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派息與盈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派息與盈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由零到100萬的部署



投資必須由儲蓄開始,而消費和儲蓄永遠是對等的,儲蓄實質上即是延遲消費(“Deferred Consumption”),性質上已經是一種投資,是投資將來的消費。因為,今天的儲蓄可以用作投資,有回報率,將來便能換取更多的消費。以同一種概念,即時消費的機會成本並不只是消費品的名義價格,而是放棄了儲蓄用作投資所能獲得的潛在回報率,應用「複利的力量」的概念,長遠你將放棄了將來更多更多的消費。人生的時間是有限的,你今天消費和儲蓄的決定可能對你的人生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假設你月入三萬元,基本開支為一萬元,你可選擇每月消費一萬元和儲蓄一萬元,或消費二萬元和零儲蓄。一萬元的儲蓄,以5%的年回報率計算,30年後的本利和是43,219.43,意思就是說你每多消費一萬元,你就放棄了將來43,219.43的消費機會。

以每月儲蓄一萬元計算,本利和可高達797.3萬元,而如果不投資的話只有360萬元,這就是複利的力量,足以改變人的一生,因此不要小看一萬元和僅5%的年回報率。消費和儲蓄的比例是個人的選擇,是價值觀的問題,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清楚知道消費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除著工資上升,你會選擇將工資的升幅大部份用於增加消費還是儲蓄投資?


專注現金流再投資 不投機


當你明白複利的力量,就會明白時間的重要,亦會明白5%的年回報已足以令你致富,你會再浪費時間去投機炒股,還是專注「有數得計」的投資,讓時間將你的雪球滾大?

對於一般非「投資專家」的普通人,不應對投機回報和資本增值有過份的預期,因大部份普通人認為會令資產資本增值的因素一般已經在價格反映(“Price-in” Factors)。因此,作為普通打工仔,有正職,又不是專業投資者,時間不多,更不應對這類筆者稱之為非常回報("abnormal return") 有過份暇想,而應針對筆者一向經常強調所謂「有數得計」的投資下功夫。

所謂「有數得計」即是會定期產生現金流的資產,這類資產值得去累積,使自己的收入來源更廣。以勞力收入作為前鋒,再將勞力收入的儲蓄投資有定期現金流的資產,累積一段時間,直至非勞力收入(被動收入)比勞力收入(主動收入)更多,財務自由指日可待。這是為何筆者一再強調現金流和資產概念的重要。

會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包括:

1. 穩定派息的股票 (高息股如一些公用股、內銀股等);

2. 以一籃子租金收入為主同時會定期將不少於90%盈利分派予股東的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如領展(823.HK)、越秀房託(405.HK)、置富產業信託(778.HK)等等; 

3. 固定收益資產 (Fixed-income Asset) 如定息企業債券 (如內房債世茂房地產、路勁基建等等); 買入”實磚”(實物磚頭) 物業收租 (包括住宅、工廈、商廈和鋪位等等)。

上述都是能持續產生現金流收益的資產,然而它們的特性和收益率(“Yield”)都不同。在資金不多的情況下,投資一開始不必強求太分散,可選擇一些具穩定增長的高息股,好處是回報率「有數得計」,基本上能每半年派息一次,到時再用收回來的股息分散投資其他具增長潛力又會穩定派息的股份。要留意的是企業派息的背後是否有盈利的支持,切勿只看週息率或一味貪高息。由零開始到第一桶金一點也不困難,關鍵在於你是否on the right track和是否能堅持、緊守紀律。


真的有樓才有高潮?


買樓,仿佛己成了每個香港人的人生目標,不少人當成功累積到第一個100萬後,都會將之做首期買樓,之後將一半收入供樓,這些人有部分是自主需要,有部分是當投資。筆者並不反對,但必須說明一點,當一個人成功累積到第一個100萬後,投資選擇便會增加,這亦意味著以買樓作為投資的機會成本已經大大增加。只是「買樓」是中國人的傳統智慧,大家都熟悉,加上傳媒的喧染,將有樓與成功劃上等號,大部份人都以買樓作為人生目標。

誠然,在新經濟常態下,資產價格長遠只會繼續上升,買樓最大的好處是可利用長達30年以上的低息槓桿,自住物業在可負擔的情況下當然應該考慮,但不代表可以不計數不問價高追。要知道目前業主們都有很強的持貨能力,叫價相當進取,同時在辣招滿佈的市場下,市場交投非常疏落,如果市場沒有貨,而叫價比市場價高出一兩成,買家便要小心。

要知道,買樓並不是唯一的選擇,不買樓不會死,所謂的「半自住半投資」是錯誤的概念。自住就是自住,投資就是投資,是兩種概念。不買樓可以租樓,不會無得住。投資就是看回報率和資本增值空間。香港住宅物業在辣招滿佈的年代,短期內尚有多少的上升空間成疑。一般的住宅租金回報率約2.5-3.5%左右,如果有一種投資回報率高達10%,你會選擇買樓作「半自住半投資」嗎?

100萬,在今時今日的香港不多,但可說是已突破了第一個樽頸門檻。除了大家熟悉的住宅和股票,大家可留意工廈物業和債券。工廈物業是目前最便宜的「磚頭」,租金回報5%尚算普遍,lump sum有大有小,可做按揭,雖然按揭成數僅4成,沒有住宅高,但工廈物業的價格低水,在政策的限制下其真正的價值未真正體現,相對於價格可能已經over price-in的住宅物業,更具值搏率。

100萬的budget,尚可考慮買入入門版的債券,基本的入場門檻為10萬美元一手,利率6-8%左右的選擇不少。若不做槓桿,企業債券的風險不外乎企業的違約風險,只要細心研究,風險比股票更為可控,而且是穩定派息和保本的投資工具,投資者可選擇賺價沽出獲利或持有至到期收息,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工具。

擁有不少於100萬的投資本金,筆者建議可買入入門版的債券,透過運用其保本和穩定派息的特性,利用派息的現金流再投資門檻相對較低的高息股和REITs。當投資組合慢慢變大時,可再考慮分散投資到「實磚」,如相對高回報的工廈物業,再利用按揭套現的資金再投資債券或其他高現金流的資產,達至實現多元化的現金流投資組合。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高息股 派息與盈利同步的重要性



隨著通脹,銀紙貶值,香港物業資產在過去數十年的升值以十倍計,當中更有不少業主早已供完自住樓,以筆者所收到的讀者來郵為例,十位讀者平均有四位已大部份或已接近供滿自住樓。供滿的自住樓算是一種消費,是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在目前銀行水浸的低息環境,按揭利率低至H+1.6%,另有回贈,回贈金額也足夠你付半年以上的利息,而罰息期僅兩年,兩年後轉按再收一次現金回贈,即實際上兩年內只需支付一年多一點的利息,實際作支付的利息金額少得可憐,銀行生意真不易做。因此,加按資金只要投資稍為相對高而確保有穩定收益的資產,已基本上可產生額外的被動收入。加按出來的資金算是流動資產,可以申請私銀平台,有私銀平台的幫助,要投資確保有穩定收益8-10%的資產實在輕而易舉。因此筆者認為加按自住樓之舉是值得的。

但有一點筆者必須要提一提,筆者讀到最近有blogger 分享其通過借私人貸款 (P-Loan),將所得的100萬資金全數投資於高息股,雖然借貸利率不高,但每月償還貸款達85,000,即代表其供款年期相當短,估計只有一年期,存在著很大cashflow mismatching的問題,每月供款8.5萬,供款中相當大部份是本金,而「高息股」則每半年派一次息,如果是自己的收入花預期所得的花紅失預算,會即時陷入財政困難。這種做法相當危險,是財商低,甚至是傻的做法。

借平錢投資本身沒有問題,但借P loan最大的問題是影響做mortgage時計算借貸能力,雖然目前未必是買樓的良佳時機,但往後數年的情況難以估計,故一般都會傾向做較短年期。惟做較短年期的P loan會令每月供款額大增,有cash flow mismatching的問題,勉強來的話風險較高。第三是選擇高息股的問題,市場上有很多看似高息的股票(如內銀、公用股等),但未來派息未必能夠持續,而即使派息可持續,但盈利未能持續也是無意義的,這是為何筆者一向建議追求穩定收益的投資者投資REITs,因REITs會按其盈利不少於90%派息,其他所謂的「高息股」的派息比率與公司盈利沒有掛鉤的必然性,選股時要留意。因此大家要留意不要只著眼於週息率的高低,更重要的是每年穩定的派息的增長,前題是派息與盈利能夠同步,否則派息從價格中派出,其實與賣股套現無異,這與筆者前文解釋「債基」(債券基金)如何每月保證派息的道理一樣。

長線投資「收息股」應該關注的是該股每年的股息增長及可持續性,前題是盈利和派息能同步。無論是股價的增長或是每年股息派發的增長,事實上也是體現該企業價值的一種方式,一種是股價(帳面)體現,另一種是現金流的體現。上市的股票本身其實已經證券化,要套現可以直接賣出股票,不一定「期待」收息去體現現金流,因此長線持有收息股的焦點不是現金流,而是其每年的派息(盈利)增長及其可持續性。以何種方式體現(股價、股息或股份)則視不同投資者本身策略的需要。

總結

投資股票等同投資公司,公司的表現離不開盈利或是將來的盈利。股息、股價只是體現上市公司價值的一種方式,背後如果沒有盈利的支持都是沒有意義的。

投資一支股票,如每年的盈利及股息持續雙位數增長,而股價不斷下跌,假設沒其他因素,應該感到高興還是失落? 對筆者而言,筆者會感到高興,因為自己發現了一支市場錯價的股票,也難得地找到市場有極好的reinvestment opportunity,股息在有可持續盈利支持的情況下,in the long run,價值總會回歸,這就是真正的價值投資想帶出的理念。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