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9日 星期五
多謝大家沒有嫌棄「離地」的《現金流為王》
昨天收到出版社通知,很榮幸我的兩本著作《現金流為王》及《現金流為王2》均上了「商務2018年度暢銷書榜及推薦書」榜上,其中2018年11月才出版的《現金流為王2》竟然也能在2018年度全年總榜上排上第八位;而2017年出版的《現金流為王》竟然仍未被大家遺忘,仍然在推薦榜上,現已加印至第七版。
此外,《現金流為王2》在最新的誠品暢銷書榜(財經及商業類)中至今仍然屹立頭三位。
記得曾經有其他出版社跟我說,我寫的內容太「小眾」,又高門檻又離地,建議我寫一些迎合市場大眾喜好的主題,二話不說被我拒絕了。最後當然要多謝天窗能完全按我的意願,不加修改地幫我出版,也幸運地不負所託,兩本著作在出版的首月均登上商務暢銷書總榜的首位,成為全年最暢銷的財經著作。
有讀過我兩本書的朋友會明白,「現金流為王」是一套思維理念,書中雖有寫到一些投資「技巧」和「操作」,也有寫到我做生意的一些點子和案例,但重點並不是讓大家去複製我所做的。如大家能從文字和個案中學習到箇中的思維理念(例如槓桿、資本運作和產融結合...),所得到的會更多和長遠,才能在千變萬化的市場中應用和取得成功。
我的兩本「離地」著作竟然能從雲雲眾多「工具投資書」和「日本旅遊書」中脫穎而出,受到市場和大家的青睞,除了是我的榮幸,其實也反映了市場的趨勢,有些出版社實在低估了市場大眾的水平。一本為了迎合市場大眾而出版的書籍,跟一本在報攤隨手買得到的八掛雜誌有甚麼分別?讀者只能看到他想看的東西,除了「娛樂」一下,又能從中學到了甚麼?
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孳息曲線倒掛的真正訊號 (二) – 最後的關鍵時刻
市場上有不少的人士認為孳息曲線倒掛會引致銀行息差收窄,使銀行信貸收縮,從而拖慢經濟增長,最後導致經濟衰退。然而,這個傳統的說法多年前已被市場認為是一個not sufficient去引致經濟衰退的因素,這最多只是傳統市場下阻礙經濟增長的其中一個成因,但不足以解釋和支持孳息曲線倒掛和經濟衰退的「因果關係」。特別在這個新經濟年代,傳統銀行在融資方面的角色已進一步淡化,今天市場的資金流動性比起當年實不能同日而語。孳息曲線倒掛反映債券投資者預期市場將會減息或低息環境會持續,這雖然也同時反映債券投資者對經濟環境抱不樂觀的看法,但經濟增長放緩與經濟衰退是兩馬子的事,孳息曲線倒掛導致世界末日更是第三馬子的事。
另一方面,有讀者表示,聯儲局和美國政府持有美國國債總額只佔約38%,而美國和外國投資者則佔62%,因此不認同美聯署作為美國國債市場「莊家」的說法。其實,做「莊家」並不代表要擁有市場最大的債務持份,重點在於聯儲局本身對市場的影響力。在目前這個市場下,債券投資者所考慮的並不單單是經濟環境健康與否的問題,而是聯儲局下一步的政策性舉動。換言之,美債市場上,不論是美國或是海外投資者,某程度上都是被聯儲局的思想/「言詞」牽著走。要留意是甚麼因素主導投資者的情緒,之前聯儲局加息,同時唱好美國經濟數據時,投資者的取態又不一樣。直到最近宣布停止加息後,市場債券投資者的即時反應大家都有目共睹。
傳統以來,大家都認為「聯儲局的政策本身是建基於經濟去制定」,這句話正確但不完全正確。聯儲局的政策除考慮目前經濟狀況外,在中長線也在有政治和戰略部署上的考慮,這是為何聯儲局在過去幾年也曾試圖去進行利率正常化和縮表。
這些年來,我多次提及QE就如吸毒,美國就如染上毒癮的癮君子。大家都知道毒癮是不健康的,但要戒毒談何容易,要成功戒毒必須要先有強健的體魄,否則,在身體仍然虛弱的情況下強行戒毒,隨時命危。
站在聯儲局的立場,QE一段時間後動作上「嘗試」正常化貨幣政策可以說是必要的,至少這動作是讓全世界知道其方向是將貨幣政策從「不健康」的結構「正常化」,使全世界對美元不至於失去信心。要知道對美元來說,信心就是一切,只要市場對美元尚存信心,即使美國繼續放寬債務上限或再次推出量化寬鬆仍是可行的(儘管效用不如以前),美債依然會有市場。因此,表面上的「強美元政策」是必須的。然而,不認不認還須認,美國本身並未「恢復強健的體魄」去進行「正常化」,最後必須要面對現實停止加息縮表。
最後,我想表達的是,孳息曲線倒掛到底帶給了我們甚麼訊息,這觀點是相對個人的,以上只是我個人的觀點,而每個人都應該要有自己的觀點,當中最重要是推論。作為投資者,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觀點下如何部署,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投資行為要去到「極端化」都是不正確的,因此不論孳息曲線倒掛的預測能力如何,作為投資者都無須恐慌,更不應當作世界末日,只有「特殊目的」的人才會有這想法,再去影響其他人。如果有人說「加息將會導致資產泡沫爆破」,然後過了一段時間又說「減息或孳息曲線倒掛代表經濟衰退,資產泡沫爆得更厲害」,這些「公我贏,字你輸」的說法明顯是「先結論,後推論」,儘管這是你想要的結論,但如果你仍然堅持盲目去相信,you deserve to be a loser。
我一再花時間撰文,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在亂世之中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進行分析,做到「自保」。要是大家在過去十年已經被市場「拋甩」了一次,今天大家便需要更少心去看待,因為估錯而再次「等待」機會重來的時間可能更長。要明白,在QE後這個已被扭曲的新常態下,經濟環境和資產價格的關係性相對十年前已明顯減低,投資有風險,但不投資的風險可能更大。
市場結構性「不健康」是事實,經濟增長將會放緩可能都是事實,但正因為如此,我們知道後續只有一個選擇,就是低息環境將會長期持續,經濟進入長期低增長時期但也難進入衰退,保守的投資策略是合理的,正如我上一篇文章所講,這可能是一個投資債券的良佳時機,但絕非只是恐慌地坐著等待,因為「等待」的風險實在太大。
謹記,投資有「進攻」有「防守」,市場的變化只會影響我們「進攻」與「防守」的比例。如果大家曾經讀過我第二本書(《現2》)解釋「REITs + Bond」背後rationale的文章,相信便會更明白箇中的意思。
2019年3月30日 星期六
孳息曲線倒掛的真正訊號
最近,市場上越來越多人拿孳息曲線倒掛(Inverted Yield Curve)來大做文章,講到像是孳息曲線倒掛的出現就意味著世界末日一樣。在恐慌之前,大家宜先了解清楚何謂孳息曲線,以及甚麼因素會導致孳息曲線倒掛才是關鍵。投資,切忌迷信,人云亦云。
孳息曲線(Yield Curve)又名收益曲線,是債券到期收益(yield to maturity)的曲線。孳息曲線描述的是,在風險相同的情況下,債券的收益率與期限的關係,反映了市場對不同期限債券的供求關係,利率和收益率就代表了市場流動性的價格。正常的孳息曲線是向上(upward sloping)的,意味著短債息率比長債息率低,原因是短債的流動性較高,投資者願意接受較低的收益率來換取流動性;相反,長債較高的收益率是對流動性的一種補償。我經常說的一句說話「流動性有價」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的孳息曲線倒掛,意思是長債息率反比短債息率低,孳息曲線呈現向下(\)的情況,反映市場投資者寧願以較低的收益率投資較長年期的債券。傳統而言,主要原因是反映債券投資者對短期經濟缺乏信心,預期短期內經濟放緩,利率和投資收益率將會於短期內下降,投資者為了鎖定收益率,會先行沽短債,買入較長期債券。這動作抽高了短債息,同時壓低了長債孳息率。簡單而言,這是一種投資者預期市場變化而作出的反應和行為。因此,傳統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孳息曲線倒掛是預視經濟將會出現衰退的一個訊號。
然而,大家在悲觀之前,請先了解一下近年孳息曲線趨平坦,甚至近日出現倒掛的主要成因。單純相信孳息曲線倒掛必然是經濟衰退的先兆是一種不求甚解和「迷信」的投資態度。
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聯儲局共啟動了三次量化寬鬆政策(QE, Quantitative Easing),頭兩次(QE1和QE2)分別向市場注入1.59兆美元和5880億美元。在頭兩次的QE,聯儲局通過市場公開操作(OMO, “Open Market Operation”) 在市場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和按揭抵押證券(MBS , “Mortgage-backed security”),「量化」了總體貨幣供應,從而使市場利率降至接近零息水平。該操作主要是壓低了短期利率,直接將整條孳息曲線壓下來,即短、中、長期的美國國債利率均同步下降。
而值得留意的是第三次QE,聯儲局採用扭曲操作(OT, “Operation Twist”),出售剩餘期限3年以下合共4000億美元中短期美國國債,同時購買相同數量的剩餘期限為6至30年的中長期美國國債。所謂的扭曲操作是透過聯儲局「沽短債、買長債」,讓長期利率向短期利率靠攏,鼓勵銀行業加強向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放貸,而非一味購入長債,藉以刺激經濟。聯儲局強行「沽短債、買長債」的扭曲操作使兩年期和十年期債券息差即時收窄1%,令整條孳息曲線變得平坦。
另一方面,自2015年底開始,聯儲局在經濟未有過熱的跡象,通脹率未及2%指標的情況下強行重啟加息,而事實上美國的經濟基本面根本沒有加息的條件和需要。一直以來,我稱之為利率正常化的過程,但市場卻理解為加息週期的開始,兩者的分別可參考較早前的文章。
而最值得關注的是,聯儲局自2015年底開始所謂的「加息」,加的是額外存款準備金利率(interest on excess reserves, IOER),目的是透過提升同業拆借利率達至收緊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目的,但此舉卻只會抽高短息,使短債息率與長債息率之差進一步收窄。有關IOER的加息操作詳見較早前的文章《認清何謂「加息」》。
最後,直至去年底,聯儲局因美國本身經濟情況(經濟基本面根本沒有加息的條件和需要)需要面對現實,宣布將會停止加息和縮表。市場的加息預期迅即幻滅,甚至預期短期內會減息,投資者因而「沽短債,買長債」鎖定收益率,成為最後一根稻草,造成近日的孳息曲線倒掛。
從以上所見,08年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美國為挽救經濟推出三次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量化寬鬆,以及為正常化貨幣政策強行「加息」,完全扭曲了整個美國國債市場的生態。聯儲局已成為美國國債市場的最大莊家,國債投資市場已不如金融海嘯前由市場投資者主導。因此,目前債券孳息率曲線的形狀,事實上只反映債券投資者預測聯儲局的政策性舉動,多於對未來經濟狀況的預測。
總的來說,在現今的經濟環境下,孳息曲線倒掛只是減息或低息環境長期持續的訊號,而非經濟衰退的訊號,而低息環境持續並不等如經濟衰退。
三輪QE造成市場海量的流動性,資產負債表規模一度高達45000億美元。而2017年縮表至今,資產負債表規模只縮減了3.1%,聯儲局近月也直言,資產負債表規模在可見的將來也不可能降至金融海嘯前的水平。目前的經濟環境是一種L形經濟,意味著低經濟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環境將會持續,而在這種充斥著海量資金,同時又長期低息的經濟環境下,資產價格與經濟環境並不一定掛鉤,甚至更有可能會出現背離的情況。這個結論,與「爆煲論」/「現金為王」信眾的預期剛剛相反,他們沽售所有資產,繼續持有現金一直等待,而財富將會進一步落入一小撮人手上。自己迷信問題不大,但切勿導人迷信,因為一個決定,將會影響其他人一生。
孳息曲線倒掛的出現,作為投資者不應感到恐慌,對我而言反而是一個清淅明確的信號,告訴我應該如何作出相應的投資部署。在經濟前景未明朗下,但同時市場又確立了低息環境將會持續(短期內甚至會減息),這是一個再次投資債券的良佳時機,這是為何我最近也研究重新配置債券資產,債券投資在這種環境下將會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策略。
綜上所述,目前的市場較以前複雜,孳息率曲線和經濟趨勢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模糊,孳息率曲線或失去以往預示經濟衰退或復甦的效用。前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也曾表示,短期和長期債券孳息率形成的孳息率曲線已經不能準確地預示經濟趨勢。
我經常說,目前的經濟環境是一種新經濟常態,傳統的經濟理論或貨幣理論在新經濟常態下已未必適用。作為投資者,如只會一本通書看到老,盲目迷信一些經濟數據/現象,不加以思索和了解,最後發現真相時可能已經為時已晚。貧富差距拉闊,我們不願見到,但在亂世之中,我們首要做的是「自保」。
2019年3月10日 星期日
投機還是投資?
上篇解釋了「現金為王」與「現金流為王」在理念上的分別。承上篇,簡單而言,「現金為王」(Cash is King)策略是犧牲「時間值」來換取大跌市趁低吸納的時機。很多人說,投資最重要是時機(Market Timing),我認為雖然時機重要,但關鍵是我們在等待時機來臨時,是坐著等,還是賺住等?時間一長,分別之大會是一生人的財富。
信奉「現金為王」的大多數是一般的大眾散戶,或本身並未持有資產的人士,他們的資本不多,起步點較低。對於起步點較低的人來說,投資賺取時間值看似太長遠(儘管有些年青人其實有的是時間),難以追趕已起步的人,因此他們更喜歡投機,或者說投機才能為他們帶來更大的希望。「現金為王」正正給予了他們一個很大的願景,他們期盼大跌市的來臨,資產價格大跌,這樣他們便有機會以超低價在市場掃貨,同時有資產人士身家大幅縮水,他們的財富距離便能大大收窄,勝負的情況便能夠逆轉,這樣才能出一口抑壓多年的悶氣。
「現金為王」或Cash is King的口號看似是多麼的令人振奮和理想,然而沒有水晶球的我們又如何能夠準確預測真正的大跌市何時來臨?在跌市出現時,應該跌多少才出手撈底,五成?六成?有人說七成,但如果願望最後沒有實現,又或是僅跌兩三成就見底,那豈不是事與願違?一直持有現金的心理壓力相當大,而且時間成本極高,而成本只會隨著時間而遞增。以過往的例子,如08金融海嘯,不少人認為樓市會繼續下跌,低處未算低而沽售自住樓。十年過去,持有現金的他們一直等不到他們想要的結局,到今天還要一直繳付租金,到最後就算給他們等到了跌市,到時誰又會是最有條件入市之人?你相信會是那批一直持有現金的人士嗎?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
事實告訴我們,不入市的永遠都不會入市,而且會越來越難。因為,時間一長,他們輸的時間值會越來越高,要板回輸掉的成本,他們需要等待更深的跌市,跌一兩成對他們而言也是輸,輸住入市實在難突破其心理關口。但對有做好資產配置的人而言,跌兩三成已是一個良好時機,他們有能力調配或用利率購買流動性入市。
投資長遠致勝之道並不在於時機,而在於資產配置的合理性。如果一個人投資永遠都是抱著all-or-nothing的心態,那麼不論你持有何種資產(現金抑或股票、債券)都只會是一場賭博。大跌市時要掃平貨,而最終能夠大賺的有兩個關鍵,一是即時流動性,二是融資能力。現金作為最liquid的資產,其流動性當然高,但持有現金成本也高。比較好的做法是持有「具可槓桿選擇」的資產,有需要時可以利率購買流動性。
有某些資產是可以對沖大市的,例如固定收益資產如債券,其特點是當經濟環境轉差,意味著市場沒有條件加息,債券受避險資金追捧,且債券具高融資能力,更能在低息環境下利用低成本購買流動性再投資。這是為何我說不應all-in 任何一種資產(包括現金)。投資長遠致勝的關鍵在於資產配置,取不同資產的特性和優勢,在不同的市況下都能自然對沖風險,發揮所長,從而長期獲得合理而豐厚的回報,這就是「投資」與「投機」的分別。
相關文章:
現金 vs 現金流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9/03/vs.html?m=1
預測大市升跌意義何在?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8/12/blog-post.html?m=1
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現金 vs 現金流
現金是靜態;現金流是動態。從投資策略角度,「現金流為王」中的現金流是過程,是資產本位; 「現金為王」是錢本位。
每年都有一些末日博士認為大跌市(總)會來臨,但不知何時,卻建議將所有資產變為現金,等待大跌市出現執平貨,這就是「現金為王」(Cash is King)的投資策略。
這種策略對於一般大眾或非專業投資者而言,很有賣點,因為一般人「錢本位」的概念根深蒂固,認為持有現金才是最安全,可他們卻不知不覺地遠遠低估了持有現金的成本。
作為投資者,我們70%以上的投資回報都是來自「時間值」,因此我們需要不斷的「再投資」(re-investment),停下來的成本實在太高,資本需要運作才能產生價值,而過份集中持有一種資產(現金只是資產的一種)是一種風險。等待時機,是一種賭博,而我討厭賭博。
相反,我們投資現金流資產,產出的現金流再投資,不論市況都會持續操作,而市況只會影響資產配置的比例,但並不會停下來等待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到來的時機,這就是現金流與現金為王的分別。前者賺時間值,後者雖看似理想但輸時間值,時間一長,容易泥足深陷。
相關文章:
投資是為了「賺資產」而非「賺錢」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7/04/blog-post_28.html?m=1
預測大市升跌意義何在?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8/12/blog-post.html?m=1
《現金流為王》的投資理念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html?m=1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生活水平與快樂指數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standard of living)得以提升,經濟學家一般認為生活水平的提升,最終會使人們的快樂指數(happiness)提升。然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作為香港人的我們,應該更身同感受。
沒錯,科技的進步的確帶給我們很多便利,例如互聯網和智能電話的發明和普及,使我們能夠隨時隨地獲得不同即時的資訊;網購平台使我們能夠足不出戶都能在網上買到自己心儀的商品等等。
我以前曾經在一篇名為《窮中產的非理性消費模式》的文章中寫過:
「為何在我們父母的年代,大家生活都不覺得吃力?現在社會進步了,感覺反而生活比以前更吃力?原因可能是當年的社會沒有現在進步,消費市場上沒有太多的選擇,大家的消費模式也沒有多大的差異,生活得很和諧,不存在強烈的比較。數十年後的今天,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普遍生活質素大幅提升,日常生活所需的選擇多了 (wide range of choices),即使是同類型的日用品或家庭用品,不同的選擇的價格差異可以是數十倍,同樣是吸麈機、風扇,Dyson與普通家品店的型號價格差異何只十倍,但Dyson在香港已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身邊不少一般市民都可能擁有。這反映了什麼?不是Dyson的價錢親民,而是大家消費模式的轉變。」
時代進步,生活水平提升是必然的,但生活水平的提升只反映市場多了選擇,而選擇都不是免費的,大家作出選擇時仍然需要付出成本/代價去換取想要的商品。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水平,人們需要賺取更多的金錢,而為了賺取更多的金錢,人們需要更努力去工作,因此除了工時越來越長,我們不難看見現今社會普遍家庭都是「雙職家庭」,不惜犧牲與孩子相處的寶貴時間,而這與我們小時候大多數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情況有所不同。時代進步了,我們得到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所失去和犧牲的卻比以前多了。
因此,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用甚麼來換取生活水平的提升?當然,如果我們無須付出或付出更少,便能換取更好的生活水平,我們便能夠確定生活水平的提升能使我們better-off,happiness得以真正的提升。然而,根據上述的observations,社會的進步只帶給我們更多的消費選擇,但問題是原來大部份人都不懂作出正確或與自己匹配的選擇,只懂盲目追逐生活水平的提升,為自己帶來經濟壓力,最後只有透過盲目工作去換取金錢,犧牲了時間和生活。辛苦過後,當然要對自己好些,因此不難發現身邊不少「中產階級」或自命/自以為是「中產階級」的人都身光頸靚,去旅行去最好的,用手機用最好的,食要食最好的,從而彌補辛苦工作對身心帶來的空虛和失落。
從做生意的角度,他們實質上並沒有「著數」到,因為生活水平的提升,說白了只是通過額外的付出/犧牲來換取。他們得到了表面風光的「生活水平」,卻失去了人生最寶貴的時間和自由。他們的人生只是不停地重覆「辛勞工作,然後努力爭取時間花費」,因為他們連花費的時間都相當缺乏,更諷刺的是,不少人月花數萬租住「豪宅」,但由於工作時間長,實際上在公司的時間比在「豪宅」更長,「豪宅」最後竟變成只有借宿一宵的功能,正所謂「關了燈乜宅都一樣」,實在浪費。嚴重缺乏時間的中產們,他們每天回到辦公室只懂埋頭苦幹的工作,連一刻喘息的時間也沒有,更沒有時間去想別的事情,例如投資、計劃將來等,可他們從來也沒有想過,只有投資和計劃將來才能令自己有機會走出這個「老鼠籠」,因為他們大都已患上了嚴重的「深近視」,眼界只有一米範圍內的工作檯。
科技和社會的進步的確能提升我們的生活水平,從而提升我們的快樂指數,但前題是我們都需要懂得無時無刻作出理性的選擇。在稀少性(scarcity)存在的社會裡,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除非,科技的進步可以解決稀少性的問題,但目前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我們必須要明白「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道理。可是,在我們的社會裡,只懂努力的人永遠比會選擇的人多,更可悲的是,不努力又不會選擇的人更多。
印度精神領袖Gaur Gopal Das的一段演說十分有啟發性,當中談論到standard of living 與standard of life的分別,前者是物質上的,後者是心靈上的。而後者才是快樂的真正根源。
//Whether you drive a Volkswagen or you drive a Bently, the road remains the same isn’t it?
不論你開的是福士還是賓利,道路都不是一樣嗎?
Whether you speak on Samsung or you speak on an iphone X, whoever you are calling remains the same isn’t it?
不論你用三星還是iphone X通電話,通話的那一方都不是一樣嗎?
Whether you are flying economy or you’re flying business, the destination where you are heading remains the same isn’t it?
不論你搭經濟艙或是商務艙,前往的目的地都不是一樣嗎?
Whether you are wearing a simple Fastrack or you wear an Omega or a Rolex, the time remains the same isn’t it?
不論你帶的是Fastrack, Omega或勞力士,時間都不是一樣嗎?
It’s quite amazing how we work ourselves up so much with increasing the standard of living that we forget to increase the standard of our life.
我們竟只為了提升物質上的生活水平而努力的工作,努力到我們完全忘了提高心靈上的生活水平使自己快樂。
It’s not the standard of your living that makes you happy, it’s the standard of your life that makes you happy. And very often, we forget to give attention to those things that can truly make us happy.
物質上的生活水平不會讓你感到快樂,心靈上的生活水平才會,而我們常常都忘了哪些真正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的事物。
And therefore, I always say some people are so poor, so poor, so absolutely poor that all they have is money. That’s all they have, that’s all they have.
因此我常說,有些人好窮,窮到只剩金錢,這就是他們唯一所擁有的,這就是他們唯一所擁有的。
Because there is more to life than money and there is way more to life than what money can buy.
因為生命遠非金錢而已,生命的價值遠非金錢所能購買。
And isn’t it the greatest irony that something that brings the greatest fulfillment we very convenient neglect in just running after increasing and enhancing the standard of living.
然而那些能帶給我們最大滿足感的事物,卻是我們在追求提升生活水平時輕易就忽略的事物,難道這不是最大的諷刺嗎?//
新一年,希望大家都能定立自己的目標,為著自己想要完成的理想而努力,然更重要的是,努力前要仔細思考清楚,小心做好每次選擇。老是想著要「財務自由」的人,請不要再盲目呼喊著「財務自由」的口號而忘記了初衷。工作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金錢,而是為了「生活」(standard of life),切勿本末倒置,盲目工作去追求生活水平的提升,否則最終只會成為金錢的奴隸。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
預測大市升跌意義何在?
近年市場有一個現象,越來越多「專家」和「權威」們對市場作出「語不驚人誓不休」的言論,而通常要做到一語驚人的效果,這些言論都要做到像先知預言一樣。一般而言,這類預言只有兩個方向,不是「爆升」就是「爆煲」,但升跌其實都不重要,關鍵是個「爆」字,這是傳媒最喜歡的字眼,難得有專家主動發起使用,傳媒當然歡迎之至,大唱特唱,與發起人互有默契的配合,吸引大眾小市民的眼球。
一個預言要爆得起,單是「爆」的結論和標題還是不足夠,要配以長篇大論的推論和解釋。但是,精明的讀者只要細心看一下這些論點,就會發現都是些老生常談的論點,或者是市場早已預期或消化的因素,不能說論點不正確,但實在難以支撐其「爆炸性」的結論。最後,再加入一些大膽的假設,一個完美的「爆X論」便完成了。言論能夠爆得起,除了媒體的推波助瀾,其實最主要還是說中了讀者心目中想要的結論。正如,持有物業的業主們當然希望「爆升」,未上車的希望早日「爆煲」,這都是人之常情。說到底,大眾往往都是希望聽到自己想聽到的聲音,而並非真正對自己有用的資訊。因此,這些資訊只需包裝得「看似」有道理,大家也就很自然地不經思考的點頭認同,然後即時轉發予身邊的親朋好友,以支持和解釋自己一直以來的決定和觀點。相信大家都有收到這些轉發的經驗。很多時候,親朋好友面對面難以啟齒,難得有人幫忙發聲,當然連忙轉發,可以理解。
正如著名美國經濟學家約翰‧喬拔(John Kenneth Galbrait)曾說:「市場的專家們,常常作出各種預測,絕非因為他們知道,而是因為有人想聽。」
傳媒的目的相信大家都明白,但言論發起人背後的目的則有多個可能性,有人可能為了賺取名氣,但更多的可能只是為了過癮,證明一下自己對市場的影響力。然而,具影響力的人其實更應該盡量避免使用偏激的言詞,言論內容的重點應避免過度側重於方向性的預測,以理性、實在的推論為主可能來得更實際,結論應留待看倌運用獨立思維自行作出判斷。一篇文章預測股價、樓價、指數準確至一個數字,其實才是最不正確,不正確是指思維上。
一篇文章最有價值的並不是其結論,而是推論。正如我們投資,最關注的並不是「價格」,而是「價值」,有價值的東西,作為投資者,我們更希望它現在的價格低於其價值,我們才有機會以折讓價買入,因為我們知道有價值的東西,其價格最終會回歸其應有的價值。因此,預測價格和指數的升跌又有何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投資行為背後的rationale。重點千萬不要被吸引的標題所奪去。只要文章有值得參考的數據和看法,責任其實不在作者,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所能吸收到的資訊往往都不同。
市場的升跌其實就如鐘擺原理,動態的市場就是擺動中的鐘錘,大部份時間不是在左邊就是右邊,只有靜止的時間才會變得垂直,停在中間的位置。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不論鐘錘多大的幅度左右擺動,最終都會回歸垂直的靜止狀態。這個所謂的靜止狀態就是經濟學上的「均衡」(equilibrium)。經濟學認為市場只有在長期(long run)的情況下才是「最有效率」,即永遠處於均衡;而在短期(short run)的情況下,市場不會經常處於均衡狀態,但這不代表市場失效(market inefficiency),市場只是需要時間,朝著均衡的方向作出調整。這意味著市場大部份的時間都是處於「錯價」的狀態,不是「超買」便是「超賣」,這也意味著市場永遠都有盈利的機會。
沖基金理的投資策略之所以不論在升或跌市都能盈利,是因為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是買入「好資產」同時沽空「劣資產」,升市時「好資產」升得較多,跌市時「劣資產」跌得較深,市場風險因而能夠被對沖,因此對沖基金理論上在升跌市都能盈利,講求的是絕對回報。
然而,我們不是對沖基金,不能主動做短倉(short position),只能買進「好資產」,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都沒有水晶球,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準確預測大市,更不可能預測何時是頂,何時是底。全數沽出資產套現等待大跌市的來臨才大舉入市,這想法很理想,但是非理性。世上沒有真正的預言家,持現金等待可能賺,可能虧,世事難料,但有一樣可以肯定的就是輸了時間值。作為理性的投資者,我們不應去賭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等待也就是一種以投資回報作賭注的賭博,時間一長,同樣也會泥足深陷。
穩健的投資策略,不論升市或跌升,資產配置和資本運作總要持續,我們只會因應市況作出適當的調整,但永遠不會停下來,時間永遠是我們的朋友。這就是「現金為王」(Cash is King) 與「現金流為王」(Cash Flow is King) 的最大分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