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中國經濟爆破危機與債市的憂慮


近日,市場最關注的問題相信離不開中美貿易戰。美國以與中國之間國際貿易長期處於龐大逆差為由,向總額340億美元中國進口貨徵收25%關稅,而後續的徵稅或使涉及商品總額或超過5,000億美元,即基本上相等於去年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額。而事實上,是甚麼造成貿易逆差?而貿易逆差對一個國家而言是否有這樣的迫切性要使用這樣強硬的行政措施去禁止? 確實值得商榷。

首先,美國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高消費、低儲蓄」的經濟結構,而美國逆差問題不是中美貿易所特有,目前美國對全球貿易普遍都存在逆差。或者應該這樣說,美國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在全球尋求廉價勞動力和低成本生產地,轉移低端製造業去發展中國家,同時把研發中心和高端製造業等保留在美國本土,這就催生了美國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物美價廉產品的旺盛需求,造成今天的龐大貿易逆差。這正是經濟學中國際貿易理論所提出的「比較優勢原則」。

根據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比較優勢原則」,一個國家是否生產蘋果,並不是看該國是否有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而是看該國生產蘋果是否存在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要看它是否有比較優勢,就必須要看其生產蘋果的機會成本,而非金錢成本。美國的比較優勢在於高科技、高技術含量的生產,這也代表美國從事低端製造工序的機會成本較發展中國家高。撇除政治及戰略層面的考慮,單純從經濟利益角度看,美中存在貿易逆差是再合理不過的。各國各施其職,各取所需,這正是全球供應鏈(Global Supply Chain)的運作。

任何貿易戰的發生,原因只會是基於政治及國家戰略層面的考慮,就國家之間的經濟利益而言,雙方都會是輸家,長遠影響全球供應鏈的正常運作,拖累環球經濟。從投資者的角度,不論中美貿易戰哪一方較有優勢,事情發展到最後都不會有「嬴家」,埋單的都只會兩國的經濟和國民。

作為投資者,筆者一直以來比較擔心的其實是中國本身的內在經濟問題。事實上,貿易戰只是造成了中國內憂外患的局面,加速了內部經濟問題、債務問題、資產泡沫和貨幣泡沫問題的浮現,縮短了中央針對性解決以上問題的時間。

內地經濟學家賀江兵引用了已故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提出的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來形容目前中國經濟面對的問題。該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在長期的經濟繁榮中,資產價格上升,人們對資產價格產生了上升預期,當市場資產價格普遍反映了升值預期,這反映了資產價格其實已透支了未來的經濟增長因素。為了追逐不斷升值的資產,人們開始透過借貸去購買資產,這進一步實現了市場對資產升值的預期。資產升值產生的財富效應,加上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和影子銀行的再融資,使資產升值部份有效地轉化為新增的購買力。當市場的需求主要來自升值預期下的投機需求,而購買力主要來自融資借貸,與此同時一個國家的經濟去到一個較為成熟的樽頸,經濟增長開始放緩,經濟增長遠落後於已透支未來經濟增長因素的資產價格,資產泡沫便開始形成。

事實上,在中國成為「強國」的近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並不是穩定增長,而是比較大上大落。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由高峰期每年增長超過10%以上,除了金融海嘯時中央放水4萬億救市令GDP增長短暫反彈回升,GDP增長(當中也可能含有不少水份)一直下跌,因此事實上中國的經濟基本面,特別是內需,並非大家想像中強。

中國建行董事長田國立估算中國目前的房地產價總值達到400萬億元人民幣,是一個天文數字。中央當然也知道內房市場存在的泡沫問題,而對付泡沫問題最有效徹底的解決方法就是讓它爆破。然而,房地產市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股市是二號列車,現時股市不會好到哪裡去的情況下,如果400萬億的房地產市場爆破,對中國的經濟將會造成非常沉重的打擊。因此,中央近年的主調是「去槓桿」,減低泡沫真的要爆破時對市場造成的影響。現時,中國的房地產泡沫也開始有破裂的跡象,去年北京房價已明顯出現下調,特別是二手房,價格由高位下跌幅度達20%。

為免「去槓桿」會刺破泡沫,影響經濟增長,人民銀行於6月24日宣佈今年年內的第三次定向降准,預計釋放約7000億元的資金,支持高負債企業「債轉股」項目和小微企業融資,儘量針對性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央所做的都是「緩衝式去槓桿」政策。

除房地產泡沫以外,中國另一大危機是內債問題。雖然中國國債(中國政府發行的債券)僅為10萬億元,相比其他主要經濟大國不算高水平。然而,根據人民銀行公佈的資產負債表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內債竟高達244萬億元,當中主要是家庭和企業債務。相比中國僅約75萬億元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國的總負債比率高達350%。在經濟學上,一個國家的負債比率接近200%已是警戒線,而中國目前的內債水平已超過警戒線1.75倍。

今年以來,國內的債券違約問題嚴重,不論是地方政府、上市公司、民間企業、甚至中大型國企均存在債務和流動性的問題,當中尤以內房企業的問題最為嚴重。中央「去槓桿」的意志十分堅定,自去年底再次限制內地房地產企業於內地發債融資,因此有不少內房公司、國企於今年初急急來港進行境外發債。

值得留意的是,不少內地企業只通過境外成立子公司(實質上只是一個融資平台)進行發債,發債的內地企業礙於外管政策的限制又不能直接對境外的融資主體進行擔保,往往只能提供沒有法定擔保效力的安慰函(letter of comfort / keepwell agreement),在沒有辦妥外管局的對外擔保登記的情況下,這種所謂「擔保」實際上等同「口頭承諾」,講個信字。這些境外融資平台實為新成立的特殊目的公司(SPV),本身並沒有還款能力,倘若發債主體違約,提供「偽擔保」的內地母企儘管有能力償還貸款,到時又是否能獲得外管批准,順利將資金從內地匯出至境外還債,這是一個問號。因此,大家投資債券時不得不留意發債之結構與及資金用途是否用於再融資,更重要的是其還款來源。

以上這類結構的債券真正的還款來源實質上只依靠發新債再融資。大家不難發現近年不少內企在境外新發行的債券之發債用途為「再融資」(re-financing),說白了就是「以新債還舊債」,性質等同於續用貸款( loan rollover)。若市場繼續有債券違約事件發生,令債券市場情況轉差,加上市場加息因素,企業若未能發行又或者需要以更高的成本去發行新債再融資,資金鏈一旦斷裂引發的連鎖市場反應,將使債價進一步受壓,繼而觸發債券市場去槓桿,加速債市崩盤的骨牌效應。以上的市場傳遞反應將會非常迅速,一旦來臨的時候才意識到,要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債券二手市場已即時失去了流動性。

除這類「偽擔保」債券以外,近年市場多了很多「偽國企」跑出來境外發債,更令筆者振驚的是不少香港大型私人銀行更會為這類「偽國企」提供高成數的融資率。所為「偽國企債券」,是指一些擁有中國地方政府背景的企業所發行的債券。由於地方政府要爭取政績,必須要「修橋補路」,而這都牽涉到龐大的政府財政開支,但地方政府發債有規模的限制,有見及此,地方政府唯有成立城市投資建設公司(簡稱「城投公司」),再將土地及政府的資產或一些特殊權益注入這些城投公司作擔保,然後利用城投公司進行發債,從而取得資金。

然而,城投公司所投資的公共建設項目大部份都沒有盈利能力。這些城投債作為地方政府爭取政績的工具,卻沒有想過還款能力的問題,城投債爆破是遲早的問題。最近一兩年,大量內地城投公司跑出境外尋求發債渠道,筆者也曾接獲不少城投公司的邀請作為其境外發債的融資顧問,可以說,他們甚麼也不懂,只想趁境外債券市場火熱圈錢。偏偏就有不少私人銀行客戶貪其高息,又有「國企」背景,以為相當安全,加上銀行又願意配合給予高槓桿,近年這些債券都十分暢銷。

說到國企背景的債券,不得不提的是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不到大半年前,國儲能源曾牽頭合組財團向長實以402億港元收購中環中心。然而不久後,國儲能源退出了交易,並在5月份出現一系列美元債券違約。事實上,金融海嘯後,中央開閘放水,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擁有國企背景的企業,以及大型上市企業如萬達、海航等,他們都極容易從銀行取得大額貸款。然而,他們都明白到內地的資產以及人民幣都存在著泡沫。引述內地經濟學家賀江兵的說法,人民幣事實上是超額增發的。根據人民銀行資料顯示,今年3月,人民幣廣義貨幣供應量高達約174萬億元,這個數字比美元和歐元的M2貨幣供應量之總和還要高。這是為何國儲能源、萬達、海航等大型企業要在內地借取大量銀行貸款、發債用於海外併購,因為他們都意識到將資產配置海外的安全性,同時清楚人民幣存在泡沫的問題。然而,這些不惜通過高負債去境外進行瘋狂併購的行為令中央非常關注,當中央針對這些高負債的企業實施融資限制,流動性便會即時出現問題。這些企業在境外發行的債券便會面臨違約的危機。

筆者自金融海嘯後開始投資債券,正值當時內地的房地產發展項目回報高,但內房企業在內地難取得開發貸,且融資成本高,紛紛走出境外以高息發債融資。筆者當時利用低息環境的優勢,運用槓桿投資相對穩健的高息債券,套取豐厚的息差收益,槓桿後的資本年回報率連續幾年高達2x-30%。然後再利用槓桿後的高息回報累值紙磚(REITs)等現金流資產,慢慢自然去槓桿。

誠言,投資債券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對筆者而言,債券最吸引的地方是定息回報及可槓桿操作。然而,槓桿操作的前題是息差。在目前資金成本高昂的情況下,只能找高回報的債券來投資,如內房債和城投債,變成了以風險換取回報。若不使用槓桿,投資的回報率太低,於我而言,有其他更好的投資選擇。這是為何筆者近兩年沒有增加債券持倉,原因是真的「揀唔落手」,最後在一年多前債券到期的到期,未到期的都已全清倉。以目前市況,投資債券需要更為謹慎,考慮到加息等因素,應該以短債為主,如為定息債券,已沒有槓桿的需要,投資者對回報率的要求應合理地降低,切勿盲目追求資本回報率的極大化。

在風高浪急的大環境,擁有防守意識的投資思維才是令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最後,本篇文章比較長,由貿易戰講到中國內部經濟問題和債務問題,再從投資者角度看債市,全部都是肺腑之言,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深思。本文並非想唱淡,只是探討最壞情況下的投資部署。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49 則留言:

  1. 謝謝資訊。 事實上,近期的內房債已跌價不少,除了受加息因素影響外,正正就是反映了違約風險日增。

    回覆刪除
  2. 如果中國經濟爆破,那人人都沒有好日子過了。天佑我們所有華人。

    回覆刪除
  3. 星兄,小弟愚見如下:
    1.天下烏鴉一樣黑。我們能列出中國的債務問題,美國的消費者信貸,學生信貸,車貸,甚至房貸一樣嚴重,也級級可危。歐洲某些國家的情況甚至更嚴重。
    2. 國家債務問題爆發的觸發點往往是外債過多,而被外國債權人刺破。中國似乎沒有這個問題。日本的債務佔GDP比中國高更多,一般計算是比中國的數字高100-200%。如果以你的統計口徑,日本數字應該是500%。但日本說爆了廿年,還相安無事。因為外債比率不高及無限量QE.
    3. 坊間評論一個盲點一般只看負債面,不看資產及現金面。正如,中國居民儲蓄率佔GDP 40-50%,則大量現金在手,要這方面出現流動性危機,其實可能性不高。再加上,很多居民的房產已經是N年前購入,沒有房貸按揭的比率跟香港可以類比的高。即是現金與負債,及資產與負債比,是雙高的格局。即是有媒體說香港有房地產債務問題,也令人摸不著頭腦。
    3.真正的問題是企業債,地方政府及城投債,也這些很多時是三角債,你欠我,我欠你,他又欠我。其實都是主權及類主權單位自己欠自己,家事老大開會家庭大會處理就好。而且內地一般供應商的數期90天起跳,180天以上也有,這種不大好的供應鏈文化,也加重了債務%。但終點的大國企倒不倒,下面的供應鏈是否出事的問題。
    其他再談也可以有其他點,但愚見有如亂噏。希望不要見怪。
    最後能否改一下主題為中國債務爆破。個人對支爆一詞十分反感。相信也不是星兄原意。

    回覆刪除
    回覆
    1. 「支爆」一詞並非我創,事實上連不少內地的經濟評論員也用支爆一詞形容中國經濟爆破。本人寫文一向不帶有政治立場,本身只是想縮短標題才用上此詞,為免大家將討論焦點放在政治話題,影響討論氣氛,現將標題改為中國經濟爆破危機。請大家繼續理性討論,有關政治爭拗的留言將被刪除。

      刪除
    2. 非常感謝。那能否請星兄分享一下若不單純看債務面,再從資產及現金面的角去審視同一問題,會否有另一看法?因為中國經濟爆煲論已三十年,但恰恰多次爆煲及出現經濟危機的,反而是從來沒有爆煲論的美國,甚至歐洲。是否中國爆煲論,甚至日本債務危機都忽略了現金及資產面的分析,導致不停出錯呢?

      刪除
    3. 小弟愚見中國經濟爆煲的出現,不大可能是由於國內人民幣債務的問題,因為是自己人持有自己人的債務,很少爆煲。大部份爆煲的案例都是由無從償付外債,倒逼才會出現。即是只有貿戰能打斷輸往中國的外匯現金流,而手上的外匯儲備無法償付外債才能觸發。
      至於房地產問題,是長遠大患,但是否構成導致爆煲的系統性問題,則是另一個回事。比如閣下提出"去年北京房價已明顯出現下調,特別是二手房,價格由高位下跌幅度達20%。"這個調整的問題,香港每隔一兩年都會有一次調整,每次調整都是10-20%,不要說出現系統性風險,連拋售潮都未見過。當大部份人現金契、低房貸比率,及買入價遠低於現價。價格泡沫及調整是比較難構成能造成系統性風險。只有是調整觸風CALL MARGIN的情況,才會出現所謂的系統性風險。
      小弟想法從來流於偏鋒,如若語無倫次,懇請見諒!

      刪除
    4. 三人行兄,我想主要的論點已在上文說明了,不再重複。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GDP增長放緩,以低端生產為主,隨著勞動成本上升等因素,結構上並不健康,這是基本面的問題,這是第一。中國近年的高消費主要來自資產和貨幣升值帶來的財富效應,同時資產價格明顯已比GDP增長快,這是我認為不健康的,這是第二。債務問題上文已解,這是第三。綜上因素,我應為普遍人對中國情況是樂觀了,大部分人只看到「強國」一面。然而,作為投資者,應該想最壞的情況下如何調整作出最穩健的投資部署才是最重要,這亦是本文的重點。

      刪除
    5. 謝謝解釋鴻文寫作的理念。小弟對債券只有些微認知,無從提供任何有意思的討論內容。只能在基本面上提供一些愚見。坊間某些常用經濟指標其實是唔識的被嚇死,深入理解後會了解到數據其實粗疏,對推演出是否該國有沒有經濟危機的參考價值成疑。(當然小弟不是經濟學的專業,所以下述的理解,請視為偏鋒亂噏,語無倫次。)
      比如:總債務佔GDP比率是一個極其粗疏的指標。根據IMF的數據,日本總債務佔GDP比率是394.1%,希臘308.1%,法國284.3%,瑞士281.2%,香港277.33%,美國258.2%,中國237.8%,阿根廷71.5%。如果”在經濟學上,一個國家的負債比率接近200%已是警戒線”,剛上述我們所認為的經濟體全部近爆煲邊緣,阿根廷則甚為安全。但我們所知阿根廷恰恰是剛剛就爆煲了。而394.1%的日本理應爆煲了20年,卻未有爆煲。為何?因為總債務佔GDP比率,用最貼地的解釋是國家總債務與國家一年的收入比。但償債為何一定要用收入,不能用國民儲蓄(Gross Domestic Saving)、國內國外的財富及手上的軟硬資產?
      日本正正演繹了為何總債務佔GDP比率奇高而不爆的經典例子。由於一直的國民儲蓄佔GDP一直奇高,70-80年代達30-40%,直至今天仍有25%,而且國民海外資產也是極高的一個國家。用一個粗疏的假設,以國民儲蓄25%,GDP不變,由1990爆煲至今28年,日本國內已積存了28年* 25% GDP=7倍GDP的國民儲蓄(或財富)。這樣算,那個394.1%總債務佔GDP比率為何不能以國民儲蓄(大部份為銀行帳上的存款)去支付呢?
      而中國的國民儲蓄佔GDP由80年代至今是介乎35%-50%,最低值是45%上下。以40%國民儲蓄去計,GDP不變,那中國改革開放至今,國內已積存了38年*40% GDP=15.2倍GDP的國民儲蓄(或財富)。國民儲蓄(或財富)不能往外地投資,在國內無處可走,結果走入房地產。但房地產佔GDP高,是否代表真的有爆煲風險,真的是見仁見智。超高的國民儲蓄佔GDP也說明為何我們總高唱內銀爆煲,但卻總是沒有事情發生的原因。
      而香港的例子更奇特,香港總債務佔GDP比率277.33%,但全部都是私人市場的債務。香港是沒有政府債務,反而有一堆政府儲備,但當演繹總債務佔GDP比率時,香港的政府債務居然被當是0,而不是用作扣減私人市場債務,所以以這得啖笑的指標去評估爆煲風險也是得啖笑。
      而小弟認為真正影響中國經濟會否爆煲的外債佔GDP (EXTERNAL DEBT TO GDP),這部份中國傲視全球主要經濟體,只有14%。所以,這也是外國一直高唱中國爆煲崩潰論,但卻一直無從打爆中國的護城河的主因。香港也只是35%。比起美國的98%小巫見大巫。(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external_debt)
      而為何美國一直高唱中國爆煲崩潰論,中國卻從未爆煲,而美國卻每隔十年總爆一次煲的原因,小弟迷信是因為縱使美國國民儲蓄佔GDP是18%,但由於財富是1比99,一般國民儲蓄是負數,NET WORTH是負數,所以一個衰退浪打來,毫無現金支持,而導致每隔十年總爆一次煲。

      刪除
    6. 法子兄有句名包:"比武,你打十次輸十次之後,你會知道自己技不如人。投資,你估十次錯十次之後,你還會以為自己英明神武,依然滔滔不絕。"此句送給三十年來不停強調中國爆煲論,而不停錯到無譜的經濟學者。

      刪除
    7. 中國就是錢太多.........

      刪除
    8. 三人行兄,你仍是未明白。最後一句,嘗試放下你堅信的信念,放下你的執著,作為投資者宜將重點放好,不要去「估」結果,不要完全相信任何「權威理論」,因所有事情都是機率問題,關鍵要做的是如何作出部署,因我們有得選擇,因此才需要審慎作出選擇。

      刪除
    9. 星兄,不好意思。如言論有所得罪,請見諒。

      因為小弟一則沒有足夠的債券投資經驗,也沒從事中國債券的投資,所以小弟對閣下關於投資的任何建議沒有任何意見。小弟不在星兄意見的對立面。

      反之,小弟絕對相信閣下對債券投資的部署的專業。小弟家中也有閣下的著作。

      小弟沒有引述任何「權威理論」,反而鴻文全是引述「權威理論」或 「權威人仕理論」。小弟僅僅是以邏輯駁斥一些不合理的「權威理論」或 「權威人仕理論」。小弟沒有任何堅信的信念。如果有,就是認為「權威人仕理論」絕對不可信,任何理論均需要思考才能信納。

      小弟只想指出中國爆煲論錯了30年,極可能是因為它建基於錯誤的假設。所以,在條件不變下,錯誤的假設,將永恆導致錯誤的預測結果。

      最後,小弟的確不是站在星兄意見的對立面。如言論有所得罪,請見諒。

      刪除
    10. "三人行兄,我想主要的論點已在上文說明了,不再重複。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GDP增長放緩,以低端生產為主,隨著勞動成本上升等因素,結構上並不健康,這是基本面的問題,這是第一。中國近年的高消費主要來自資產和貨幣升值帶來的財富效應,同時資產價格明顯已比GDP增長快,這是我認為不健康的,這是第二。債務問題上文已解,這是第三。綜上因素,我應為普遍人對中國情況是樂觀了,大部分人只看到「強國」一面。然而,作為投資者,應該想最壞的情況下如何調整作出最穩健的投資部署才是最重要,這亦是本文的重點。"
      再補充一句,小弟絕對同意上述各點。只是不認為上述各點足以導致經濟爆破。所以我們真的不在意見的對立面。

      刪除
    11. 多謝starman兄的大作,又長知識了。三人兄同starman 兄的來回也精彩!

      刪除
    12. 非常認同三兄的理性分析!
      中國經濟不健康?香港樓會爆煲?這早在多年巳有人提出。

      刪除
    13. 我既想法係經濟有起有落,似乎係不變定律。
      聚焦係爆定唔爆,意義不大,中國經濟已向上多年,有少少調整都好正常。
      例如國內經濟長期繼續向上,但房地產價先跌三四成又如何呢?

      刪除
  4. 多謝顧問級融資專家的詳細分析,理論及實務並重!敢問一般來說,最值得投資債券的時間,是否每個景氣循環的起初復甦階段?

    回覆刪除
  5. "支爆"有咩侮辱? 真係唔多明, 雖然唔知幾時會支爆, 但肯定有這一日,我也期待有這一日, 所以都跟隨誠哥把投資盡量國際化。

    回覆刪除
  6. 「誠言,投資債券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若不使用槓桿,投資的回報率太低,於我而言,有其他更好的投資選擇...考慮到加息等因素,應該以短債為主...」

    同意,說白一點是「槓桿債券的暴利時期已經過去」。投資短期公司債,其實只是當成現金的替代品,坐住回報等股票市場山崩地裂或其他市場出現機會。

    加息令中長期債券賺頭蝕尾,這一概念在一年前已經發酵,當時我便堅持只可買三年內到期的債券,甚至應該集中在一年內到期。只可惜很多人不明白箇中道理,中了招也就是可預期的事。

    全文皆精彩,惟最難搞是難以找到「更好的投資選擇」,還望Starman略作提示!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前文曾有提及,債券只是一種工具資產,並不是值得累積的資產。如果投資短年期高評級債,但又不便用槓桿,回報有3-5%已屬不錯。對我本人而言(因此上文寫「於我而言」,因為每人的投資選擇和機會成本皆不同),3-5%的投資回報並不吸引,相信對很多投資者而言也不難做到。

      我的選擇可以很多,最簡單將資金放入財務公司借出街都不只這個回報,還有抵押品。單講工廈、貨倉不做按揭的回報都有5%,還要是實磚。再簡單一點,直接買REITs的年總回報都不難有這水平。如果加上我公司的項目,這就更不用說了。

      當年,從資產配置的層面上債券投資仍然是一個穩健的現金流選項,特別對於年長和退休人士。但投資策略上與以往有別,需要調整一下。

      刪除
  7. 個人意見,同意槓桿債券的暴利時期已經過去,但不大同意債券只能當成現金的替代品,五至十年內投資級別美債還是可以提供5%以上息率,只要不做槓桿,持有到期,分散投資,不失為現金流的好工具,當然高手不會將之放在眼內。
    「更好的投資選擇」,個人看法,其中一個方法是可等待低位吸納Reits這類理論上可追通漲之固定收益資產,因為Reits較受股票市場影響,出現錯價機會高。當然,如Rx10兄所言,如Starman可略作提示,更為感激!(這回就作一次伸手黨)

    回覆刪除
    回覆
    1. Starman兄是富人級投資人,門路是一般連PI級都不達的人所難望其背的。就是Starman兄傾囊相授「更好的投資選擇」我等也只能望門輕嘆而已

      刪除
    2. 風兄說得對,另外可參考以上對R兄的回覆。

      刪除
  8. 低息環境過去,令槓桿提高回報難度增加,謝謝分享及了解經濟對投資的影響

    回覆刪除
  9. 理論上房地產有樣野好, 你肯賣樓賣地既話, 衰極你都有d現金流

    但家下d內房仲係火力全開mode, 今年8成開支係用黎買地, 再融資越黎越困難, 恒大仲可以拎30億黎回購股票.....感覺上佢地既經營方式越黎越不利於債權人

    回覆刪除
  10. 非常高興看見Starman兄這帖文。相比年多前兄仍為文“淳淳善誘”講解如何槓桿做債卷,現在這帖文實在貼近市場趨勢。道出重點了。

    也贊同風兄的看法,其實做債卷只要不涉及太高槓桿,也非完全不能沾手。持有到期只要發債體不違約,風險不大。關鍵是發債體是穩健的就行。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由我第一天講解債券操作開始,已經多次、不停強調「低槓桿」、「留buffer」、「槓桿不用盡」、「投資債券要有持有至到期的心態」。REITS+ Bond背後的理念重點是累積資產「去槓桿」。儘管如此,仍有些讀者將焦點放有如何槓盡債券回報,極大化回報率,就連Shiva都對整個操作理念有此誤解,確實可惜。正因為如此,在目前我認為風險較以前高的市況下,希望再次提醒投資者要作好最壞市況的準備,也許是時候調整一下投資的部署。

      刪除
    2. 早陣子IB 的借貸利率升到5%, 真係嚇死我. "REITS+ Bond" 策略現在風險比之前高了. 現在只好去槓桿. 另一方面, 就買了多點地產股, 將組合變為"地產股+REITs+Bond". 風險是高了... 不知starman兄點睇?

      刪除
    3. 其實我對 "REITS+ Bond"這操作十分認同,也無誤解。只是此一時彼一時,低息環境持續時確是極佳的操作。但自年多前fed放風加息,大環境expect to change那就不同了。兄是有提醒讀者,但在當時息還未真加,有多少讀者會在意兄的提醒呢?還有是以當時的利息成本,槓桿債利潤也頗可觀。風險意識不強者就可能在當時仿效但好戲就在後頭。所以覺得在那個時候寫這話題有點尾班車的感覺。Anyway,the topic per se is very good, but just not in good timing.

      刪除
    4. 而家疫情嘅問題。邊有可能會加息。

      刪除
  11. 多謝提醒現在已過了借錢買債券的日子, 尤其對你的著作所作的義務, 對我這些能力有限的讀者負責. 感激.

    回覆刪除
  12. Mr. Starman,

    I believe China's economy.

    I don't know why.

    Just believe it!

    ...

    Thanks for your long essay.

    ^_^

    回覆刪除
  13. 最後重申一次立場︰

    我一直認為中國表面上的「經濟繁榮」背後都有些隱憂(其實很多大經濟體背後都有),但我相信中央行政手段有能力拆掂,加上人民幣資本帳不開放,有效的貨幣政策加上行政手段,要慢慢拆彈/解決問題問題應該不難。

    然而,今次外憂令中國有點兒進退失據。面對貿易戰,人民幣要貶值,為貿戰爭取本錢,同時又怕人民幣貶值預期形成(預期從來都是最可怕的敵人),資金外流令中央外匯儲備減少,其速度可以很快,上一波由4萬億降到3萬億不到一年時間。

    作為投資者不得不再次關注「中國本身內在問題」,儘管問題不一定會發生,但投資者應為最壞的情況作好調整及部署(包括投資選項、槓桿運用和操作技術層面),特別是中國相關的債券投資配置。投資,一定要令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勿存「貪」和「搏」的心態,要搏不如過大海。

    回覆刪除
    回覆
    1. starman兄句句真誠,非常支持

      刪除
    2. Hi Starman,如果你對中國經濟有戒心,咁其實mapletree north asia trust 都有几大中國exposure (計埋香港物業),你又會唔會換馬其他地方既REIT呢?

      刪除
  14. 話不同意中國經濟爆破論的朋友,真是看不穿starman兄的一片苦心呀.starman兄已講出重點,就是prepare for the worst. 不是說中國經濟一定會在短期出現問題,而是如何在中國經濟出現隱憂的情況下全身而退.所以重點不是中國經濟爆不爆破,而是如果他爆破了如何保命.當你身家只有一百萬,你當然會想用槓桿把利潤放大,但當你身家有一千萬,甚至一億,就不是諗如何擴大槓桿,而是如何在不輸走一千萬的情況下獲得最大利潤,這就是我對starman兄這篇文章的理解.

    回覆刪除
    回覆
    1. Exactly,不過我見starman其實颇多項目係香港。
      老實講,若果中國經濟有比較大既調整,香港其實難獨善其身

      刪除
    2. 中國人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經濟有問題,內地富豪往往會走資到香港,所以對香港來講反而是好事,真諷刺.

      刪除
  15. 支爆又點
    美國爆完qe今日股市咪再創新高
    支爆一樣可無限qe..
    港股50000點指日可待

    回覆刪除
  16. STARMAN 兄,你的現金流為王十分好睇,獲益良多,有無計劃再出多本,同大家分享理財投資心得。

    回覆刪除
  17. 主要想問支爆
    債卷加reits組合
    是否一齊爆
    現應怎做

    回覆刪除
  18. 99.9% 時間可以用槓干獲利,只要0.1% 的某一天市場波動20-30%超越保証金,神仙都難救,這是大眾不停追求的"方法"的盲點位,唯有借用金句,不時"審視"組合,令槓干處"安全"水平,現市場因貿易戰而產生很多不同的可能性結果,多謝星兄一片苦心

    回覆刪除
  19. 投資不能沒槓桿,但若債券投資的黃金時代已過,應該投資甚麼可槓桿的工具?

    回覆刪除
  20. 想請問大家說的中國數據, 有部份關唔關中國稅務以發票形式統計而得出?
    我想表達的事, 中國由於稅率高及複雜, 所以日常消費時, 十單只有一單先會問開發票。 而好耐之前, 我公司去稅局俾錢買發票, 稅局竟然話我地做得太多生意, 而唔俾開。

    如果中國公佈的經濟數據, 有部份是以稅收為依據統計出來。 那麼......

    回覆刪除
  21. 個人而言不會相信大陸的官方數據。除了粗疏外,共產黨為了鞏固政權,不擇手段。弄虛作假已是公開的秘密。以共產黨的數據作為投資依據只是傻仔所為。

    回覆刪除
  22. 但starman你自己都有份抄樓,點睇中港樓市?

    回覆刪除
  23. 中國經濟的重點。是世界工廠。令到農民工有收入。帶動內需。
    中國所有市值龐大的公司。都需要這班農民工去消費。萬一這批人失業。連基本嘅消費也要縮減。這班農民工所產生的消費。帶動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中國很多不直接依靠外貿的公司也會受牽連。如銀行的乘數效應。比如出口$1,帶動內需市場可能已經有$2-3,呢啲可以係工厰供應鏈。物料。農民工嘅消費,衣食住行,物流。一切一切。我估計可能有五倍嘅乘數效應。
    農民工甚至乎返鄉耕田。自給自足。將會對發展中第二及第三產業嘅中國經濟。構成嚴重衝擊。
    中國嘅第二及第三產業。對整個中國來說已舉足輕重。
    所以美國的貿易戰。對中國影響非常深遠。

    回覆刪除
  24. 中國現行唯一可行的方法去止血。就是以現有的技術及資金。去取代遷出的外資工廠。以內需及外貿減低衝擊。內需必須要大力提高。
    但李克強說過。中國有六億人收入係1000元。中國勞動人口約為7-8億。可想而知凈餘嘅消費力其實大約等於一個俄羅斯。可想而知以一個13万億usd gdp嘅國家內需是如何的疲弱。

    中國必須要提高人權。提高最低工資。加強內需消費。否則這樣的路很難走下去。
    p.s或者製造更多有水分的經濟數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