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投資不能沒槓桿


累積財富的關鍵只有一個,就是累積資產,而在累積資產的漫長過程中,關鍵就是要有現金流。只有現金流才能在累積資產的過程中進行「再投資」(Re-investment),使投資雪球有「動能」,不停自我滾動。然而,若希望以現金流投資去累積資產從而致富,整個投資的過程就不能完全不使用槓桿。這是現實,也是事實。

對於初階的投資者,我會強調「複利」,因為這是作為任何投資者都需要去認識的一個重要概念;對於進階的投資者,我會強調「槓桿」,因為除「複利」以外,「槓桿」才是真正致富的關鍵。

單純以現金流投資去累積資產可以防守,但難以致富,原因很簡單,假設你買入高息股票,每年回報率6%,根據72法則,資產需要12年才能翻一倍,儘管回報提升至8%,也需要9年時間,這已包含了「再投資」的複息力量。對一般人而言,財富累積的增長速度尚可接受。

然而,在經濟自然增長的情況下,銀紙會隨時間貶值,主因是通脹因素。由於金錢本身只是交易媒介,是虛無的,投資的實際回報,特別是對於長遠的投資,不應只應用「名義概念」(nominal concept),而應該應用「實質概念」 (real concept)。正如專業投資者評價一隻基金的表現會以基金表現與市場基準(Benchmark)作比較,而不是單純以基金的絕對回報率去評定。

對於一般個人投資者,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去實際判斷自己的投資表現,就是投資回報對購買力。假設每年通脹2%,銀紙的購買力每年便下跌2%,而且銀紙的持續貶值也有複息效應,以「金錢」計價的資產帳面上雖然每年回報6%,但若計及2%的購買力損失,實際上每年的淨累積財富只有4%,因此實際財富需要18年才能翻一倍。

若然遇上經濟增長穩定,加上低息環境長期持續的經濟大環境,同時又有輸入性通脹,資產價格只會不斷飆升。實打實去投資,用1蚊去買1蚊資產的投資方式只會永遠落後於大市。在有門檻的投資市場上,更甚的情況是,你持有現金,但在市場上最終甚麼也買不到。道理有如你要full pay買樓,你所能買到的物業的選擇自然大幅減少了,到最後你會發現很難買到你心目中的物業,原因是當其他市場參與者(你的對手)都在使用槓桿買入物業,物業價格自然被推高。當然,大部份不使用槓桿的人會希望這是一場泡沫,期望泡沫爆破後資產價格終有一間會回落,但若然這不是一場泡沫呢?你便會輸掉一輩子,從這角度看,missing out的風險可不低。

因此,我們不應懼怕槓桿所帶來的風險,而是去認識槓桿的潛在風險,想辦法去將風險歸邊,再進行對沖,或是透過資產配置,平衡相關風險。真正善於運用槓桿的人,是懂得以「去槓桿」(Deleveraging)為目標。

投資應該注動現金流,因為這是「有數得計」的投資,而且只有現金流才能做到「現金流再投資」,「再投資」有複息的力量,能為投資雪球注入動能。但是,若只依靠現金流「再投資」的力量,在抵銷了通脹因素後,預期財富累積的速度將會大幅減慢。

不用槓桿而致富的例子不是沒有,但大部份他們本身都已經富有,擁有雄厚的資本,full pay不是問題,不影響投資選擇。對於他們而言,即使只有5-6%的年回報,已經可以穩定產出強大的現金流回報去進行再投資,同步地去買入「值得累積的資產」。此外,由於他們所及的投資門檻較高,投資選擇眾多,投資項目的回報率相對較高,通脹因素影響亦相對較小。相反,對於一般資本不多的大眾投資者而言,單純依靠現金流投資累積資產,很大程度上只能對抗通脹的同時一點一滴的去累積財富。

想要更上一層樓或致富,投資時必須要懂得善用槓桿,合理地提升名義資本回報率(Nominal ROC),以抵銷通脹因素拖延財富累積速度的時間成本。因此,想要投資致富,大家有必要深入去認識槓桿。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槓桿的藝術


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曾經講過:「給我一根槓桿,我就可以舉起全世界。」

槓桿不單單是一種物理學原理,看得通透的話,槓桿其實是一門哲學,而槓桿的使用則是一門藝術。

槓桿,原理上需要一根棍子,再加上一個支點、力點和重點,使用槓桿的目標是利用最少的力量去挑動最大的重量,簡單而言,槓桿哲學的目標是要收「事半功倍」之效。

從投資的角度,一根有支點的棍子是一個融資平台,而投資本金(Equity)就是力點,槓桿後放大了的投資回報就是重點,也就是我們投資的「重點」。這個槓桿後回報的回報率,我們稱之為資本回報率("ROC", Return on Capital),從而反映投資者使用了多少自有資金去獲得最終的實際回報。從企業家的角度,公司就是支點上的棍子,公司每月所支付予員工的薪金就是力點,而員工為公司所創造的價值就是重點。

事實上,不論是投資者、企業或是普通的上班一族,任何人其實每天都在接觸槓桿,分別只在於你是使用槓桿,還是「被使用」槓桿的那位。投資者在本金有限的情況下,為了增加回報,會借取別人的資金去投資,在資金回報率比資金成本高的前題下,資本回報便能極大化,這就是利用了OPM (other people’s money)進行槓桿。

企業家任你再能幹都只有一對手,沒有三頭六臂,而一天只有24小時。企業家要提高公司的效率,會聘請不同的專業人士和員工每周五天,每天朝9晚6的為公司賣命,這就是利用了OPT(other people’s time)進行槓桿。

槓桿是相對的,在槓桿的棍子上,只有力點和重點,你不是主動舉起槓桿的那位,便是被槓桿舉起的那位。作為投資者或手持資金的人,你不去投資,便只能將錢存入銀行/基金,讓別人OPM槓桿;作為上班一族,你不利用別人的時間為自己工作(老闆),就得將自己的時間出賣給公司去換取每月薪金(打工仔),讓別人OPT槓桿。你會選擇主動舉起槓桿,還是被槓桿舉起?人各有志,每人有不同的考慮,但這是你的選擇。在計及風險因素後,何時、怎樣、如何使用槓桿便是一門藝術。

然而,作為香港人,大家都是填鴨式教育制度下的產物,師長們都以傳統思維告訴我們,要成功就必需要努力,將「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大道理奉若神明,但就從來沒有解釋應該如何努力,總之就是要努力。當有學生問為何或者該如何努力時,老師一般會說:「你努力了再說吧!」又或者說:「你付出的努力,總會有回報。」問題是,付出多少努力,能換取多少回報?這個才是問題的重點,也就是回報率的概念。投資,不能不講求回報率;做事,不能不講求成效。單單知道有回報是不足夠的。

努力也需要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方向錯了,所付出的努力便會付諸東流,更重要的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從投資的角度,回報 = 資本 x 回報率 x 時間,當中時間是一個很重要的因子,浪費了時間會直接影響回報,浪費的時間越長,對回報的影響越明顯,原因是時間因素當中包含了複利的力量(power of compound)。很多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選擇對的方法和方向、聰明的去付出,比起盲目的努力更重要。要做到聰明的去付出,就必須要懂得善用槓桿,要善用槓桿,就必須先明白槓桿的原理。不論是投資或是做生意,都必須要應用資本運作的概念 - 「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用最少的資金,最短的時間,賺取最大的回報」,這與槓桿的目標一致。

以上提到風險,筆者說槓桿是一門藝術也就是因為槓桿不能在沒有任何條件下運用,而設定甚麼條件,如何運用則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在投資心法篇︰「貪心」與「知足」的藝術一文中,筆者提到投資使用槓桿,必先要確定三件事︰

1. 利差要有一定的空間;
2. 利差要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3. 使用槓桿投資的資產價格具良好穩定性。


如果1-3都能夠同時滿足,則任何時候都應該利用槓桿增加回報率。然而,要找到同時符合1,2,3三個條件的資產並不容易,當其中任何一個條件未能符合,槓桿便會涉及到風險。因此,使用槓桿投資某程度上是以風險換取回報。不過,透過有對沖效果和風險分散的資產配置,某程度可以做到比較近乎符合以上三個條件的投資組合,儘管以風險換取回報,也能做到以較少的風險換取較高的回報。

槓桿,是一面放大鏡,由於它放大了總投資額,因此在放大回報的同時,也會將風險放大,因此也有人說槓桿是一面雙刃刀。精明的投資者,在使用槓桿時必然能夠做到分析所投資的資產是否符合槓桿的以上三個條件,或透過資產配置去降低相關風險,以最少的風險換取最高的回報,而這亦是槓桿哲學裡的核心概念。明白以上的概念,便會明白槓桿確是一門藝術。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投資如營商 我的啟蒙書《商戰道》


有不少讀者都經常問我能否介紹一本投資書籍給他們,說實話,我個人認為真正寫得好的投資書確實不容易找,更難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找一本適合自己的書籍。我一直認為,想學好投資其實不應該單單直接去學投資,否則只會給傳統的投資理論和工具局限了思維。投資講求「視野」,太近看一棵樹,你只能看見樹葉,若然能退後一步,看到的會是整個森林,當你看到的不一樣,想法自然不一樣,投資和營商是同一個道理。

要推介,我希望向大家介紹我的啟蒙書 - 《商戰道》,作者是王濤。這不是一本傳統的金融書籍,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投資的工具書,也不是一本「心靈雞湯」類的投資哲學書,而是一本切切實實商業實戰書。

記得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大學一年級,在大學的書店裡等轉堂時隨手拿來翻翻,便被書中的商業案例所吸引,站著看了兩三個小時停不了,結果連堂都沒有去上。本書名為商戰道,顧名思義是有關商業策略和管理之道,當中涉及本地及海外大大小小的收購合併案例,以case study的形式解說行動者的考慮、策略、財技、上市條例的應用、資本市場的運作、會計準則等等,十分全面,不論對投資者或創業者都值得一看。事實上,投資就應該需要全面,成功的投資者不能只懂一方面的「專業」,否則他/她極其量只是一名「專業人士」,好處是「很專業」,缺點是「太專業」

本書分為技巧篇和實戰篇,從一開始的技巧篇已經十分富娛樂性,除了講解簡單的收購合併理論外,更分析香港的電視劇集如九五至尊、大時代、創世紀等。在實戰篇中的case study更是引人入勝,如「企業煉金術師榮智健」、「擅用零成本收購財技的于品海」、「美國著名股壇狙擊手Carl Icahn」、「國美香港的借殼棋局」、「李嘉城的經典案例」等等。這本書沒有直接道出你應該如何投資,也沒有教你應該如何營商,它只是透過不同的案例分析去猜測行動者背後的全盤想法,帶你進入一個現實的商業世界,感受如何去營商和投資。這本書對我的啟發相當大,可以說這本書完全影響我日後的營商和投資思維,直到今時今日,我都不時拿出來重讀。好書就是每一次重讀,你所吸收到、領悟到的都會不一樣。

筆者認為投資和營商有很多共通點,投資必須要懂得營商的概念。營商本身就是一種投資,而投資就是投資一門生意和營運團隊。筆者常說︰「投資,就是相信別人比自己做得好,以資金投以信任一票,他最後造出的成績就是你的投資回報」。因此,投資者儘管不懂得營商的執行細節,也不能完全不明白營商的概念,否則你永遠不會去分析企業行為,也不會如何去看企業的價值。若你只懂得看財務報表,你只是一個分析員,而好的分析員不一定是一個精明的投資者。原因很簡單,財務報表中的數字只是一堆過去的歷史數字,任你分析得再透徹,也只是分析已歷史數據。若你只運用財表去分析企業的估值,那結果一定不全面;若你打算長期投資一家你分析不夠全面的企業,風險相當大。

要價值投資,對企業的分析必須要全面,那就必須要懂得各方面的知識,儘管你可能不夠「專業」。去分析一個企業,在決定是否長期投資之前,我喜歡分析管理層的營商能力、風格是進取或保守、視野是遠或近、企業財技運用是否得宜等因素,然後才是財務報表的分析。例如一個對地產完全沒有認識的人去投資REITs,他根本沒有能力去判斷該REIT旗下所持有的房地產項目的長遠價值,極其量只是流於看眼前的回報率,在分析不夠全面的局限下,錯誤投資的機會便相對高。風險不在於工具,而在於投資者本身。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需要有精明的投資思維,才能有效運用資本運作的概念去創造盈利;一個成功的投資者,需要有企業家營商的思維和高度,才能閱讀一個企業的長遠價值,從而挑選出優質的企業作長線投資。投資,就是投資別人去為你營商。因此你是投資一個營商團隊,而並非一堆財務數字。

若大家對商業和投資有興趣,本書誠意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讀後能和我一樣獲得啟發吧﹗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