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0日 星期六

孳息曲線倒掛的真正訊號


最近,市場上越來越多人拿孳息曲線倒掛(Inverted Yield Curve)來大做文章,講到像是孳息曲線倒掛的出現就意味著世界末日一樣。在恐慌之前,大家宜先了解清楚何謂孳息曲線,以及甚麼因素會導致孳息曲線倒掛才是關鍵。投資,切忌迷信,人云亦云。

孳息曲線(Yield Curve)又名收益曲線,是債券到期收益(yield to maturity)的曲線。孳息曲線描述的是,在風險相同的情況下,債券的收益率與期限的關係,反映了市場對不同期限債券的供求關係,利率和收益率就代表了市場流動性的價格。正常的孳息曲線是向上(upward sloping)的,意味著短債息率比長債息率低,原因是短債的流動性較高,投資者願意接受較低的收益率來換取流動性;相反,長債較高的收益率是對流動性的一種補償。我經常說的一句說話「流動性有價」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的孳息曲線倒掛,意思是長債息率反比短債息率低,孳息曲線呈現向下(\)的情況,反映市場投資者寧願以較低的收益率投資較長年期的債券。傳統而言,主要原因是反映債券投資者對短期經濟缺乏信心,預期短期內經濟放緩,利率和投資收益率將會於短期內下降,投資者為了鎖定收益率,會先行沽短債,買入較長期債券。這動作抽高了短債息,同時壓低了長債孳息率。簡單而言,這是一種投資者預期市場變化而作出的反應和行為。因此,傳統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孳息曲線倒掛是預視經濟將會出現衰退的一個訊號。

然而,大家在悲觀之前,請先了解一下近年孳息曲線趨平坦,甚至近日出現倒掛的主要成因。單純相信孳息曲線倒掛必然是經濟衰退的先兆是一種不求甚解和「迷信」的投資態度。

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聯儲局共啟動了三次量化寬鬆政策(QE, Quantitative Easing),頭兩次(QE1和QE2)分別向市場注入1.59兆美元和5880億美元。在頭兩次的QE,聯儲局通過市場公開操作(OMO, “Open Market Operation”) 在市場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和按揭抵押證券(MBS , “Mortgage-backed security”),「量化」了總體貨幣供應,從而使市場利率降至接近零息水平。該操作主要是壓低了短期利率,直接將整條孳息曲線壓下來,即短、中、長期的美國國債利率均同步下降。

而值得留意的是第三次QE,聯儲局採用扭曲操作(OT, “Operation Twist”),出售剩餘期限3年以下合共4000億美元中短期美國國債,同時購買相同數量的剩餘期限為6至30年的中長期美國國債。所謂的扭曲操作是透過聯儲局「沽短債、買長債」,讓長期利率向短期利率靠攏,鼓勵銀行業加強向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放貸,而非一味購入長債,藉以刺激經濟。聯儲局強行「沽短債、買長債」的扭曲操作使兩年期和十年期債券息差即時收窄1%,令整條孳息曲線變得平坦。

另一方面,自2015年底開始,聯儲局在經濟未有過熱的跡象,通脹率未及2%指標的情況下強行重啟加息,而事實上美國的經濟基本面根本沒有加息的條件和需要。一直以來,我稱之為利率正常化的過程,但市場卻理解為加息週期的開始,兩者的分別可參考較早前的文章。

而最值得關注的是,聯儲局自2015年底開始所謂的「加息」,加的是額外存款準備金利率(interest on excess reserves, IOER),目的是透過提升同業拆借利率達至收緊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目的,但此舉卻只會抽高短息,使短債息率與長債息率之差進一步收窄。有關IOER的加息操作詳見較早前的文章《認清何謂「加息」》。


最後,直至去年底,聯儲局因美國本身經濟情況(經濟基本面根本沒有加息的條件和需要)需要面對現實,宣布將會停止加息和縮表。市場的加息預期迅即幻滅,甚至預期短期內會減息,投資者因而「沽短債,買長債」鎖定收益率,成為最後一根稻草,造成近日的孳息曲線倒掛。

從以上所見,08年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美國為挽救經濟推出三次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量化寬鬆,以及為正常化貨幣政策強行「加息」,完全扭曲了整個美國國債市場的生態。聯儲局已成為美國國債市場的最大莊家,國債投資市場已不如金融海嘯前由市場投資者主導。因此,目前債券孳息率曲線的形狀,事實上只反映債券投資者預測聯儲局的政策性舉動,多於對未來經濟狀況的預測

總的來說,在現今的經濟環境下,孳息曲線倒掛只是減息或低息環境長期持續的訊號,而非經濟衰退的訊號,而低息環境持續並不等如經濟衰退

三輪QE造成市場海量的流動性,資產負債表規模一度高達45000億美元。而2017年縮表至今,資產負債表規模只縮減了3.1%,聯儲局近月也直言,資產負債表規模在可見的將來也不可能降至金融海嘯前的水平。目前的經濟環境是一種L形經濟,意味著低經濟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環境將會持續,而在這種充斥著海量資金,同時又長期低息的經濟環境下,資產價格與經濟環境並不一定掛鉤,甚至更有可能會出現背離的情況。這個結論,與「爆煲論」/「現金為王」信眾的預期剛剛相反,他們沽售所有資產,繼續持有現金一直等待,而財富將會進一步落入一小撮人手上。自己迷信問題不大,但切勿導人迷信,因為一個決定,將會影響其他人一生。

孳息曲線倒掛的出現,作為投資者不應感到恐慌,對我而言反而是一個清淅明確的信號,告訴我應該如何作出相應的投資部署。在經濟前景未明朗下,但同時市場又確立了低息環境將會持續(短期內甚至會減息),這是一個再次投資債券的良佳時機,這是為何我最近也研究重新配置債券資產,債券投資在這種環境下將會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策略

綜上所述,目前的市場較以前複雜,孳息率曲線和經濟趨勢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模糊,孳息率曲線或失去以往預示經濟衰退或復甦的效用。前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也曾表示,短期和長期債券孳息率形成的孳息率曲線已經不能準確地預示經濟趨勢。

我經常說,目前的經濟環境是一種新經濟常態,傳統的經濟理論或貨幣理論在新經濟常態下已未必適用。作為投資者,如只會一本通書看到老,盲目迷信一些經濟數據/現象,不加以思索和了解,最後發現真相時可能已經為時已晚。貧富差距拉闊,我們不願見到,但在亂世之中,我們首要做的是「自保」。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9年3月10日 星期日

投機還是投資?


上篇解釋了「現金為王」與「現金流為王」在理念上的分別。承上篇,簡單而言,「現金為王」(Cash is King)策略是犧牲「時間值」來換取大跌市趁低吸納的時機。很多人說,投資最重要是時機(Market Timing),我認為雖然時機重要,但關鍵是我們在等待時機來臨時,是坐著等,還是賺住等?時間一長,分別之大會是一生人的財富。

信奉「現金為王」的大多數是一般的大眾散戶,或本身並未持有資產的人士,他們的資本不多,起步點較低。對於起步點較低的人來說,投資賺取時間值看似太長遠(儘管有些年青人其實有的是時間),難以追趕已起步的人,因此他們更喜歡投機,或者說投機才能為他們帶來更大的希望。「現金為王」正正給予了他們一個很大的願景,他們期盼大跌市的來臨,資產價格大跌,這樣他們便有機會以超低價在市場掃貨,同時有資產人士身家大幅縮水,他們的財富距離便能大大收窄,勝負的情況便能夠逆轉,這樣才能出一口抑壓多年的悶氣。

「現金為王」或Cash is King的口號看似是多麼的令人振奮和理想,然而沒有水晶球的我們又如何能夠準確預測真正的大跌市何時來臨?在跌市出現時,應該跌多少才出手撈底,五成?六成?有人說七成,但如果願望最後沒有實現,又或是僅跌兩三成就見底,那豈不是事與願違?一直持有現金的心理壓力相當大,而且時間成本極高,而成本只會隨著時間而遞增。以過往的例子,如08金融海嘯,不少人認為樓市會繼續下跌,低處未算低而沽售自住樓。十年過去,持有現金的他們一直等不到他們想要的結局,到今天還要一直繳付租金,到最後就算給他們等到了跌市,到時誰又會是最有條件入市之人?你相信會是那批一直持有現金的人士嗎?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

事實告訴我們,不入市的永遠都不會入市,而且會越來越難。因為,時間一長,他們輸的時間值會越來越高,要板回輸掉的成本,他們需要等待更深的跌市,跌一兩成對他們而言也是輸,輸住入市實在難突破其心理關口。但對有做好資產配置的人而言,跌兩三成已是一個良好時機,他們有能力調配或用利率購買流動性入市。

投資長遠致勝之道並不在於時機,而在於資產配置的合理性。如果一個人投資永遠都是抱著all-or-nothing的心態,那麼不論你持有何種資產(現金抑或股票、債券)都只會是一場賭博。大跌市時要掃平貨,而最終能夠大賺的有兩個關鍵,一是即時流動性,二是融資能力。現金作為最liquid的資產,其流動性當然高,但持有現金成本也高。比較好的做法是持有「具可槓桿選擇」的資產,有需要時可以利率購買流動性。

有某些資產是可以對沖大市的,例如固定收益資產如債券,其特點是當經濟環境轉差,意味著市場沒有條件加息,債券受避險資金追捧,且債券具高融資能力,更能在低息環境下利用低成本購買流動性再投資。這是為何我說不應all-in 任何一種資產(包括現金)。投資長遠致勝的關鍵在於資產配置,取不同資產的特性和優勢,在不同的市況下都能自然對沖風險,發揮所長,從而長期獲得合理而豐厚的回報,這就是「投資」與「投機」的分別。

相關文章:

現金 vs 現金流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9/03/vs.html?m=1

預測大市升跌意義何在?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8/12/blog-post.html?m=1

2019年3月9日 星期六

現金 vs 現金流


現金是靜態;現金流是動態。從投資策略角度,「現金流為王」中的現金流是過程,是資產本位; 「現金為王」是錢本位。

每年都有一些末日博士認為大跌市(總)會來臨,但不知何時,卻建議將所有資產變為現金,等待大跌市出現執平貨,這就是「現金為王」(Cash is King)的投資策略。

這種策略對於一般大眾或非專業投資者而言,很有賣點,因為一般人「錢本位」的概念根深蒂固,認為持有現金才是最安全,可他們卻不知不覺地遠遠低估了持有現金的成本。

作為投資者,我們70%以上的投資回報都是來自「時間值」,因此我們需要不斷的「再投資」(re-investment),停下來的成本實在太高,資本需要運作才能產生價值,而過份集中持有一種資產(現金只是資產的一種)是一種風險。等待時機,是一種賭博,而我討厭賭博。

相反,我們投資現金流資產,產出的現金流再投資,不論市況都會持續操作,而市況只會影響資產配置的比例,但並不會停下來等待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到來的時機,這就是現金流與現金為王的分別。前者賺時間值,後者雖看似理想但輸時間值,時間一長,容易泥足深陷。

相關文章:

投資是為了「賺資產」而非「賺錢」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7/04/blog-post_28.html?m=1

預測大市升跌意義何在?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8/12/blog-post.html?m=1

《現金流為王》的投資理念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html?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