筆者本身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同事提供予我的市場數據是該貨在香港是一年四季都是長期缺貨,而同事已有渠道在外國直接找到供應商取得大貨,價錢折讓極大,最近歐羅下跌更令成本進一步下降。上月取得大貨首推出市場,同事表示該貨即使以較高的價格出售也不憂賣,因為市場供應不多,極為缺貨。但筆者堅持以極低的價格推出予所有批發商發零售商,平絕全城,市場為之震撼,同事也摸不著頭腦,而事實亦證明筆者的決定是對的。此貨一出,由於價錢極平,數天之間接獲的訂單已超過筆者買入的貨量數倍,連之前未接觸過的買家都主動來找我們要貨,還即場交付訂金,而筆者堅持每個買家都派一些貨,從而取得更多市場大手買家的聯繫。筆者根本志不在該批貨的利潤,目的是要在本地市場壟斷該貨,成為大庄家。筆者更明確向所有同事表明,凡在市場上發現有任何貨源的訂價比我們低,我們通通都要買下來。目的是,市場任何大手買家想要此貨必然第一時間想起我們,而不是其他供應商。當市場被壟斷,到時自然就有定價權,是長遠的現金流生意,確實無需急在一時。
貿易業務一般雖然毛利不高,但資金回報率就相當高,關鍵在於付款條件(Payment Terms)。筆者公司向供應該下單一般只需付30%訂金左右,待airway bill或bill of lading發出後才付餘款。而筆者的大貨客戶一般都會於貨期確定後即時付20-30%訂金予我方,因此實際要墊付的資金不多,時間亦不長,資金回報率自然高。貿易業務的另一好處是業績累積,當公司累積了一定的盈利業績時,向供應商訂貨自然不用付現金,通過向銀行申請開出信用證(LC)或做Invoice Financing就可,利率不高,令本身毛利不高的貿易業務搖身一變成為無本生利的生意,這是為何筆者一直不介意交稅的原因,思維與傳統喜歡報大開支避稅的生意人截然不同。如有物業在手,更可利用物業抵押,向銀行申請營運資金貸款或備用信用證額度,發揮產融結合的力量,令貿易公司孕育成一個優質的業務平台,向不同合作伙伴吸納更多的業務,使無本生利的生意繼續發大。
在互聯網和資訊發達的年代,市場機會多的是,創業成本比以前低,開始時亦無需一定要放棄手上工作,到時機成熟時才出擊。做生意也不一定一開始就要做大生意或長遠壟斷的生意,做得到固然好,但在資本不足的情況下也無必要對生意的要求和目標定得太高。相反,以打游擊的心態慢慢累積資本方為尚策。到羽翼豐滿之時就必須要開始有轉型的意識,應用「資本運作」的思維做生意,最後建立一盤能持續盈利的生意,長遠為自己產生穩定現金流。
世上沒有夕陽行業,關鍵在於你能創造多少價值。當每個人都做同一種生意(不論是零售、飲食或貿易),參與的人數太多,利潤空間收窄,市場沒有增長,那這個市場一般就會被稱為夕陽行業。但如果你做的能跟一般人不同, 不論是營運方式或做法,你就是創造價值,在所謂的夕陽行業裡,這反而是你的機會。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給年輕人的話: 資本運作與資金成本的概念
Starman 你好,
本人是80後, 也是一個窮小子。
自大學畢業後便進入了MNC工作, 工作上雖然受到上司的賞識, 自問自己還算上進, 但收入每年也是只能以10~15%的速度增長。 現在我們的家庭收入只有 5萬元, 我的資產有大約50萬 (30萬股票, 10萬CASH, 10萬外幣), 我的伴侶也有資產50萬 (外幣加現金), 我們的資產大部份都是靠節儉省回來的, 沒負債, 亦沒樓, 租樓居住, 打算生小朋友。
我在想我的經歷應該是大部份80後所經歷的, 不斷轉工, 不斷增值自己(為了加薪), 考一些所謂的專業資格 (亦即所謂的投資自己), 盡量的避免任何風險 (no debt no leverage)。 朋友圈內好運的就是嫁個有錢的老公, 打政府工或父母安置一個物業或首期, 不好運的如我就是自己靠自已, 靠節儉累積財富。
看了你的 BLOG 一段時間, 發覺你比起我們一輩進取得多, 請問一下我想增加的被動收入, 你會有什麼建議?
(因為你BLOG 內大部份是給一些專業投資者, 我想我的個案會對一班80後會很有啟發性)
以下是我想過的一些點子及自己的想法
創業 / ONLINE SHOP: 這是其中一個我最想你分享的部份 (由構思, 籌集資金, 實施, 管理等), 因為創業就要資金, 甚至要辭去現在的全職。 雖然我明白創業就是由自己掌握風險, 但當中的風險可以很高, 亦不是每個人也適合。
例子, 我有一個朋友, 本身是專業人士加父母親也是做生意的, 住的地方是父母的, 辭職開了一間餐廳, 兩年來沒有盈餘, 叫做打份工, 最後都係出黎打番工。但我自己上有高堂下有妻兒, 大家可承受的風險不一樣, 你會建議我創業嗎?
投資: 進行及學習中, 上年的回報不太好 - 10%, 但會繼續持現有的股票
sell content: youtube / blog / fb. 無本生利最好的方法, 可惜仲未有點子/ 內容
買樓: 未有打算, 現在樓價實在是太貴
Leverage: 其實自己除左讀書既 GRANT LOAN 外, 未試過借錢, 宜家睇緊D 稅貸, APR 大約係 2.6~2.7% 左右, 以現在自己的自由現金流及流動資產, TARGET 係借 20萬左右做 REIT 投資 (TARGET 6~7% YIELD)
謝謝你寶貴的時間及意見
80後的窮小子-雄
Starman 後記與回覆︰
對於非專業投資者,特別是初畢業的大學生及年輕人,筆者會有這樣的忠告︰在沒有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前,不建議貿貿然作出借貸的決定。在資金氾濫的年代,借貸一點也不難,而且變得越來越普及。普通一名大學生、打工仔每天都總會收到一兩個銀行打來問是否需要私人貸款的電話,借貸過程更簡單至一個電話錄音確認就完成,貸款資金幾個工作天後便自動存入閣下指定的戶口,利率低至年利率2-3% (視乎閣下的工作及信用度),低至幾萬元,高至百萬的貸款垂手可得。
在市場資金氾濫,銀紙購買力不斷下降的大環境下,最好做的生意莫過於「資本運作」模式的業務。「資本運作」簡單來說就是錢搵錢,讓資本為你工作,為你帶來回報,「資本運作」計的數是資本的內部回報率(IRR)。資本的來源可分為自有資金、貸款資金或其他外來資金,而無論是何種資金,都有成本,稱之為資金成本(Cost of Fund "COF"),當中亦包括了自有資金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每個人的資金成本都不一樣,因人而異,因此不同人適合做的資本運作的生意都不一樣。資本運作模式下的投資項目、業務或生意,概念基本上都離不開利差的套利,即投資項目的回報率與資金成本(化成利率)之差。舉例,「債券槓桿操作」(Bond Leveraging)和傳統的「貨幣套息交易」(Currency Carry Trade) 都是典型資本運作模式下的投資項目,前者是將企業債券抵押融資後再反覆投資債券的操作行為,後者則是借低息貨幣投資高息貨幣的套利行為。兩者的特點都是「回報率比利率(資金成本)高」,資本運作投資者不可能借高成本的錢去投資低回報的項目。
套利行為的行內專業名詞為「套戥」(Arbitrage),官方定義為在某種實物資產或金融資產(在同一市場或不同市場)擁有兩個價格的情況下,以較低的價格買進,較高的價格賣出,從而獲取低風險的收益。簡單而言,是低買高賣(buy low sell high)。以上舉的兩個例子都並非無風險套利,但套利行為一般都會有一個共通點。套利投資項目的風險部位一般歸邊鮮明,因此比較容易運用其他衍生工具(Derivatives)進行對沖(Hedging),例如購買債券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去對沖違約風險 ; 購買反方向貨幣遠期合約(Currency Forward Contracts)去對沖貨幣風險等。因此,衍生工具不是對賭工具,而是一個對沖工具。
返回本篇文章的主題,「資本運作」模式在低息環境下看似是一門容易、穩陣的「生意」,然而,新畢業生及年輕人在缺乏合適的投資項目的情況下貿貿然大幅舉債,抱著「人有我有」、「借左先」的心態借入信用卡貸款或私人貸款,往往會出現問題。當一個人取得銀行貸款後,由於貸款有資金成本,在一段時間後仍然找不到合適的投資項目,自然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特別對於缺乏投資實戰經驗、心理素質較薄弱的初生之犢來說,心理壓力更大,因而難免會心急從而容易作出錯誤的投資決定,藥石亂投。這情況很正常,莫說是初生之犢,即使專業如大型的基金,如手持太多的idle fund,亦會心急尋找資金出路,導致藥石亂投,錯誤投資於質素差的項目。人有錢就身痕,有不少人在樓市獲利套現後,本來打算靜候下一個投資機會,因為不忍看著銀紙急速貶值,最後亂投股市導致損失慘重。
因此,即使在低息的大時代下,關鍵不是你能有多快借多少錢,也不是你的資金成本有多低,更重要是你有沒有合適的投資項目或目標,而要成功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所需要的是準備及計劃,不是一朝一直的。不論是做生意或是投資股票,任何投資都需要做足功課,世上沒有完全能對沖的風險,只有你不熟悉、對市場或產品缺乏足夠的認知,那就是最大的不確定性,這不確定性也就是最大的風險,因為當市場有什麼問題發生時,你將會是最遲有知覺的一位。
如以上讀者所說,有一樣東西任何時間都要做,就是投資自己,自我增值,這件事絕對沒有風險,只要做好時間分配,將有限的時間投入有價值的事情上即可。投資來說,當然無本生利的生意最好,這是市場機會,但往往不容易找到,需要投放時間,慢慢去發掘,累積經驗,投放的時間也是一種投資,一種付出。年輕人雖然資金不多,但有的是時間。資金不多就不要戀棧資本運作,資本運作是錢搵錢,沒財可理又怎樣理財?這證明現在還不是你應該去實行的事情,但不代表不去準備,不去認識。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和有計劃的人,趁年輕盡快好好投資自己的時間、投資自己,也不忙尋找市場機會,儲蓄資金的同時要儲蓄「合適的投資項目」,要避免免在成功累積第一桶金後沒地方好投資,為明天的你作好準備。共勉之。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市場規模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筆者最近應某機構邀請出席了一個創業講座作演講嘉賓,講座內容主要圍繞怎樣建立創業思維,發掘市場機遇,怎樣有效利用「融資」結不同產業 (即所謂的產融結合),及資本運作概念等。參與者除了主辨單位的會員及獲邀的數個創投基金經理外,也不乏剛出來工作數年的年輕人,更有部份是未畢業的大學生,這反映他們都已經有很好的人生規劃,並已積極為自己的人生路向作好準備,令筆者十分欣賞。
一個半小時的講座完結後有個簡單的茶會,席間筆者也把握機會與大家閒聊交流。交流群組中,有數個是在big 4任審計師,有些在投行任職Junior Analyst,有些在銀行工作,也有一位在基金公司工作,其餘未畢業的都是讀工商管理的,群組中約十位清一色是商界/金融界的朋友,奇怪為何沒有IT、Engine或其他學系或界別的參與者,是他們不會主動參與這類型活動的原因嗎?正當筆者認為他們都是商界或金融圈中人的時候,筆者發現他們對經濟金融的知識相對比較(較筆者的預期)局限,思維步伐也較緩慢,普遍停留於傳統理論及操作,投資的問題也僅限於股票、買樓、基金......。相比起筆者上月在深圳前海參加經濟論壇所見的內地年輕人,他們來自不同界別,但宏觀經濟視野很闊,滿腦子都是想著市場有何商機,如何利用科技配合未來的需求,甚至製造目前不存在的需求,帶動市場走向新的方向。
其實筆者也明白,香港本身的市場跟內地跟本沒法比,因此談機會,內地遠遠比香港多。就以影視業為例,內地市場是香港市場的數十倍,這樣大的市場需求能夠支撐多大的投資、多大的商機?而香港,單靠香港政府的2億元電影基金又能夠做到什麼?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自然會有充足的資本投資,產業才會發長空間。有潛力的產業才會有人材,人才會去努力想辦法去開拓市場,甚至創造新的需求、新的產業。內地的影視業不是單單發展傳統的影視業,早兩年已研究怎樣利用VR技術,配合360度全景拍攝設計多種場景及情節,一部戲可能有八個結局,讓觀眾自己主宰。這樣的制作時間及投本投入比傳統的要高上數倍以上。試問這樣大的資本投入,沒有如內地般大的市場,有誰願意冒這個風險投資?這是為何中國博納影業以27億美元私有化在美國申請退市,都要回歸在中國A股市場上市,市場保守估計其PE超過50x 以上,這都反映了內地市場的規模及潛力。
以香港目前的情況,必須轉型,要面對現實,不能再留守在傳統的產業上,傳統產業只會被地產霸權、XX霸權等等所支配。懂得計數的投資者會知道,與其買一間鋪自己經營,不如出租予租戶經營,不用付出勞力,租金收入比經營者還要多,還可視乎生意的好壞定時加租,而經營者是被動的,成本6成以上是租金成本,靠勞力賺到的都落業主袋了,經營者要冒風險,而業主則無須承擔經營風險,偏偏業主賺得比經營者更多,這不是霸權是什麼?名義上,經營者是做生意,實際上是替業主打工。除非經營方是大集團或有很好的品牌,有良好的口卑,那才有資格在市場長線經營生存。因此,香港人普遍選擇靠知識,打份好工,累積財富後做業主,這樣才夠穩陣。長遠下去,大部份人的目標都是買樓收租、財務自由,香港所有「成功人士」都是收租佬,香港十年後會變成怎樣?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6年5月7日 星期六
香港 機會窗口已關閉?
近日少了更新本blog,除了公司到了一個發展的關鍵時刻外,更令筆者難以抽身的是一星期前家中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員,心情興奮之餘也忙個不停,值得高興的是大女知道自己當了大家姐,一夜之間也變得成熟起來,主動地擔當一起照顧BB的角色,作為父母,看到這一幕,很是感動。
言歸正傳,筆者近日讀到內地一篇瘋傳的文章,內容大意是講述「香港這座城市所有的機會窗口已機乎關閉」,當中主要原因是香港人不懂搞實業,只會搞金融、地產;不懂創造,只會埋首的工作;香港能吸納數萬億的資本,但沒好好運用,大部份只去了炒炒賣賣;沒有實體經濟,因而沒能有效消化海量的資金,因此錢多了就通脹,直接將樓價推向頂,封死了後續一切創造價值的空間;稅率低,但對生活、營商沒有幫助,因為土地財政本身就是一種課稅。
以上幾點說得好,值得香港人反思。但難道香港就已經沒有任何機會窗口了嗎?筆者對此不以為然,香港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優勢,至少筆者仍然看到市場有很多很多機會。儘管中央已在國家發展的規劃上部署好,讓數個一線城市作試點,一步步意圖將香港的優勢及功能複製,筆者仍然仍為儘管硬件(「政策」)到位,軟件(「人民的素質、法制等)遠遠未到國際水平,想要走出去,與國際接軌尚有一條很漫長的路要走。舉例,內地去年的滬港通、開放融資融劵等金融改革,市民瘋狂炒股,場外配資,引致市場出現過度槓桿,散戶數量大得誇張,市場「散戶因素」的不確定性自然極高,最後市場泡沫要爆,去槓桿發生,過程相當痛苦,中央迫於無奈入市干預,不惜嚴禁市場沽空,命令國企(「國家隊」)入市,出現球證也落場踢的局面,嚇得不少外資落荒而逃。今年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樓價急升,單月升幅達50%,市場出現首付貸,100%融資,自己人賣給自己人,為的是套取銀行資金的情況極為嚴重,情況尤如去年的場外配資,市場出現過度槓桿,難道這些都不是泡沫?筆者夠擔說這是瘋狂的泡沫,在香港這個成熟、經歷過多次地產、金融風暴的地方是不會發生,而市民的經驗、素質以及成熟的政策是內地不能比擬的。香港,在這方面較內地成熟得多,仍然具有優勢,但優勢能夠持續多久,不知道。香港人要有危機感,不進則退。
文中所指出不少的問題,其實不只香港,大部份已發展國家去到一個樽頸都會面對同一個問題。人的工資、租金等成本上脹,使傳統產業開始面臨經營困難。而香港既不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城市,內需規模不足以支撐經濟,香港是知識型、外向型經濟,核心產業集中於地產、金融及服務業,產業單一從來是香港的問題,但香港人必須接受香港只是一個功能城市(functional city),而不是一個國家規模,必須面對的是,香港只能以functional city 的層面去規劃發展,以國家的層面去規劃的話,將會一事無成。其實香港的營商環境不錯,無論在人才、稅率、國際聲譽、自由度都有優勢,只是金融海嘯後,美國多次的量寬帶起了世界貨幣政策經濟的新玩法,香港是外向型經濟,加上聯匯的牽制,面對著市場的大起大跌,香港只能隨著波浪跟隨。與此同時,互聯網世代的來臨,世界在出現鉅變,當香港人尚未了解新經濟模式的新玩法,而大家只為著置業、政治而極度憂慮的時間,多年來留守在傳統產業的香港人(金融、地產和服務業),思想明顯還未能完全未跟得上新世代在互聯網影響下的步伐。然而,世界是不會停下來,世界在轉變,這世代,無論在美國、台灣、內地都在向互聯網+的方向發展各類型的產業,不論香港以前在傳統產業上有多大的優勢,都要面對現實轉型。香港人在過去數十年很成功,大家也習慣了這種成功的模式,要改變可能不是一時三刻能夠接受得了。
香港問題是專業人士太多,創業者少。這是香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亦是每個已發展國家總會面對的問題;一方面,是教育文化及制度的問題,香港教育著重死記硬背,所謂的教育精英制、「知識改變命運」概念根深柢固,中產家長們都著重「嬴在起跑線」;當知識沒能改變命運,同時社會貧富差距拉闊,市場游戲規則改變,香港人開始感到氣餒,加上政黨及相關利益團體、傳媒的影響,年青人價值觀開始改變,部份更變得仇富、反智。當不少人都在認為「一帶一路」是笑話(當然689政府都有相當的責任),筆者看到的卻是極大的市場機會,並已積極研究準備發展馬來西亞市場。香港的步伐,在海嘯後幾年,毫無疑問已經比其他競爭對手走慢了很多,再不急起直追的話,十年後,可能真的如上文中所說,香港的機會窗口已完全關閉。
專業人士太多,創業者少, 傳統中產(專業人士)待遇比以前差了,傳統產業優勢在沒落。香港,在傳統產業優勢漸失的大環境下,只有大集團/大品牌才能迄立不倒,小市民創業走去搞零售、開酒樓必然會輸錢收場。在內地二三線城市,經濟發展中的城市,儘管做的是傳統產業仍是有機會,可見在不同的環境下做同樣的事會有不同的結果。香港人要明白自己的優勢在哪,大環境轉變了,按傳統的方法走,失敗是必然,不應怪香港機會不多,要知道香港的國際人才資源、稅制和成熟的法制有多大的優勢,怎樣利用這種成熟的資源優勢走一條該走的路(創意產業、科技產業)才是關鍵。
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讀者信箱: 一個有趣的財務自由經歷及Starman的創業感言
Starman 你好,
先直接請教兩個實際問題:
1. 關於 PB, 其實我有開 PB 戶口的條件,也曾經接觸 UBS,但朋友曾告誡現時銀行對資金來源審查都比較嚴格, 由於事實上小弟當年主要收入來源的賬目比較混亂不太能拿來作証明 ,但假如隨便老作一個 Story,會很難過 Compliance 嗎?此外,雖說開 PB 戶口只要1-2球USD, 但聽聞假如真的只存入最低要求數目,而且只實行 leveraged buy and hold,對銀行黎講賺不了你幾多,客戶經理也不太願意理你的, 這是真的嗎?可以推介下你用過的覺得好的 PB 嗎?
2. 關於工廈投資,早前跟朋友上過類似的課, 但由於要進行工廈拆契項目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及代理人脈, 小弟最終還是只作投資者讓人管理, 想不到在這裡能找到另一個做這種操作的人, 我不知道你管理的私募基金是甚麼性質,但小弟也冒昧在此問一句, 你的基金還有空間接受新資金投資嗎?有的話請告知小弟~
===============
以下的內容可能有點冗長,像你這樣的博客, 相信每天已經接收很多電郵,我也不介意排隊跟你打個招呼, 跟你學習交流一下,先自我介紹:
跟很多人不同, 小弟達至財務自由並不是那種一步一步有計劃地發展的, 當年大學畢業後工作了若干年幸運地尋獲一種衍生工具的套利方法, 幾年間跟朋友賺了一筆足以達至財務自由的收入, 雖然那個方法需要一點專業技術但總體上這個結果卻有如一筆橫財, 在賺取收入的那幾年間我們由於深明這種收入不可能長久, 我們辭了工作並不斷尋求轉型,嘗試研究過很多其他投資策略( 當然都是圍繞著股票與衍生工具),甚至成立了自己的投資公司, 卻始終找不到新的突破,由於維持這類受監管機構運作的開支偏高, 在主要收入結束後勉強運行了數年就決定放棄了, 一直到現在也只是投資但沒有認真再開展過甚麼事業了。
坦白說就目前的狀態小弟實在有點迷惘, 年近40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真的要退下來又覺得有點太早, 如你所說身邊的朋友全都在忙,有些時候的確會覺得有點空虛; 但雖則如此,卻又想不到有甚麼很值得做的事情, 以前還在打工的日子往往有很多事情很想做但沒有時間做, 極希望有一天「唔駛Do」可以把它們一一完成, 到今天的自由時間多了卻覺得不以為然,這幾年嘗試的東西雖不少, 卻好像沒有找到甚麼「嗜好」能真正令自己全情投入, 加上有小朋友需要定時定候陪伴家人, 實在拿不出連續的長時間去完成一些諸如「環遊世界」的大理想。 這可能也解釋了為甚麼世上最有錢的人還是在努力工作。
公司結束後這幾年,因為再沒有主動收入, 資產的配置極其看重防守,主要也是直債﹑類收息股﹑ 類定息產品等,少量的 leverage (息率也是近1%),但看到 Starman 兄今天的成就,我也不禁想一想自己是否應該「做下野」去找一些「 進攻」項目呢?且不說自己是否真的有這種實力, 要提起勇氣去從頭開一檔新野本來就不易, 而且在今天香港這種營商環境,任何生意也需要老細「全身投入」 才有一點成功的希望,但要「全身投入」嘛? 表示你將會比打工時更忙更辛苦, 陪家人的時間也可能會比打工時更少。這真的有點矛盾, 雖然做生意貌似比打工自由,即使失敗也不影響生活, 可是當有一班人「跟你搵食」的時候,壓力還是可以很巨大的。 Starman 兄能在如此年輕時便能掌握成熟的理財觀念, 並且能在如此幾年間開展那麼多的項目, 我看實在需要極大的執行力, 真心很希望你能多分享一下為何你會踏上投資房地產這條路, 當初決定開檔及發展到了今天的心路歷程及成功秘訣如何~
要說的實在太多,希望沒有給我悶親吧!還是先看看 Starman 兄的反應再談吧~
讀者L
筆者最近忙於有關資本市場的事及相關籌備工作,整天不停埋頭苦幹地工作,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忙得近日已無暇兼顧寫blog分享。期間,筆者收到超過100封讀者的來郵,儘管未能全部即時回覆,筆者每個電郵也有細閱,看見了很多不同的故事值得分享,筆者非常珍惜每個可以與讀者的交流的機會,因此會盡量抽時間回覆,而特別有趣的故事也希望能於blog上與各位讀者分享。筆者認為每個人走的路儘管不盡相同,但別人的經歷、經驗和想法永遠都有參考價值,成功的人永遠有著一些共通點,他們都會懂得欣賞和學習別人成功的地方﹗
今天分享的故事很有趣,筆者以前行內有不少朋友也有著差不多的經歷,因此筆者非常明白。先回答讀者兩條實際的問題︰
1. UBS (瑞銀)私人銀行的門檻金額是200萬美元,開戶十分嚴謹,UBS號稱自己是歐洲最大私人銀行,行業地位領先,故此其legal & compliance要求比標準更嚴,根據筆者經驗,開戶有時需要長達2個多月。其實絕大部份私人銀行為客戶開戶最關注的是客戶的資金來源 (Source of Fund),KYC (Know Your Customer)程序嚴格遵序監管機構的要求,客戶的背景、職業、財富和資金來源均是銀行需要向客戶了解的重點環節。
一般私人銀行對每位客戶都有本book,當中記錄著銀行的資產總額,而更重要的是銀行能在該客戶當中賺取了多少利潤。故此,筆者這類借取銀行低息融資優勢,而只專注投資REITs及債券的客戶,對私銀來說是不吸引的。不少私銀客戶經理經常語帶譏諷的說「哪有私銀用戶只買REITs同債券,實在太浪費」。但同時,我們這類sophisticated而又有自己投資方向的投資者「自助」成份很高,也用不著banker們給太多的意見,無需他們貼身服侍,他們也就自然樂得清靜,既然佔用他們的時間不多,他們又不介意多開一兩個我們這些戶口。至於讀者經常問有關挑選私銀平台的問題,其實首要是選對人 (客戶經理),其次才是平台本身的條件,二擇其一,一般投資者應先考慮前者,一個好的客戶經理,最起碼他不會向你推銷CoCo bond、I kill you later。
2. 有關工廈拆售項目,如你所說,需要有成熟的團體,包括建築師(圖則)、律師(分契)、地產代理(銷售)、項目經理等,在目前競爭的市場下,一般投資者較難自行操作。至於筆者的工廈項目投資,筆者旗下公司以往一直有與一些公司或私募基金合作投資。但基於香港證監目前對集資監控非常嚴格(香港對於非法集資的定義也包括「共同投資行為」),因此筆者將自己的業務與本blog分開得比較清楚,避免本blog內容涉及招攬投資的成份。當然,筆者是十分樂意與大家交流分享的。
*有不少讀者提議舉辦一個讀者交流會或工作坊,筆者也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想法,看看大家是否有興趣參加。
---------
對於創業,筆者作為過來人也可分享一下個人看法。創業,執行力確實十分重要,每人每日其實都可能曾有不少機遇擦身而過,能否捉緊就是關鍵。當想到,就應去即時執行,坐言起行,莫待明天,很多時時間拉長了,動力就會減低。永遠起步是最吃力,當起步後慢慢會遇到不同的問題,遇到問題就去解決問題,過程會學習到不少。問題遇到越多,能學到的就越多,成功的機率就越大,因你慢慢會成為該市場的專家,你對該市場知道的自然比其他人多,漸漸形成一種優勢。
看畢讀者的財務自由經歷,其實筆者以前行內都有不少舊戰友也有相類似的經歷,都是因緣際會下發現了某些套利/獲利的途徑,但套利的window不會永遠持續,稍𣊬即逝,而重點是這類獲利行為進行過程除了金錢外,還獲得了什麼?資金?關係?人脈?經驗?而怎樣利用這些金錢以外的資源才是創業成功的關鍵。一盤生意,一家自己的企業,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才是真正長遠有價值的資產。企業賺錢,除了生意所賺到袋落袋裡的現金流外,公司的「業績」及Goodwill也同樣重要,「業績」就是公司盈利的紀錄,即使所賺的現金已全部分配,企業損益表上的「業績」也是十分有價值的,「業績」就是企業盈利能力的證明。有了「業績」,就自然有Credit/Goodwill,錢分了,業績也能每年累積,公司慢慢就會有融資能力。這些都是企業可持續性發展/成功的重要原素。套用資本市場概念,以市盈率(P/E)10倍計,公司一年賺一千萬,公司市值(market cap)就是一億。因此,不要小看業績的價值,它比起單純賺錢所能獲得的其他好處要多很多,這點值得大家深思。
筆者之前的文章多次強調,財務自由不應成為一個人的人生目標,金錢是虛無的,成就和成功感才是實在的,而清淅的目標是人努力的原動力,沒有了正確的目標,做人就沒有了方向,上文讀者應該也有同感,筆者曾經亦經歷過這狀態,因此要盡快找個正確的人生目標,然後切實地去執行吧。共勉之。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