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退休計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退休計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讀者信箱: 投資要融會貫通 簡單便是美 (退休計劃篇)


Star 兄

閣下年青有為,目光遠大,非常難得。
本人年紀應比弟大十年以上,卻仍未為退休做好保障,深覺年青時太浪費時間,故把經濟情況讓星兄把把脈。

家庭狀況:本人與妻 44歲,一小孩11歲
收入: 本人 70K (其中15%扣出每月買公司股票和MPF)、妻35K
支出:8萬/月,現時每月儲1、2萬
物業:一個市值4佰零萬單位,仲有50萬供款。
股票加現金共大約300萬 (其中7成係股票,帳面蝕一成)。
夫婦的 MPF户口 200萬左右。

願景:
1) 預筆錢比小孩謮大學,100萬?
2)十年內退休,其實想離開現在的商場,去做自己野,搞興趣班之類。
3) 希望真正全退時有每月3、4萬收入

感激!

補充小小:現時的被動收入其實好小,一年幾萬元吧。

點樣可以做到十年後每月可出5萬現金流呢?

係咪無可能?

明白起步遲咗,仍有機嗎?

讀者Sam

Starman回覆︰

最近,美聯儲主席耶倫最終都要接受新經濟常態局勢的事實,在一官方會議中,耶倫首次提出high-pressure economy (高壓經濟)的政策概念,意思就是容許通脹率超過之前一直原訂標準的2%目標水平,以解決市場就業及經濟復甦為大前題,這反映美國面對當前全球QE的局勢已無計可施,被迫返回QE放水穩定經濟的年代。在去年底,美國第一次加息的時候,筆者亦曾分析過,美國以目前情況根本沒有大幅或連續加息的條件,當時市場高息資產包括債券及REITs都出現明顯調整,應該趁當時加強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認清大局。可惜當時市場不少金融機構財演一如以往順勢大做文章,不少散戶投資者都錯過了最佳進行資產配置的時機。誠然,以目前情況來說,美國以及世界主要經濟體在可見的將來,暫時仍未見經濟模式會有任何突破,市場資金只會越來越多,市場仍然會維持低息水平,資金繼續追逐高息資產,資產價格會繼續上升,貨幣的購買力繼續下跌。因此,現時及早認清大局亦未為晚也。

筆者在較早前的一篇文章「人生規劃 由五年計劃開始」中曾提到,筆者認為人生可分為三個十年,第一個十年是22-32歲(即畢業前就應該著手規劃); 第二個十年是32-42歲 (在第一個十年累積的越多,才是真正的「嬴在起跑線」); 第三個十年是42-52歲,應該開始計劃並準備退休或退而不休的生活,原因很簡單,這階段已經過了精力最旺盛的時期,不應再依靠勞力賺取金錢,被動收入應該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打工每月所收到的「工資」,正確來說應該稱為「補償」(Compensation),打工等如你出賣最寶貴的人生、時間和心力予公司,當中包括被上司「丙」、「受氣」、承受工作壓力等等,每月工資就是對你作出應得的補償。正所謂「人生有幾多個十年?」,人生不應只為了「被補償」而生活,打工的意義不應單純為了每月工資,而應該是為了脫離窮忙生活而努力儲備足夠的彈藥,當然工作中賺取的人生閱歷也非常寶貴,羽翼豐滿的一天就是脫離現在崗位,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時候。至少,應該以此作為目標,人生才能活得多姿多彩。事業、家庭、成就、理想在人生中應該取得平衡。

讀者現年44歲,家庭收入超過十萬元,在幾乎沒有被動收入的情況下,每月的家庭開支約8萬元,實質每月可儲蓄的金額僅1-2萬元。雖然自全樓已近供完,手持流動資產僅300萬,以目前該格局仍未能無憂地退休,而這正正是典型香港的中產家庭所面對的問題。而往往在這個年齡段計劃退休生活時,開始意識到退休問題,焦急而容易導致藥石亂投,如買「債券基金」、XX基金、槓桿保險、炒細價股、盲目追捧銀行股/大藍籌等等,結果令整個計劃弄得更糟糕。

筆者可以說,幾乎所有零售銀行可以買到的基金都不要買,所謂的每月回報都不要信,羊毛出自羊身上,銀行作為中介基機構所收取的中間費用之多,再加上基金經理的收入、市場推廣的收入,扣除後如果到應每月支付你高息,其underlying asset的資產質素可想而知  (可參考: 

讀者信箱: 五年翻一倍回報的保險產品很吸引?)。因此,從投資角度,簡單就是美,越簡單的投資能獲取高回報就是最好,風險最可控。這是第一點。


第二,自住樓不要賣,不賣的意思不代表筆者是樓市大好友。要知道,人必須要住,這是必需品,你不買樓便要租樓。因此,沽出自住樓與沽空樓市沒有分別。在這風高浪急的世代,沽空任何資產前都要三思。量化QE,超低息時代,投資者要take advantage的是使時間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應該利用長年期的低息貸款(你是借方,不是貸方)購入資產,同時要留意購入資產本身的現金流,不應考慮本身現金流低、回報率及市場流動性太低的資產。資產的流動性的高低很大程度亦取決於該資產本身的融資能力,越容易做高融資的資產,其流動性就越高。是否取得高融資,除了資產本身外,亦取決於融資平台,如按揭銀行、私人銀行、IB (Interactive Broker)等等。以上一環扣一環,如果能夠融會貫通,以讀者目前的資產組合條件,利用上述進行資產配置,短時間內令組合產出5萬以上被動收入絕對沒有難度。切勿投資不明白、複雜的理財產品。

以上希望能對讀者有一些啟發,祝願讀者早日能夠將以上融會貫通,早日輕鬆進入財務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