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starman 你好,
本人 38 歲月入約 80k, 月可儲約 40k,太太照顧小朋友,資產如下
1. 自住樓,市值約 4.8M (加按後 mortgage 2.8M)
2. 四個新界車位,市值約 2.8M (沒有負債,已升了不小,預期仍有小量增長空間)
3. 1M 股票,証券行朋友 agent 處理 (表現一般,不差但也不可算好, 所以想考慮其他投資項目)
4. Cash 1M
車位一個自用,三個收租約 5k/month (已扣除雜費)。目標當然是想達到財務自由。主要問題如下:
1. 2M 流動資產 (cash + stock)想看你有沒有什麼 advice. 有在考慮買工廈收租或買直債
(但沒有 PB 資格和沒有買直債經驗,是否到証券行買?)。
2. 車位應否做按揭提高 cash flow 再投資?
3. 主要問題其實是想看看若是你會怎樣分配現資產
Starman 回覆:
由於近月太繁忙,這段時間一直收到很多讀者的來郵詢問,惟不能抽空回覆,目前已累積了不少未覆電郵,筆者會盡量抽空遂一回覆。
讀者現年38歲,從年齡段來說,讀者應該正值職場上的高峰增長期,即已晉升至一定的職級(一般為中級管理層),有機會再上一層樓的搏殺時期,再過一段時間,即使想再搏亦未必有得搏,打工仔就是這樣,必須要面對工作以外的職場政治生態,當然不同公司的政治環境不盡一樣,但在香港社會,作為一名打工仔,亦難免需要面對此等跟生產力無關的事情,但搞不好的話想要再上一層樓就難過登天,因此對於只依靠單一收入而又有家庭負擔的打工仔來說,工作壓力可想而知。兩難情況繼而出現 - 究竟在這「搏扎」的搏殺期應該投入多點時間工作,還是應該投入多點時間在家庭,珍惜與太太、小朋友相處的時間?實在難以取捨。
筆者作為過來人,深明此難以取捨的情況,但人生不應只有工作,收入亦不應只來自工作,因而需要明白收入(現金流)及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工作收入(工資)是固定的,每月皆有,是現金流;已收回來的收入(工資) 是已收之物,是資產,資產如何配置,是學問。普遍香港人最常見的問題是收入來源過於單一。對筆者或一般普通人來說,現金流才是最重要之物,而資產有兩個作用,一是資本增值 (老一輩人常稱為「保值」),二是產生一連串的現金流(a stream of cash flow)。對於一般非專家的普通人,前者不應過份預期,因大部份普通人認為會令資產資本增值的因素一般已經在價格反映(Price-in),因此作為普通打工仔,有正職,又不是專業投資者,時間不多,更不應對這類筆者稱之為"adnormal return" 有過份暇想,而應針對筆者一向經常強調所謂「有數得計」的投資下功夫。所謂「有數得計」即是會定期產生現金流的資產,這類資產值得去累積,使自己的收入來源更廣。以勞力收入作為前鋒,再將勞力收入的儲蓄投資有定期現金流的資產,累積一段時間,直至非勞力收入(被動收入)比勞力收入(主動收入)更多,財務自由指日可待。這是為何筆者一再強調現金流和資產概念的重要。
說回讀者個案,讀者所持為自住樓,無論市場如何,只宜加按不宜出售。筆者去年已經說過,資產如過份集中於住宅的應該套現部份,即假設持有三個以上的物業,應盡可能減持一個,增加流動性,再分散投資其他現金流資產,因住宅的回報率已相當低,資本增值空間短時間內已見頂。對於只持有兩至三個物業的,應把握機會盡量加按套現,如加按金額少於50萬不未能加按,應考慮轉按其他銀行,不要以為轉按很煩,又涉及律師費等,其實銀行的現金回贈及其他回贈已足以抵銷。所以第一步是要將第業套現。住宅物業估值預計會進一步下調,要把握機會。
車位方面可持有,惟可考慮向銀行打包加按套現,2.8M市值,以5成按值計算,可套1.4M,連同1M 現金,即合共有2.4M。至於股票,垣白說,很多股票是非常便宜,特別中行、建行等內銀,中資金融股如平保等,可謂平到飛起。但筆者相信近期股市會非常波動,港匯被拋售,而香港銀行體系結餘沒有明顯減少,明顯非走資情況,筆者不排除有外資大鱷做空股匯市場,太多不明朗因素情況下,筆者仍然偏向現金流投資。
以2M左右的現金,投資選擇不會太多,若是筆者,會考慮買入一手20萬美元的直債,回報率8-12%不等,視乎發行公司風險。或考慮買入地點較好的市區工廈單位收租。其餘數十萬可考慮買入領展、越秀房托的REITs,筆者亦認為建行現價4.5左右,價錢開始變得吸引,周息率達8%,亦可考慮。以8%回報計算,240萬本金,每年收192,000,平均每月被動收入收16,000,比起搏升值的投資穩健而有數得計。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