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財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財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恒大債券背後的財技操作


最近很多人談論某城中女富豪投資債券失利一事,大家都很想知道我的看法。對於此事,我的看法很簡單。首先,以高槓桿買入本身超高負債的高息內房債,本身已是問題,但也可以不是問題,只要發行人到期時能履行還本責任,儘管債券價格下跌,到期時投資者一樣可以取回本金,本息兼收。可是,最大問題是投資者以槓桿買入債券,但又沒有計算自己可承擔的跌價風險,即持債到尾的能力,當債價大幅下跌時,自己又未有足夠流動性補倉,最後被迫斬倉以致錄得重大虧損。內房債雖然高息,但它最大的問題是資本密集的行業,同時內地政策限制多,導致他們融資難,因此才要走出境外發債集資,因此大部份內房的負債率都是遍高的,而亦因此大部份私人銀行提供的LTV都是有不確定性,意思是指,在市況不明朗的情況下可能會突然cut LTV,甚至將LTV減至零,有關這一點,我當年亦多次提及。

我個人在多篇文章中亦有提及我個人只對數隻高質素的內房債感興趣,其中一隻便是龍湖地產,對於其他高負債的高息內房債我個人並不感興趣,當中尤以恒大地產發行的債券我從未沾手。原因除了負債高以外,其債券的主要投資者大劉與許老闆關係千絲萬縷,互相有太多關連交易。現嘗試運用一下我的想像力地解構一下恒大債券背後精妙的財技操作。

當年恒大上市,因遇上金融海嘯而失敗,其後經楊X成介紹與鄭裕彤和大劉「玩啤」(稱為「大D會」)從而認識大劉。翌年恒大捲土重來,重新上市,即獲大劉和彤叔大力入飛支持,估計大劉當年看中的就是許老闆的魄力。及後幾年,許老闆果然不負所望,將恒大搞得有聲有色,以速度和規模見稱的恒大,生意額越做越大,年達兩千到三千億的銷售額。有這樣規模的銷售額,這個資本平台在大劉眼中十分好用,這正好用來收購華置旗下的物業資產,套現大量資金。

2015年恒大以天價125億元從華置手上買了華置總部所在的美國萬通大廈,更名為灣仔恒大中心,作價當時破了商廈記錄。而華置亦讓恒大分期付款,先付四成首期,餘額則分六年、每年支付12.5億元。當時美國萬通大廈估值約100億元,即恒大以25%溢價買入。先不說美國萬通大廈100億這個估值本身是否已含水份,單以6年分期付款這個安排就已經非常巧妙,而我認為這明顯是為恒大爭取時間融資。

恒大為撐高前身為美國萬通大廈的恒大中心估值,先是「自我加租」3倍,華置作為租客亦陪同加租6成,其他租戶的加幅則相對合埋,如美國萬通加租9%、來寶集團加租8%。恒大和「好租客」華置的大幅加租令恒大中心估值升至225億元。為融資更多資金,恒大不用銀行貸款,而選擇以恒大中心作為抵押品發債集資,集資金額達120億,使其近乎空手入白刃取得恒大中心。大劉以私人及華置的名義再大手認購恒大發行的債券,認購金額接近總發債金額的一半。

整個財技十分巧妙,華置以高估值出售資產予恒大,恒大以發債籌集資金付款,華置及大劉再認購相當一部份恒大債券,市場投資者見大劉入場支持大手買入恒大債券,自然對恒大債券信心十足,使恒大債券在市場相當受歡迎,往往都足額甚至超額認購。對大劉而言,美國萬通大廈能以125億高估值出售套現,先賺一筆。然後,恒大發債自己再認購,再年收12-13%高息,可謂「財息兼收」。

要留意的一點是,債券市場以OTC交易,透明度不高,而恒大債券在足夠的「宣傳」下交投活躍,因此假若及後大劉及其關連人仕在二手市場高位出售債券,市場亦不容易察覺得到,而大劉則能再賺一筆,同時全身而退。這是為何大劉太太近日向華置購入恒大債券組合,這可能是為了方便以私人名義出貨,因為上市公司直接出售債券會讓市場人士察覺。最後,當債券價格大幅下跌,恒大又可低位大折扣回購債券,賺最後一浸。

近年,恒大密密向大劉及其好友-重慶首富張老闆收購其下物業及資產,包括2015年7月,恒大斥資65億收購華置於成都的物業,同年8月,恒大又以55億收購張老闆上市公司旗下一家附屬公司95%股權,然後同年11月,再以125億收購美國運通大廈。

上述的安排及佈局,使恒大以發債方式在境外融資如魚得水,又可幫助恒大在境外以空手入白刃的方式不停收購資產,同時大劉及一眾大孖沙的捧場是最好的宣傳及認可,確保了恒大所發行債券的集資能力,使該融資渠道能源源不絕於境外大規模融資。而大劉為首的一眾大孖沙亦找到一個具規模的資本平台以高估值吸收其巨額資產,要知道資產的估值在會計角度可以是很「客觀」,也可以是很「主觀」。資產脫手後又可收取高回報債息,再利用債券市場的不透明性侍機出售債券退場,然後重新再買恒大新發行的債券,不斷重複操作。債券財技最精妙的地方是其OTC交易的不透明性,作為債券發行人,當債券價格大幅下跌,發行人可以大折讓回購債券。成功的債券是其交易的活躍性和流通性,恒大債券在大孖沙充當「market maker」的幫助下,確實做得不錯。

以上的「故事」如屬實,財技之精妙實在令人嘆為觀止。當然,以上故事及財技操作純粹只是我個人憑相關的關連交易作出推斷,純屬猜測,並不一定是事實,而背後真正的agenda相信只有當事人才知道。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空手入白刃的地產項目



話說數個月前,筆者在荔枝角路經一處,發覺原本是美心餐廳一直租用的工業大廈地廠圍上了街板,連忙就問身邊的地產經紀同事,美心遷走了嗎?同事說是的,由於美心正進行品牌提升(現稱美心MX),網點選址首選商場,工廈地廠租金雖平宜,惟工廈食堂牌限制食肆對外不可掛上招牌,故美心最終放棄此工廈地廠,轉移到大商場去。筆者立時精神為之一振,原因是筆者一直心儀該工廈地廠,按筆者對荔枝角的了解,該地廠位置堪稱全荔枝角最具商業價值的工廈地廠。地廠的位置位於青山道與大南西街交界,十字路口,人流極盛,十字口有紅綠燈位,人流匯聚於此,且該位置距地鐵站僅1-2分鐘步程,地理位置相當優越,是不可多得具高可塑性的工廈地廠。

得悉美心遷走的消息,連忙命地產同事不要對外宣揚,同時讓同事立即聯繫業主,剛好業主也在荔枝角辦公室,筆者急不及待直接上其辦公室與業主即時見面。由於同事認識該位業主,事前也先向筆者簡介了一下業主的背景,原來業主本身是一名會計師,會計師的特性是數口精,但計的一般都是死數,也聞說業主知道美心要遷走,曾嘗試調低租金挽留但不果,由此可知業主的心思,並嘗試根據其人物性格代入其角色,業主想必是在想物業若空置一個月就是廿幾萬,每一天都是金錢,相當肉痛。

一向隨身帶備支票的筆者當然早有準備,一見面二話不說單刀直入說條件,每月23萬租15年(比美心原來的租金還高,美心之前的租約是12年),隨即準備好支票。業主一聽到說15年太長了,不可能﹗ 筆者為不讓其有太多時間考慮,速戰速決,立即開另一張支票遞向他︰「24萬/月,10年約。」業主聽到後,表情開始有點兒軟化,仍搖搖頭說十年太長了,但一邊搖頭卻一邊伸手接過支票,明顯是難抵金錢的誘惑,支票是三按一上(按金加上期)合共96萬,準備充足的經紀同事早已在旁準備好臨時合約,時即簽署成交。就這樣,這一宗十年租約的deal僅用了20分鐘便完成了。一步出大門口,落到樓下,同事即時問我為何我這麼有信心,大拿拿廿幾萬一個月,你不用先回公司計計數?我說不用,我心裡有數。

青山道與大南西街交界人流極旺,原來的美心餐廳佔地約8000呎,包括了座位及廚房,但門口僅在青山道的一小角,其他對外全部密封。筆者一直認為若果能夠將青山道一排的非結構牆身全部打開,將之變成數個小街鋪,其價值和租值定必能大大提升,而將工廈地廠改為街鋪只需向地政總署申請短期豁免書(Short-term Waiver)即可,每月僅需按改變用途單位的floor area補回差價費用,然而工廈變成零售街鋪的價值提升,以建築面積計算遠比只按floor area補價的費用高,從而能做到強化資產(Asset Enhancement) --> 提升租值(Yield Enhancement)的效果。

不足兩個月,筆者分間的6間街鋪已全部租出,每月淨租金已超過30萬,已完全覆蓋每月24萬的租金支出,同時後面的三個食肆鋪位是淨賺的了,這段時間已不乏多間大型連鎖品牌食肆有興趣,如翠X、大XX、吉XX等,預計租金25-30萬。該地廠項目的總租金收入預計約60萬,短時間內已翻了1.5倍,每月淨現金流收益可達36萬。

該地廠項目的投資成本主要為改建的工程費用約150萬,費用當然也不是一次過支付。對於現金流為王的筆者計數也是算得很盡的,由於項目分間後的租金水平比原先的租金水平上升了1.5倍,筆者所收的按金也就上升了1.5倍,以3按1上計算,筆者合共能收回240萬按金及上期,扣除筆者支付予大業主的96萬按金及上期,正現金流為144萬,足夠支付工程費用所需。因此,本項目近乎空手入白刃。

對於該項目淨賺回來的4000呎食肆鋪位,筆者本來大可直接租出收租,但多日來反覆考慮,反正該食肆面積是淨賺回來的,筆者希望可以自己搞一個food court。荔枝角本身食肆供應極度稀缺,荔枝角是一個即將變天的一個商業區,加上項目本身的位置好,因此筆者希望藉此機會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food court品牌,以匯聚一班品牌食肆,以作為日後強化資產的一種利器/工具。當擁有自己的品牌,就等同擁有一強化資產的利器,可應用至不同的地產項目,有助日後收購其他地廠/物業/鋪位後能主動提升其租值,做到強化資產(Asset Enhancement) --> 提升租值(Yield Enhancement),然後是估值(Valuation)的提升,最後是資產價格的體現。

可參考前文 - 「現金流為王」的極緻 - 資本化與證券化 (一)

假如你自己本身是一個品牌零售商,有吸引人流的能力,你便能將一個人流不多的死鋪帶旺,如果鋪位是自己的,便能成功做到Asset Enhancement。更甚的,如果你們是一班「品牌新派飲食聯盟」,將一條人流不多的街鋪帶旺,將租金(Yield) 提升,便能成功推升鋪位的估值。估值高了,銀行融資能夠將資產的增值部份(unrealized profit)具現化為現金流/新資本,再投資買入其他資產,然後重複上述動作。這是筆者經常說的「產融結合」概念。」

強化資產-->強化現金流(租值)-->提升資本化估值-->產融結合-->現金流再投資。

故事尚未完結,假設筆者每月淨差租的收入為36萬,一年為432萬,10年為4,320萬。按現時的二房東運作,要收到這4,320萬需十年的時間。簽下租約後,筆者曾問過業主有沒有興趣出售物業,當時業主說到價可考慮,開價1億以上才考慮。明顯地,此開價是按我與他之間租約的租金水平而釐定,每月租24萬,一年租金288萬,以3% 左右cap rate計算,資本化估值大約1億。然而,現在筆者將項目的租值提升至每月60萬,物業的估值以相同的cap rate計算,資本化估值便上升了1.5倍,約2.4億。儘管保守地以較高的cap rate去做估值,相信估值仍能在2億以上的水平,若能以1億買下項目,帳面仍能賺一倍以上,這才是筆者最想做到的。由於估值主要是基於物業租值以資本化率推算,只要能提升租值,便能提升物業估值及價格,當估值提升,除了出售資產,亦能透過再融資將帳面的資本增值部份釋放,轉化為現金流再投資。

當然,當業主知道項目最終能租到這個租金水平時,當然又不願意出售了,然而業主亦被我的租約鎖死了十年,除了出售物業給我,我們也能合作出售,然後將資產增值部份作利潤分成。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現金流為王」的極緻 - 資本化與證券化 (二)


上一篇文章講解了「現金流資本化」的概念,有讀者問及應該如何去釐定不同資產的Cap rate,在說下一個題目之前筆者先簡單補充一下。其實Cap rate可以理解為一種required rate of return,從財務的角度即是discount rate,用以將未來產生的持續現金流折現為現值,從而得出資產的估值,兩者的概念其實是一樣的。如上一篇文章中,鐘記的一條問題問得到肉︰「新鴻基地產評估落成的投資物業所用的Cap Rate是5.2%,而它的投資物業十分優質,未知該估值是否太保守?還是選擇合適的Cap Rate時,有甚麼因素要考慮?」

不同資產有不同的特性,有些較具流動性,有較好的再融資能力;有些銀碼較大,市場交易較少,但長遠較具升值潛力。因此市場對不同特性的資產有不同的要求回報率(Required Rate of Return),即Cap Rate。資本化概念亦可應用於分析房地產相關的股票,如一些房地產投資/開發商和REITs。

定立資本化率(Cap rate)可以說帶點藝術,定立時需要考慮企業本身的資本成本(Capital cost)、企業的內外部融資成本、資產折舊(導致貶值)、資產產生的現金流的穩定性和增長能力。外部因素則包括加息預期、通貨膨脹等等。

投資一隻房地產股票或REITs,不得不看其使用的Cap Rate,由於資本化率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在估算房產價值時對結果會產生乘數效應。如果一間企業透過調低cap rate去提升資產的估值,從而粉飾業績,大家便要留意。新鴻基地產評估落成的投資物業所用的Cap Rate是5.2%相信也是考慮了上述的因素,由於大部份為已改造的商場物業,增長較尚有改造空間的領展(cap rate 4.8%)低,因此亦較為合理。

有了「現金流資本化」的概念,便能得出「先現金流,後價值,再價格」邏輯的結論,同時亦能對缺乏流動性的資產(特別是一些非主流資產例如商鋪、工廈、倉地等)進行較準確而「有數得計」的估值,而現金流就是一個重要的「標」,資本化率(Cap Rate)是一個對資產進行資本化估值的工具。明白上述後,大家在投資時便不再被資產本身的流動性問題所限,因為只要有現金流的資產,我們便能將現金流資本化從而得出估值。

任何資產都有流動性溢價,特別在投資選擇不多、政府限制多多(如買樓按揭限制、DSD、SSD等)、資產流動性荒的市場下,資產的流動性溢價便越見明顯。這解釋了為何住宅市場上的細價樓呎價會反而比大價樓貴;新樓比二手樓貴,除了較新外,主要其實是因為買新樓有發展商貸款﹔工廈拆售比原則大碼工廈貴上三成,其租金也一樣。以上種種都反映了流動性(當中亦包含了資產的再融資能力)有價,市場需求會考慮資產的流動性溢價而自動調節。

資產的最大價值 = 資本化後的估值 + 流動性溢價(Liquidity Premium)

承接上文的重點 - 「強化資產(Asset Enhancement)-->強化現金流(Yield Enhancement)-->提升資本化估值-->產融結合」,本篇會將「資本化+產融結合」概念進一步強化,將這概念推向極緻便是「證券化」(Securitization)。簡單而言,由於資產的流動性是有價值的,因此要做Asset Enhancement除了實體上將資產的條件優化外,也能從資產的流動性上著手。產融結合利用銀行將資產再融資,將資產的資本增值部份具現化為現金流,從而提升投資資產的流動性。產融結合其實只是初級版,而證券化就是進階版,其將資產的流動性完全釋放,讓本身缺乏流動性的資產的潛在價值完全體現。

資產證券化是以特定資產組合或現金流為支持,發行可交易證券的融資方式,是通過提升資產流動性體現資產最大價值的最有效方式。簡單而言,只要能在一段時間內持續產生穩定現金流的資產,我們就能把它證券化。看通這一點,我們便知道資產的最大upside potential。

證券化源於美國,目前不少國家如新加坡、澳洲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而香港則顯得非常落後。較為人所熟悉的傳統證券化產品如商業抵押擔保證券(CMBS)、住宅抵押擔保證券(RMBS)和資產擔保證券(ABS),按揭證擔保證券(MBS)等等。以往傳統證券化產品的特徵是以債務進行證券化,而事實上最大的市場其實是將實體資產證券化,大家最為熟悉的產品就是REITs。REITs是一種能幫助資產持有人釋放其資產價值及為REITs投資者提供高流動性房地產投資方式的金融產品,為大眾對動地產投資有興趣的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

筆者早年已醉心研究資產證券化,除了個人投資組合有不少證券化產物(如REITs)外,筆者一直研究如何進行將具有良好現金流、高內在價值(資本化價值)但缺乏流動性的資產進行證券化,如筆者的倉地項目(月現金流110萬,年收>1300萬)、馬來西亞吉隆坡與發展商合作的酒店公寓項目。要證券化資產,必先要有一個上市平台。筆者正在實驗中的方法是以一上市公司發行特殊可換「資產」債券(Convertible Bond),收購上述有現金流但缺乏流動性的資產,同時分拆該資產(將資產分成多個獨立契),並以該資產抵押予債券持有人。Convertible Bond假設為三年期,利率為8%p.a.,債券到期時,投資者可選擇不redeem本金,而可以選擇直接獲得/以大折扣購入上述已拆售的資產,當然換「資產」的誘因是該資產升值。這資產便能成功被證券化。上市公司遇到好的項目,其實也能透過以上的方式將未落成、即將拆售的資產證券化,集資所得專項用於項目的開發。

筆者目前正努力研究執行,如成功,這將會是我個人事業上的一大里程卑,到時再與大家分享。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啤殼 (下)



上回講到香港「上市殼」市場有價有市,目前創業版殼價約3-3.5億港元,主版則6-6.5億港元,而上市費用僅數千萬元,啤殼確是一門利潤豐厚的生意。

主版上市盈利要求為「過去3年純利總額達5,000萬元,其中最近年度須超過2,000萬元,另外前兩年純利合計須達3,000萬元」,而創業版(俗稱"8仔")上市要求為「兩個財政年度合計現金淨流入至少達2,000萬元」。就上創業版而言,兩個財政年度合計現金淨流入2,000萬的要求說難不難,某些行業如建築承建商(實質上是判頭,甚至是二、三判),要「book數」製造盈利滿足上要求不難。由私募基金及「莊家」組成的團隊看中了這個市場,紛紛在市場尋找具上市潛力的公司,以基礎投資者身份入股,提供營運資金、關係等資源,更承包上市所需的所有費用。團隊中當然不少得有律師、負責執數的會計師、保薦人、包銷商/券商(一般負責「圍飛」)。

他們一般以上創業版為目標,原因是創業版只要求上市時有100名公眾投資者(俗稱「人頭」),並可以以「全配售形式」上市,負責「圍飛」的包銷商 (Underwriting)會負責找足夠的「人頭」圍飛,滿足上市要求,而實際上大部份都是自己人,貨源歸邊,股票夠乾身才容易炒上。

既然基金/莊家視以上為一門生意/投資,考慮套現離場是再正常不過,而最容易離場的方法就是掛牌上市首天就大幅炒上,由於貨源歸邊,街貨一般少於10%,成交也自然疏落,莊家要「mark 價」炒上相當容易,計續數天上十大升幅榜,不少貪心的散戶自然會跟入。如果是名星股,自然備受外界關注,傳媒也會爭相報導,省掉不少宣傳費用。股價較配售價高數十倍,莊家要散貨十分容易。因此不難留意到創業版上市公司掛牌首天被炒上數十倍,然後過一段時間就下跌9成,狂升暴跌背後,明顯觸犯操縱市場法例,惟以上一般由專業團隊操作,涉及數以十計的帳戶及角色,證監要搜證亦相當困難。

大股東不能離場,就眼白白看著自己的身家坐過山車,看通了其實也只是帳面數字。當一年「控股權不可轉移」限制結束後,大股東又可以「賣殼」套現,也有不少其實在成功上市前已經私下簽署協議賣出「殼花」(與樓花概念類似)。

以上故事純熟筆者個人猜想,如有雷同,實屬巧合。總而言之,投資者在買入任何股票前理應做足功課,知道自己在投資什麼,想坐順風車投機的,風險自負,在抱怨別人是「老千」前先檢討自己對該投資認識多少,這才是筆者最想帶出的一點。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啤殼 (上)



近日身邊朋友談及某新上市的明星概念股,問到筆者的看法,有見及此,筆者心血來潮想寫一篇與價值投資無關的文章,解釋一下有關市場的情況。為何說這與價值投資無關?原因是這類股票的價值並不是體現於企業本身的價值(當中包括公司盈利能力、行業前景等企業基本因素),該股票價格的暴升純粹在於「莊家」的推波助瀾下炒家和散戶對股價短期升幅的預期所致。

近年香港股票市場所謂的「啤殼」活動頻繁,「上市公司殼」相關的搞作令股票市場好不熱鬧,一切源於「內地房企自由行」的因素。所謂的「內地房企自由行」,其實是源自當年中央收緊內房企業融資,大量內房企業為增加融資渠道及降低融資成本的考慮,紛紛來港買殼借殼上市。所謂的借殼上市實際上是直接買入現有上市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權(或分段買入股份以規避上市公司易主的限制),再注入收購方公司的業務及資產,以達致將收購方的業務及資產裝入上市公司從而取得上市地位的方法。借殼上市本身並不能集資,該動作只是以最低成本及最短的時間取得一個上市平台的方法,如公司需要集資,則須透過發行新股、可換股債券(Convertible Bond)的融資途徑。

以上情況令香港「上市殼」市場有價有市,加上自2009年創業版上市條例收緊後,令市場殼公司供不應求,殼價短短數年以倍數上升,目前創業版殼價約3-3.5億港元,主版則6-6.5億港元,視乎該殼是否乾淨,資產越輕身越好,因買家主要想買的是其「上市地位」,而不是旗下資產,如殼主要連同資產一併出售,總售價亦會大增,所得資產亦要安排出售,以上種種的因素亦會直接影響殼價。

(待續)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