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物流地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物流地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營運為王的資產管理藝術


路透IFR引述消息指,擁有全球第二大物流資產的普洛斯集團(GLP),計劃將旗下資產規模達40億美元(約312億港元)的內地物流資產,以房託基金(REIT)形式申請在本港上市,估計集資16億至20億美元(約124.8億至156億港元),預計最快今年底上市。

今年物流版塊在資本市場整合得相當蓬勃,先有順豐收購嘉里物流,在收購計劃中,嘉里物流將旗下物流資產出售予其母公司嘉里控股,同時順豐亦將旗下三個主要物流資產(其中價值以位於青衣的順豐物流中心佔最大比重)分拆成REITs上市,成為香港首隻物流REITs。先有順豐收購嘉里物流,後有順豐分拆重資產做REITs,接著有京東物流來港上市,再有物流地產巨頭普洛斯集團(GLP)將內地物流資產在港以REITs形式上市,好不熱鬧,而這個趨勢即將持續,現在只是一個開始。

REITs可以將流動性較低、非證券形態的房地產資產,轉化為資本市場上的證券資產,實現資產和資本的流動。目前,在港交所上市的REITs共有14隻,資產類別包括零售、酒店及寫字樓等。3-4年前我開始大搞物流地產時就說過,香港地產投資板塊的主題即將迎來轉變,除著網購的大行其道,擁有更穩定租金收入、資產規格更標準化,同時更具規模化的物流地產將會是未來十年的主題。同時也意味著傳統零售、酒店和寫字樓的風光即將慢慢消逝。當時眼見世界各地都已萌芽,但香港總是比人落後。

以REITs做例子,在美國及新加坡早已盛行。反之在香港,領展上市超過15年,香港人只是近年才一窩蜂開始關注。這歸咎於港人普遍的投資知識薄弱,金融及監管機構投資宣傳意識及執行力低,導致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對比鄰近的新加坡,市場上REITs的選擇寥寥可數。香港在推出首隻REITs 「領匯」後,金融機構宣傳薄弱,政府對相關投資教育亦欠奉,投資者不知何謂REITs,自然不感興趣。市場缺乏資金流入,REITs的價值自然未能反映,REITs上市的吸引力低,市場選擇自然少,選擇少亦自然吸引不了國際資金,市場對該板塊的關注度自然低,形成惡性循環。2015年我開始寫債券和REITs的文章,明顯地當時多數香港人只懂「股和樓」,有幸當時投資blogger的興起,百花齊放,才讓更多人了解正確的投資價值觀。

好了,言歸正傳。

資本市場上,股票上市是為證券化,證券的「估值清晰」很重要,因為作為投資者在作出投資決定之前,都想問自己到底自己在投資甚麼?或者在這個投資之中想獲得甚麼,股息(現金流)收入?股價的增長?還是兩者兼得?

估值是否清晰就視乎它有沒有明確的「主題」。如數年前的嘉里物流,它的營運能力十分優秀,但同時又坐擁十多棟工廈作自用或出租貨倉。收入可分為物流的營運收入和出租倉庫的收入,前者有高PE,後者低PE,因為營運能力是「輕資產」價值,而持有自用或收租的工廈是「重資產」價值。兩者同時存在就會形式「估值含糊」,含糊是一種不確定性,因而導致折讓

在股票市場,前者的價值遠比後者高。君不見四大地產商的嚇人的資產淨值折讓嗎?市值10蚊的磚頭,放在上市公司,只值2-3蚊,認真嚇人。原因很簡單,買股票的人不喜歡「重資產」,市場多數的股票投資者買股票都是為了兩個字 - 增長。像我一樣喜歡磚頭的現金流投資者,就會走去買REITs,主題明確,規則清晰

鹹魚白菜,各有所愛。既然股票市場「認可」輕資產價值,那就應該讓上市公司的估值清晰,將「重資產」從原上市體系中剝離,減低物業類重資產折讓所帶來的估值影響。上市公司變輕,估值便能單從其優秀的經營能力進行評估,將公司的真正價值釋放。

相對地,REITs的估值簡單得多,主要都是看租值,即是Yield。只要租值及租值的前景吸引,就有投資者,就是這樣簡單,因為投資REITs的都是要求穩定收到物業租合的高現金流回報。

雖說重資產要從原上市體系中剝離,但輕、重資產兩者卻是相輔相成。對絕大多數的企業而言,特別是傳統的行業板塊,任你經營能力有多優秀,都要建基於物業資產之上。因此,賣出資產後就要租用,否則生意無法繼續經營。另一方面,生意的增長亦需要更多的資產予以配合。

要使用資產,但又不持有資產,除了「安守本分」做租客交租外,更好的方法是做資產管理人(Asset Manager)。

我經常說,成功的關鍵不是你擁有多少資產,而是你管理多少資產。作為資產管理人,你只需要管理好資產,提升資產質素配合經營方(Operator)經營,從而提升資產的租值,價值提升後出售獲利,或將資產證券化做REITs讓大眾作為小股東代你持有物業,但資產的管理權在你,你有權租予自己經營,或分租予其他Operator經營,亦即是你將擁有對資產的高度控制。

作為出色的經營者,需要使用資產去營運,不應自己持有資產,更不應安份守紀地做租客,而應該「運用自己出色的營運能力作為資產管理的手段」。作為資產管理人,將資產管理得好,會收取管理費和提成,你的利益將與資產持有人一致。長遠而言,有別於一般租客恐懼地產霸權隨時間會加租或不續租,從此「無人會趕你走,仲有管理費收」,賺完營運錢,賺埋地產錢,一雞兩味!

企業將自用的重資產剝離,以REITs上市,其實就是讓大眾投資者幫你持有物業的業權,然後由你做資產管理人,而你本身就是最大的租客之一,你不會怕被加租,反之你會主動加租,反映資產真正租值,從而反映你的資產管理能力。

需知道資產的價值需要由實業的經營者去反映,因為只有行內的經營者才會真正知道自己的營運需要甚麼資產對自身業務經營最有幫助。例如,物流的經營者需要一個龐大且高樓底的冷庫,才能引入自動化等物流科技元素,從而提升經營效率。因此,該物流營運商會懂得怎樣去設計資產的佈局,進行資產強化(Asset Enhancement)。

出色的經營者除了專注自身的業務經營,也要懂得運用優秀的經營能力去作為資產管理的手段,獲得資產管理的回報,雙軌並存,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2020年2月9日 星期日

區塊鏈應用 - 「融資鏈」


上一篇解釋了營運鏈,今篇主要講「融資鏈」。「融資鏈」則是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融資,過去兩三年不少人利用區塊鏈「掛羊頭賣狗肉」進行IC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但由於ICO所發行的通證(Token)並非證券,不受證監會所監管,因此ICO濫發圈錢的情況嚴重,而不少項目只是一種虛構的概念,背後並沒有任何資產所支持,發行人圈錢後可逃之夭夭,投資者沒有任何保障。有別於不屬證券亦沒有監管的ICO,STO (Security Token Offering)屬於證券,受監證會所監管,其背後亦有資產所支持,簡單而言,STO所發行的就是數碼化的資產擔保證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至於資產種類,可以以公司股權(equity)、實體資產如物業(properties)、土地,甚至是公司未來的現金流收入,其實只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將資產證券化

有別於傳統的IPO上市或將股權售予VC進行上市前融資,公司只能將股權出售予公眾,對創辦人而言,股權會被攤薄,公司再發展動力減低;對投資者而言,一般小股東手上的股票對公司沒有影響力,對於公司的決策甚至派息與否均無權過問,帳目的真偽亦未必能有百分百的保障,同時亦會面對上市公司的「財技」如供股等問題。因此,對投資者而言,STO的好處是針對性得到投資者想得到的收益或資產。對於偏好現金流的收息類投資者,最關注的是派息,STO可將公司的未來穩定的現金流收入如租金證券化成通證,投資者買入通證後享有公司未來現金流的收益權。租金收入上升,通證價格會上升,反之亦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點,直接將公司financial ERP系統與區塊鏈連接,即投資者會即時知道公司每月的租金收入情況,到期自動分派收益,連核數師或公司做假帳風險都能夠規避,亦沒有上市公司的財技風險問題。

有讀過我較早前的文章或現金流為王1&2的讀者可能都會知道,我一直都強調現金流,而我其中一篇文章亦曾提及,「對一件資產而言,如果現金流是前傳,那麼資本化(Capitalization)和證券化(Securitization)便是最完美的結局。「現金流為王」去到最終、最極緻便是資本化和證券化,從而去完美體現一件資產的真正價值,或者應該說去完全發揮一件資產的潛在價值。」我一直都在努力實踐這個「價值釋放」的理念。去年10月,我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率領的金融科技代表團,前赴倫敦交流,期間我們與美國最大的通証發行平台 Securitize LLC歐洲主管Ms. Breige Tinnelly會面並即時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把部份資產通証化並於英國最新金融科技持牌證券商平台作融資。來年我會以STO的方式將Comboxx每年達數億的現金流租金收入證券化,大家拭目以待﹗

區塊鏈應用 - 營運鏈


其實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的運用層面主要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營運鏈」,二是「融資鏈」。前者是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業務營運上,以Comboxx為例,則應用在物流倉儲的營運上。

Comboxx的自動化倉庫是首個應用區塊鏈技術的物流公倉,在本身已經數碼化運作的基礎上再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點,將倉庫內的數據,如貨物進出入庫的時間、儲存的空間與溫度、食品有效期,甚至是產品的種類和價格等,直接由倉庫管理系統(WMS)上傳至「公鏈/私鏈」上。


Comboxx正計劃與虛擬銀行合作,利用虛擬銀行低資金成本的優勢,將傳統的銀行貿易融資業務「再產品化」,解決中小企融資難、申請時間長的痛點。將利用所收集的客戶和貨物或產品數據,整理成針對性的資訊報表,並通過內部資訊系統與虛擬銀行連接,直接向虛擬銀行提交貿易融資額度申請及向虛擬銀行提供貸款所需的資料。通過提供低成本和高效的供應鏈融資,從而吸引Comboxx客戶的上下游企業使用我們的倉儲服務,並同時促進行業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在Comboxx生態圈平台直接進行商品交易,商品的交易亦可利用區塊年的聰明合約技術(smart contract)進行。

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點,客戶在Comboxx平台進行商品交易時,Comboxx作為中立的交易平台,甚至「代收代付」的角色,客戶無須再擔心交易雙方「先付款,後收貨」或「先發貨,後收款」的互信問題。通過貿易融資的便利和中立交易平台的優勢,Comboxx旨在打造一個良好的B2B商品交易中心,塑造一個完善的「物流、倉儲、交易」的生態圈。

下一篇將會談談「融資鏈」。

相關新聞︰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誰是下一個王者?


受社會運動影響,零售消費市場無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不少零售股及收租股的股價都顯著回調,其中我比較多提及的領展,其股價亦由高位回落近兩成,但影響已較其他零售/收租股小。

我本人對於證券投資組合的「經營」理念是「現金流再投資」(cash-flow reinvestment),是一種永恆的動態操作,因此不停在市場尋找優質、適當的投資標是十分重要,而尋找這過程同樣也是動態的,從不休假。我自2015年開始寫blog的時候就已分享了我的REITs+Bond投資組合,當時領展和越秀等房託是「膽」,後期越秀換了Mapletree Greater China(當時名稱),而當時領展股價由30多元升上40多元,市場大部份人都說領展的股息率低,很貴。連我當時也曾想過要減持,主要原因是想增加槓桿債券部份的比例。後來,從另一個角度想通了領展的特質性和營運模式後,立即反過來增持了。到2017年現金流為王出版時,領展股價又由40多元升上50多元,就更多人說貴了,而股息率只有4.x%,對比其他股息率達6%的REITs並不吸引。到了2018年,領展股價1年間已由50元升上70元。當然,價錢升得越高,更多人走出來說貴,但同時市場也更多人開始認識領展的價值,開始追捧這隻「房託怪獸」,至2019年,領展股價曾升至最高位近100元。

每個價錢下都有人說貴,那到底何謂貴?其實作為投資者,我們看「靜態回報」最終都是看總體回報(Total Return),即資本增值及股息收益之和。要極大化Total Return,首要是對投資目標進行全面的收益評估,因此不能只看股息率。要記著現金流收益只是一個過程,它是一種幫助我們累積「優質資產」的工具,累積資產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見文:-《投資是為了賺資產而非賺錢》)。要分析REIT是否優質,我們需要看股息率的增長。邏輯是這樣的,越具增長能力的REIT,它每年的股息率增長越高,股價便越高,因此用「今天」股價和「過去」派息紀錄計算出來的股息率便越低。

市場對REITs進行估值的方法有很多,如現金流折現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 DCF model)、股息增長模型(“Dividend Growth Model”)等等。其實REITs有別於一般上市公司股票,估值模型用不著搞得那麼複雜,筆者認為分析REITs的估值只須用兩招,就是看其市帳率(PB)和DPU增長率。

市帳率(PB)大於1表示市價比資產淨值(NAV)有溢價,小於1則代表折讓,這直接反映REITs的估值是否昂貴。大部份香上市的REITs的市帳率都是有折讓的,原因與在低息環境下REITs在對其資產進行內部估值時所用的資本化率(Capitalization Rate)偏低有關,令旗下物業資產估值偏高,故有感覺估值便宜的假象。因此,在進行估值時,宜同時留意和比較不同REITs所使用的資本化率。

由於REITs會將其90%可分派收入以股息的形式向股東進行分派,因此無須擔心股息率與盈利不同步的問題。要觀察其盈利能力和ROE表現,直接看其DPU增長率最實際。如一隻REITs的市帳率不高,其ROE良好,同時DPU增長率長期保持穩定高水平,那該REITs便是一隻不可多得優質的REITs。

在2017年出版的現金流為王中,我曾比較過香港兩隻顃近的REITs – 領展和置富︰

在本港上市的REITs中,筆者比較看好的是置富(00778.HK)和領展(00823.HK),原因是它們的物業和租戶的組合跟民生(中產的民生)關係密切,受零售放緩和自由行減弱的影響相對較低,收入也比較穩定。

以置富為例,置富全港擁有1 7 個商場,當中不少位於大型的屋邨,兩大旗艦商場為置富第一城及置富嘉湖。十大的租戶包括百佳、中原、美聯、中銀、長實地產、大快活、屈臣氏、7-11和恒生。領展更不用說,擁有全港大部分公屋商業零售設施和停車場,覆蓋面甚廣,公司總資產超過1600億。

兩隻REITs當中,筆者最看好領展(00823.HK)。領展作為目前唯一晉身藍籌的REIT,足以反映其在香港眾REITs中的領導地位。從財務數據看,置富的市帳率僅0.66,比領展的0.90為低,但領展的ROE達15%,而置富僅10%。置富全年每基金單位分派(DPU)49.23仙,惟預測未來3年DPU年複合增長率僅0.8%,而領展則高達8%,以此比較,領展估值相對更吸引。 



領展過去的DPU每年均有雙位數的增長 (資料from aastock)

領展的預測DPU增長較高是有原因。領展現時有11個包括商場翻新工程等正在進行中的資產提升工程(AEI)項目,另有8個待批中,13個規劃中,合共近30個項目有待資產提升,這將可持續提升物業資產價值的收益,有利支持未來數年的DPU增長。因此,領展是貴得有道理。


領展目前在香港及內地有物業,而且內地佔比更愈來愈高。截至今年,領展在港有126個物業,面積約800萬平方呎,主要為零售空間,另有約5.6萬個車位。香港物業佔總價值約86.8%;在內地有5個物業,約有500萬平方呎的零售及辦公室空間,佔總價值約13.2%。物業估值為2,180億元。每單位資產淨值89.48元,現時市值約1,900億元。

領展的收益率很長時間都在3.2厘至4.5厘左右徘徊,但今年曾跌至低於3厘,低見2.7厘水平,或反映投資者和市場資金更追捧其增長。到8月中,因香港社會事件,領展股價跟隨下滑,收益率才重返3厘之上。過去3年及5年的平均收益率為3.54厘及3.73厘,在我眼中,收益率並不是重點,重點還是DPU增長,但我們能看到領展的DPU增長已較以往高峰時有所放緩,而領展管理層對增長的預測也比以往保守,由以往的雙位數改為高單位數增長。

在商業REITs之中,領展絕對是王者,資產類別包括零售、停車場和寫字樓。而營運模式由管理到發展,再到合營模式。發展地區由本地市場已大幅將版圖延展至有較大資產提升空間的內地市場(主要為一線城市),當然同樣地受到人民幣匯率及地緣因素等風險增加。

有人認為領展變質了,或者這樣說,我認為領展的Vision宏大了,營運模式比以前進取,但同時伴隨着的是風險的提升。我經常說,領展因為歷史因素,擁有先天絕對優勢的資產(房委會旗下遍佈全港的的公共屋邨零售物業及停車場),遍佈香港民生區域,營運模式簡單,改造以當時極度低效管理、基數極低的物業資產,提升價值再加租,可以說是零風險運作。因此,簡單的分析,在同樣「零風險」的情況下,相對於其他risk-free asset如美國國庫債券,可謂無風險套利,已可得出「必贏」的結論。然而,今天正在收割資產,同時向外發展的領展,當年那種「無風險」的無敵營運模式已不再。這是事實,性質跟以前確是不同了。
未來,我對領展是相對保守,原因不是收益率,而是增長的放緩,我所指的增長不是純DPU增面的增長,而是集團的業務拓展手段已盡出,不是領展本身的問題,而是其先天經營業務限制的問題,可以說已到了極限。

電子商貿為傳統實體零售商帶來競爭壓力,但為倉儲物流業界締造龐大商機。電子商貿的發展將能提升消費者在虛擬聯網平台上消費行為的次數和交易總額,然而這最終都離不開物件或產品本身的「實體流動」(Physical Movement of Things)和倉存。

因此,未來我更看好工業物流類的REITs,特別是物流地產。如果我們相信未來互聯網會更進一步地改變全世界的消費模式(consumption pattern),我們就更有需要對沖零售REITs的投資組合風險,而另一方面,物流地產將會大行其道,增長必定遠超傳統零售REITs。物流地產將會是下一個目標,稍後有時間我會分析一下物流地產市場。

本文一開始就說,投資是永恆的動態操作,需要不停在市場尋找優質、適當的投資標的,而尋找這過程同樣也是動態,從不休假。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物流+地產+科技=未來


由2015年開始,我致力投資物流地產行業,由傳統的高樓底鋼結構倉庫到大型現代化物流倉庫。透過親身的投資,我對物流地產的發展、投資價值和未來發展方向可算是有了比較深入了解,我個人亦深信這就是未來地產發展的一個藍海。

傳統物流地產REITs以典型的地產發展方式為資產增值,營運模式不外乎收購倉地、工廈等老舊、低附加值的物業資產,改裝並翻新成一個有貨台、貨架等物流配套設施的現代化物流倉庫,再租予大型第三方物流公司(Third-party Logistics 簡稱“3PL”)如業界龍頭嘉里物流等使用及營運,主動提升物業資產的租值,從而最終使資產價值得以提升。然而,這已是三十年來的營運模式。

在科技和互聯網的世代,透過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物件與物件之間已有互動聯繫;在網購的盛行發展下,人們的消費模式(Consumption Pattern)已有了極大的轉變……以上的發展將能提升消費者在虛擬聯網平台上消費行為的次數和交易總額,然而這最終都離不開物件或產品本身的「實體流動」(Physical Movement of Things)和倉存。因此,一切又將會回歸地產層面的增值,但在現今世代下,增值的手段除了傳統的「地產發展」外,科技元素如物流倉儲自動化系統、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等才是真正能為傳統物流地產大量注入價值的關鍵。

在科技層面的增值,目前物流地產REITs,如之前在美國和星加坡上市的普洛斯(Global Logistic Properties Ltd)、豐樹物流信託Mapletree Logistics Trust)等仍然是接近空白,如果我們確立了這個方向是趨勢,這意味著目前租金回報率僅4-5%的傳統物流地產基金,在應用相關技術增值後,將會極大的upside potential。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前日接受了蘋果日報的電話訪問,我亦提及了有關方面的見解。

//【本報訊】《現金流為王》作者陳建中早年主力買債起家,現時經營物業基金業務的他,看好為物流商提供倉存場所的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嚟緊嘅方向,網購會打擊商場零售。不過(就算)網購做得好好,交易額高,貨物始終要倉存」。

陳解釋,物流地產的本質實際上也是租賃,只是租客對象以物流營運商為主,這市場源於物流營運商對具備配套的倉存場地有需求,但購置大面積土地需要龐大資金,擴展業務時要租用第三方的儲存倉,故此有物流地產商收購爛地或老舊的倉庫,「佢哋翻新成一個有貨台、有貨架、有唔同自動化設施等嘅倉,大型物流公司入到來就可以營運,所以願意畀更多租金去租」。

陳建中續稱,電商平台Amazon已在其自家貨倉引入自動化設施,料會帶動物流地產公司跟風,「如今物流地產做緊30年前(的模式)一樣,收益率就2、3厘,但做完科技增值後其實利潤會翻倍,呢個價值未反映到」。//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20191013/VTQRUJL2TCF2BHAVBANLIDNIIQ/


2017年明報專訪︰

留意新界倉地的投資機會

看好香港樓巿,是否便只有加入高價買樓一途?固然,近年本港住宅樓價屢創新高,土地供不應求是癥結所在,而候任特首林鄭月娥上月初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將多管齊下增加住宅土地供應,包括發展私人發展商現持有的大量新界土地,其實當中便存在投資機會。

星匯資本執行董事兼首席投資總監陳建中早在兩年前已看到新界土地有價,並深入研究,「香港的地契可簡單分為屋地契及農地契,屋地是用來起樓的,可作住宅、商業或工業用途;農地則按城規會規劃,作倉貯、農業、保育、康樂或工業等不同用途,若用作倉貯用途,則稱為『倉地』。根據規劃,港府未來將在洪水橋、元朗南及新界東北等地徵收1000公頃的土地,用作發展新市鎮用途;換言之,倉地的供應將大幅減少,結果是其租值及價格向好」。

因此,陳建中旗下基金去年以8000萬元,收購新界一幅面積達9萬方呎的倉地,並且斥資5000萬元興建倉貯設施,有關面積現已以呎租13元悉數租出,即每年租金收入近1400萬;相對於買入價加建築費的1.3億元,租金回報率逾一成。
https://m.mingpao.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49445&node=1495780789067&issue=2017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