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真的時勢造英雄?

早前,林一嗚博士寫了一篇「用數學為年輕人說句公道話」的文章,引來各個年齡層人士的極大迴響。文中大意為一個循規蹈矩的人,自小讀書名列前芧,DSE成績全部5以上,更有科目達5*和5**的成績,順利入讀大學,優異成績畢業後出來社會工作,起薪點每月15,000元,工作表現亦非常突出,每天返工朝八晚十,工作表現年年攞A,每年加薪百分之十,不去旅行又沒有非理性消費,是「百中無一」頂級乖仔,然而十年過去了仍然買不到樓,結論是社會真是如此的可悲。



年輕人當然拍手掌同意,覺得非常貼地,認為中年人的成功都是時勢做英雄,對上一代人的怨氣更深,更感不忿。中年人則認為林博士文中提出的數字偏頗,大感不認同。林博士及後在facebook再發表一篇文章回覆,大意是將持有大學學位的中年人的收入資料加入分析,與今天的大學生的收入水平作出對比,結論是認為中年人和青年人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中年人應多理解今天的年青人。



中年人和年輕人之間固然需要互相理解,但就林博士提供的資料作出分析,林博士文中針對持有大學學位的人士作出比較,並將當年的大學畢業生的薪金與現時大學畢業生的薪金作對比,由於20年前的物價較今天便宜,而兩代大學畢業生的薪金則相若,從而得出當年的年輕人要比今天的年輕人好得多的結論。

以上推論忽略了當年大學畢業生與今天大學畢業生數量差別的因素。當年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與現今大學生在市場上的稀缺性和競爭力不一樣。因此,單純以兩代持有學位的人士作出比較,僅考慮二十年物價的不同,但忽略大學生數量和地位的不同,得出的結論未免有所偏頗。

其實時代轉變,市場供求和就業結構亦有所轉變,市場遊戲規則不同,兩代人年輕時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亦有所不同,比較時需要考慮的因素遠比上述的數字要多和複雜。單純以兩代人以上的數字作出比較是有所偏頗,只會挑起兩代人的矛盾,其實際意義不大。

林博士文中將焦點放在能否買樓置業,其實焦點是錯了,為何只以買樓的難度去決定哪一代人的生活更幸福?難道只有買到樓的才算是成功?我想說的是,買樓並不是唯一的出路/必要去做的事,何必將焦點和時間只放在買樓之上?上一代人毫無疑問,買樓是較這一代人容易的,但並不代表一切,上一代人擁有買樓的時機優勢,這一代人擁有低利率、資訊/互聯網等等的時機優勢。每一代人擁有的市場和時機優勢都不一樣。只可惜大部份人只懂回頭看,不懂向前看,大部份人只看到上一代的人如何成功,然後發覺上一代的成功模式在這一代無法複製,便大叫不公平,時不與我,上一代人成功的原因只是時勢做英雄,這都是消極的想法。

每一代人擁有的市場和時機優勢都不一樣,若只懂去複製上一代的成功模式(如買樓創富),應用在今天,難度高是理所當然,容易的話上一代人都比你早做了

作為年青人的我們,需要做的應該是發掘今時今日的市場機會(並不是過去的機會),去了解現時市場的需要,填補市場的供求空缺,甚至去創造需求,當你能夠為社會創造新的價值,市場自然會給你回報。當年青人抱怨時不與我,上一代的市場機遇較好的時候,請想一下,你的下一代將來也會說著同一番說話

放眼世界,香港這個地方已經是很有利個人創富的地方。一把好刀,都要懂得利用刀鋒去劈,只是大部份人只會用刀背,卻說刀不鋒利,有些人甚至會說木頭太硬。即使刀鋒,也有較鋒利和較不鋒利的位置,出來的效果也會不一樣,但其實大家都是拿著同一把刀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從收入、有效資產與資本看現金流



近來看到一篇有關李嘉誠的報導,文中李嘉誠談到成功之道在於「一定要有現金流」。他回想「以往從事塑膠花製造業時,親身體會到現金流是主宰公司命脈的因素,一直惦記於心中。」

傳統以來,只有做生意的人才知道現金流的重要性,而一般投資者卻忽略現金流的重要性。對生意人來說,現金流是血液,不管這盤生意的盈利有多強大、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多強,如果沒有現金流,會即時死亡。

一般投資者沒有這個概念,原因是大部份投資者拿來投資的資金只是閒置資金,即是「閒錢」,並不是他們賴以為生產生收入的方式。收入的產生不外乎來自主動收入和被動收入,前者靠勞力,後者靠投資。社會上大部份人的主要收入來源為主動收入(靠工作、勞力換來的收入來源),因此大部份人根本沒有想過現金流對投資的重要性,總之投資能產生即時收益就好了,收益指的是總收益概念(Total Return),沒有現金流價值的概念。

在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前,宜先定義一下「收入」。收入是以持續流動狀態呈現的一種收益,所以收入必須是一種現金流。資產的升值,既非持續,又非流動狀態,並非收入

以上並不是艱深複雜的概念,但必須嚴謹,事實上大部份人也搞不清資產和收入的概念,往往將資產值和收入兩者混為一談。混亂和含糊不清的概念往往直接影響投資行為,對長遠的人生投資計劃影響深遠,不得不正視和及時糾正。

收入:持續現金流收益。
有效資產:能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資產。
資本:用作投資/買入有效資產的現金流


收入、有效資產和資本是投資者必須認識的基礎概念,值得留意的是他們都有個共通點,就是三者都必須要有現金流。

資產升值了,只屬帳面,如不能將升值部份轉化成現金流,就永遠不能將升值部份轉化為新資本進行再投資,買入更多不同的有效資產,長遠為投資組合產生出更多的持續現金流收益(收入)。

香港大部份人都沒有搞清楚上述的概念,因此儘管他們沒有良好的「產融結合」工具(或因為不重視現金流而從沒有計劃去構建一個「產融結合」的平台),仍然都只繼續集中投資低現金流收益的物業資產。他們不介意現金流收益低,他們只期盼資產繼續升值為他們帶來資本增值的帳面收益,誤以為帳面的升值是收入的一種。結果,一段長時間過後,他們一手都是低現金流收益的物業資產,並會因為資產價格的升跌而影響投資情緒。

只累積不會產生或產生低現金流的資產,現金流只會越來越少,那些重資產就像黑洞一樣將現金流都吸收,這就是物業資產的特質,其必須配合再融資(Re-financing)將升值部份轉化為現金流,成為再投資的資本,血液才不會隨時間流乾,投資雪球才不會停下來。

相反,投資及累積「有效資產」(會持續產生現金流收益的資產),現金流會越來越多,而新增的現金流能成為新資本不斷進行再投資,再不斷持續累積「有效資產」產生更多的現金流,形成資本雪球(Capital Snowball)

正如筆者經常說,投資回報 = 資本 x 回報率 x 時間。真正懂得投資的人,是利用時間為資本增值,收益取決於時間,而並非市場因素。時間可準確計算,市場因素卻不能準確計算。只有重視現金流的投資者,時間才是他們的朋友,時間對他們來說才有價值 (時間值)。

搞不清收入、有效資產和資本概念的投資者,他們看不通現金流的價值,他們一般依靠資產的價格升值(市場因素主導) 和靠工作、勞力換來的主動收入,被動收入比例極低,以致他們不得不繼續工作,以時間和勞力換取金錢,而時間則不會恆常而主動地為他們創造收益。這是大多數香港人的通病,通通都輸了「時間值」,要知道「時間值」包含了複利的力量,大部份香港人損失的實在太多了。

當大家了解收入、有效資產和資本的概念,便明白投資需要資本,資本是由現金流轉化而成,而現金流由有效資產所產生,有效資產的累積需要有資本,資本是由現金流轉化而成......投資的關鍵在於多元化收入,要令齒輪不停轉動,不能或缺的就是現金流,缺乏現金流,資本、資產、收入都會乾涸,當齒輪不再轉動,投資組合就不會繼續自然成長。

看通了,投資的關鍵是現金流,一盤生意的血液是現金流,資產價值的起源是現金流。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