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8日 星期二

麻雀大俠

《嚦咕嚦咕新年財》每年新年都會重播,如果冇記錯已經連續重播了三年,我個囡亦都睇足三次,同時亦都因為這齣戲,我囡學會了打麻雀,戲中的金句更能倒背如流。

今日,我車阿囡出街的時候,車上有個來電我接咗嚟聽,收線之後因為工作上的煩惱,我不期然地唉一聲舒了一口悶氣,阿囡聽到,笑著拋出了一句:「越爛嘅牌就要越要俾心機打」。就是這一句如雷貫耳的話,我頓時醒了一醒,有如當頭棒喝。

我們出生平凡,手上揸的雖說不上是「爛牌」,但也是一副不易食糊的牌,跟一些出生名門之後的富二、三代相比,他們一開牌就是「天糊」(即一開牌就食糊),打牌的方法和過程當然有天淵之別。

當你揸一手爛牌,要食糊需要一段相當漫長的過程。摸牌、砌牌、守牌,有時要冒着「出沖」的風險兵行險著,有時卻要抱「留得青山在」的心態「棄糊」,分分鐘都如履薄冰,有付出才有收穫。然而,這就是打麻雀最有趣之處,也只有通過這個過程才能展現出個人精湛的技術。

相反,「名門之後」一手靚牌,鋪鋪天糊地糊,食糊是天經地義,但這樣打牌還有甚麼樂趣?因此在他們眼中往往只有勝負,所謂的勝負是指鋪牌有幾大,三番、四番的牌完全看不上眼,寧願唔食,跟我們「密食當三番」的打法可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

打牌最有趣的地方並不是食糊,很多時候無糊食,揸上一手爛牌,但戰術運用得宜,避過「出沖」,最後力保不失也是一種成功感。因此,成功感並非只體現於食糊的那一刻,而是整個「過程」。欠缺這個「過程」,比你鋪鋪食糊都並不過癮。

「麻雀大俠」之所以被尊稱為「大俠」,不單擁有高超的打牌技術,還有其面對「爛牌」時的心態和風範。常言道,逆境波最難打。順風順水,固然可以將自己講到天下無敵,但當面臨低潮困境,才是真正彰顯「能力」和「人品」(「牌品」好即是人品好)的時候。

阿囡喜歡打乒乓球,經常參加比賽,自少我就跟她解釋「輸的價值」。一場比賽中,輸波所能學到的往往比贏波更多,因為對手比你強你才會輸,這是一個學習的最好機會,輸波後能夠反思,比贏波更有價值。「想贏而不怕輸」就是成功的關鍵。

打乒乓球好,打麻雀也好,社會上大部份人眼中只有勝負,這是現實的香港人的一個通病。片中「麻雀大俠」求的不是贏別人,而是在能力的範圍內做到最好,因為一個人揸咩牌並非自己能控制,怎樣出牌才是由自己主宰。輸贏只是一時,心態卻影響人生。

別怨自己手牌爛,也不要抱怨運氣不在自己左右。劉德華在戲裡那句對白:「老友,你地終於返黎喇!」努力打好人生中一鋪鋪的「爛牌」,總有一天,「運氣」這個老朋友,還是會回來跟我們相遇的。

我總相信一個道理,打過麻雀的人相信會更明白。無論你手牌有幾爛,只要你努力比心機打好它,反勝的時機總會到來。相反,儘管你一手好牌,只要你毫不在意,有糊唔都唔識食,時機在你不懂得珍惜下,很快就會離你而去。你信不信邪?反正我信了。

創業家的特質

記得幾年前Fortune Insight的創辦人上我公司跟我傾計,大家都是年輕人,且一傾談便聽得出是有抱負,想在大時代下創一番事業的年輕人,因此談得特別投契。

這一位沒有背景,沒有資本支持的年輕人立志搞媒體,跟我分享了FI的發展方向。我第一個問題就是問他想做到幾大,他的答案簡單而直接:「我地要做香港最大的財經資訊平台。」

當時的FI剛成立,追蹤人數寥寥可數,在市場上暫未有名氣。當時市場競爭激烈,除了現有的傳統紙媒集團,也不斷冒起不同的新網媒平台,每一個背後都有財團支持。面對如此競爭激烈的市場,這班年輕人有何優勢突圍而出?更不要說要擊敗所有對手成為王者。

他當時跟我分析了一下形勢,就像當年諸葛亮滿有自信地跟劉備解釋三分天下的策略一樣。從他的眼中,我只看到兩個字,信念。他的商業策略如何是其次,正如我所說,世事多變,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但最重要的都是創業者的信念。
 
市場上「叻人」多的是。專業人士和創業家毋庸置疑都是「叻人」,分別在於「膽識」,而「膽識」取決於志向。同一件事,專業人士看到了風險,創業家看到了機會,為何?因為一個叻啲,另一個無咁叻?非也。

原因很簡單,一盤生意的盈利體現於價值創造(value creation),價值創造的另一意思其實就是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當我們看見問題,一般人認為是風險,專業人士學識豐富當然能看到更多的風險因素(risk factors),因此專業人士一般都會建議我們打退堂鼓,叫我哋唔好成日發夢。但其實看到風險的並不只有他們,只是創業家卻看到了風險的另一面。

一般人看到了風險後的反應是打消嘗試的念頭;相反,創業家會認為是解決問題的機會,只要能解決問題,就能創造價值,就是成功的機會。問題越大即代表門檻(barrier of entry)越高,機會更難得,是藍海。想要創造價值,面對風險正確的態度不應是逃避,而是控制和管理,這就是「風險管理」和「風險逃避」的分別。

自那次的見面,惺惺相惜,能力範圍內我一定盡力支持,當然媒體方面我不在行,最多只能在商業模式和融資方面給點意見。

事隔數年,今天的FI已經成為香港最大的財經資訊平台,追蹤人數已超過50萬,十分成功。早兩日,更在紅隧口見到FI的廣告,需知道有能力在紅隧口賣廣告的初創公司真是無邊幾間能做到,以後仲有邊個夠膽話做媒體搵唔到食,係夕陽行業?從來都沒有夕陽的行業,只有解決問題的膽識和能力,而最後都係講嗰兩個字,信念。

蛻變

今日見番一位舊同事,講番好多年前既野,忽然令我想起當年初踏進社會的自已,職場奮鬥的日子,開始創業時的雄心,然後是在大時代經歷下蛻變的自己。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講人生可分為三個十年,第一個十年是22-32歲;第二個十年是32-42歲;第三個十年42-52歲。提醒自己人生必須要及早做好規劃。(全文: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html?m=1
三年前玩過「10 years challenge」,三年後的今天,我相信當年的我如何規劃都不能預料到這段時間所發生總總…

今天的我已踏入人生第二個十年的一半,回顧過去的15年光陰,今天的體會是人生固然要做好規劃,然而很多時候,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

07年畢業時,股市樓市暢旺,恆指30000點,雄心壯志要在職場創一番事業,沒想到次年就遇上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頓時腥風血雨,當時在銀行做trainee的我親眼看著多少巨人因此而倒下。接下來,當時誰又能預測美聯儲三輪QE救市,海量印鈔,超低利率年代正式開始,我當年幸運地調整了適當的投資策略,受惠了被QE扭曲了的「新經濟模式」。

長達十年的資產價格升浪、銀紙/負債大貶值使財富大轉移,多少人因為這個升浪而身家暴漲,又有多少人因為擺脫不了傳統「恐懼負債的枷鎖」而被市場「拋甩」,最後連住都成問題,年青人上車無望,進入沒有出口的「老鼠籠」,由貧富差距產生的社會問題無日無之,最後由一個事件成為「最後一根稻草」,觸發2019年大型社會運動,社會霎時癱瘓。

當普遍投資者認為只要一方妥協,社會問題總有一日會解決的時候,說時遲那時快,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誰又會預料到2020年1月全球大爆發的COVID-19?當大家都以為像2000年沙士一樣很快會過去的時候,又誰能預料兩年後仍在爆發第五波的今天,我們仍在每天戴著口罩,每天WFH,視像上學、開會?這就是後疫情時代。後疫情時代,贏了數十年的傳統地產行業、航空旅遊業,零售業死到死完9次都仲要比人鞭屍。相反一直比人睇唔起,認為無得做的電商,唔起眼的物流業逆周期成為大贏家。

當人們都習慣了QE後十年來的「新經濟」,習慣了負債買資產,也習慣了投資內房就是高負債高回報,作為中國經濟火車頭,大到不能倒是理所當然時,誰又會預料習大大「從不俾人大到」的施政決心?教育改革、共同富裕…下刪一萬字,不多講了。

對,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但不等於無須計劃。計劃總是需要的,但計劃必須因應形勢作出調整。很多人因為形勢的變化而失敗,便否定計劃的重要,這顯然是思維上的謬誤。

正如我經常說,在革命性改變的大時代下,價值投資仍是價值投資,只是「價值」需要因應時勢重新定義,估值的方法不可能一成不變,必須要因時制宜,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如果今天你仲同我講呢隻地產股市脹率(P/B)只有0.5x,等如5折買佢既資產好抵買,咁我唯有同你講聲good luck,好行,唔送!

利豐的私有化部署

近日,馬士基高價提出收購利豐物流,我寫了篇分析文章,隨即有利豐前小股東組織找我給點意見。坦白說,利豐私有化去年已完成,私有化後的公司賣出再高的價錢都與前股東無關,這就是自由市場的遊戲規則。唯一一點就是小股東可質疑當時私有化的估值,然而成功的機會不高。

上市公司私有化往往會造成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矛盾。公司股價低迷,大股東提出私有化,很多時候儘管提出的私有化價格比股價有溢價,然而仍較上市時的股價低很多,甚至比公司現時的資產淨值大幅折讓,小股民當然對私有化建議提出反對,但反對又有何用?

即使私有化失敗,股價長期低迷,小股民一樣不能套現,甚至大股東事敗老羞成怒供股,小股民參與得這個遊戲,就預咗肉隨砧板上。

因此,買股票除了買公司業績前景,更重要的是管理層。就算公司業績前景非凡,管理層如果沒有共享盈利的心態,以「輸就輸你,贏就自己」的宗旨經營上市公司,小股民只能肉隨砧板上,送錢比人做生意。

//計畫絕食抗議(星島日報報道)

  利豐上周宣布,全球最大航運公司馬士基以36億美元收購旗下利豐物流。以利豐在利豐物流的持股量計算,可憑有關交易套現28.2億美元,相當於220億港元。對於利豐的前股東來說,上述消息可說是一份另類的聖誕禮物,因為去年大股東馮氏家族聯同新加坡私募基金公司GLP僅斥資72.2億元提出私有化。連同大股東本身的持股,利豐當時的估值僅106.7億元。換言之,單計利豐物流股權的價值,已經遠高於私有化時的估值,這還未計算利豐在物流以外的其他業務。

  代表部分前股東的利豐小股東聯盟,今天將向證監會請願,要求調查在去年的利豐私有化交易當中,是否有專業人士失職,令到利豐的價值遭低估,損害股東利益。該聯盟亦將呼籲,利豐物流的買家馬士基暫緩交易,又要求利豐大股東道歉以及作出賠償。出售利豐物流的交易,據報還有待相關監管機構審批,據悉小股東聯盟也會向這些監管機構申訴。除了請願之外,該批前股東亦計畫絕食抗議。

  資料顯示,利豐是在去年3月提出私有化,並在同年5月的股東會上,獲97.14%的無利害關係股東贊成通過。私有化作價為每股1.25元,較公布前的股價有1.5倍溢價。//

馬士基收購利豐物流

全球最大集裝箱航運公司馬士基集團(AP Moller-Maersk)計劃斥資30億美元收購亞洲境內物流及全球貨運代理服務供應商利豐物流,以拓充其物流網絡。

本地有規模的大型綜合物流公司其實不外乎嘉里物流、利豐物流、大昌等,都是老牌家族持有,數埋都唔夠一隻手。其實近兩年市場已開始出現整合的變化,先有淡馬錫以3億美元(約23.4億港元)入股21.7%利豐物流,淡馬錫旗下擁有亞洲最大物流地產基金GLP,早就想整合物流產業鏈。

去年,利豐馮氏家族再夥拍GLP提出私有化利豐(494)當時一睇就知個算盤係點打。當時我已經出文分析話一定有大茶飯,馮氏就講到前景堪輿,衷心勸小股東同意自有化,通常呢啲大茶飯又點會預小股東,都是商業決定。

再到今年,物流市場再出現大整合,今年初先有順豐提出收購嘉里物流,再有京東物流來港上市。

今天,全球最大集裝箱航運公司馬士基集團也參與戰團,收購去年已私有化的利豐物流。按照30億美元左右的收購價格計算,馬士基對利豐物流的估值是2019年淡馬錫入股利豐物流時估值的兩倍多。可以說,由淡馬錫入股開始,再到旗下GLP伙馮氏私有化利豐(494)都是一場盤算。睇番轉頭,當時私有化利豐(494)市值僅100億港元,單計利豐物流今天的收購價已達240億港元,真係賺到笑。

正如我今年初說物流市場,強強聯手,市場整合,已正式開始﹗

適者生存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分享過,一個社會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1. 早期階段,社會在「財福均低」的情況下需要經濟主導;2. 中期階段,需要穩定的經濟增長;3. 後期階段,經濟發展已成熟,面對樽頸,不應以「社會成本」去換取額外的經濟增長,短期經濟收益不應作為社會追求的唯一指標。

近十年,香港早已進入了第三階段。在這階段社會需要商界與政府一起合作,合作不是「搵更多的錢」,而是共同一起擔當資源分配的角色,所考慮的是「平衡」,有「平衡」才能可持續發展,令既得利益者不致與「未得利益者」站在對立面。

在政府政策銳意要解決房屋問題的「主旋律」下,地產商的角色是盡量配合這個「主旋律」去演奏,否則唱到好似陶大宇首「倒轉地球」咁,在一輪笑聲後應該很快會回歸平靜。

講到地產發展,以前的模式是政府放寬一些建築條例、給予一些豁免(如地積比的放寬和GFA的豁免等)予發展商,讓他們大賺特賺,條數好好計,地產的利潤埋藏於政策。可是,這些地產風光的時代正式過去,政策將不會再輕易放寬,當條數計唔掂,最後地產商還是會乖乖將土地交出。「地產霸權」已成香港獨有四字詞,聰明的發展商,如果懂得審時度勢,應該知道應如何在這新時代、新模式下可持續地配合,共同發展。

經濟發展已出現「共享」模式,社會發展都應一樣,「共享」的哲學將會一步步在香港,甚至整個世界實踐。隨著科技、互聯網的發展,「共享」才是主題,傳統霸權都需要適應新的「制度」。或許,這就是這個世代需要的制度。在鄭志剛領導下的新世界已率先在新制度下重新出發,未知其他大地產商何時才會大規模響應啟航?動物界有一個道理,環境不停轉變,適者生存。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首富的標準


趙長鵬身家超過鐘睒睒,成為新一任華人首富。作為新中國首富的親友,從來不要恭喜,只需擔心。因為搞地產、金融的傳統資本家在中國做「首富」沒有一個有好結果。對,是沒有一個,遠的有國美黃光裕,近的有萬達王健林、恒大許家印、「馬兒今服」的馬雲等。

賣水的鐘睒睒做首富咪幾好,實業家,腳踏實地,今上至愛,內地官媒大肆宣傳,塑造勵志成功實業家形象,但順帶提一句,做還做千祈唔好做咁大,一陣做得太出色搞到壟斷市場,到時你就落鑊。

相反,馬雲搞網購,鼓勵市民消費無度,有違中國人節儉美德,另外又搞金融科技、大數據,擾亂金融市場秩序;馬化騰搞手遊,個個走去打機,有違「勤有功,戲無益」的宗旨,官媒稱之為「精神鴉片」;內房地產商靠借貸買地,以賣房為名,槓桿囤地為實,擾亂市場秩序,影響民生,擴大貧富懸殊,罪無可恕。

虛擬貨幣要禁,補習教育要禁,網絡遊戲要禁,跨境網上賭博更加要禁,做生意做咁大搞到壟斷要反。今年中央政策頻頻出台,官媒每次都有詳加說明,這是方向,是國策,社會應該這樣那樣,指導思想解釋得非常清楚。

前幾天,內地《財經》雜誌公佈「2021華人首富排行榜」,趙生為新華人首富。不出所料,內媒《觀察者網》即發表文章稱其「致富是靠出海躲避中國監管」,這篇報導更被官媒《環球時報》轉載,並評價他是「靠在幣圈割韭菜而上位」。

在中國做中國人,要做國家所期望的中國人,「標準化」的價值觀最為重要。好與不好,甚麼是正確,甚麼是不正確,都有國家標準。國家最怕人民學壞。

做人要有標準,做首富當然要求更高。在中國做首富,有如明星、KOL,要有社會責任,要做好榜樣,這是國家對首富的期望。不單止首富,作為一個名人也不可以失德,更不可以嫖妓。
從事不是國家支持的產業,做到首富,絕對不是一件好事,識時務者應「及早離場」。千祈唔好學馬雲「嘴gel gel」,「識做」很重要。

報道一出,趙長鵬即時在Twitter發文,強調自己並非真正首富:「如果我以1美元的價格將公司0.01%的股權出售給某人,則該公司價值10,000美元。如果我發行1萬億供應量的代幣,並將其中1個以1美元的價格賣給某人,那麼我就有了1萬億美元的代幣。沒有流動性的估值意義不大。」

作為新華人首富,危機意識不可缺,前車可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