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輕資產與重資產的投資模式
筆者經常在文章裡說「重資產、輕資產」,其實是形容一個商業模式。在新經濟模式的趨勢下,輕資產遠比重資產的商業模式「值錢」,這從資本市場的市盈率(P/E ratio)便能夠反映出來。
事實上,「重資產、輕資產」並不是一個財務概念,財務中只有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概念,輕資產和重資產其實是一個「策略性」(Strategic level)的概念。一般而言,重資產主要是指固定資產集中、資本密集(Capital intensive)的商業模式,如機械、鋼鐵等行業,這類行業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而互聯網、電子商貿、中介代理等領域的固定資產相對較少,資本投資入亦相對較低,其營運模式我們稱為「輕資產模式」(Asset-light Strategy)。
要判斷輕資產還是重資產的商業模式較好,首先我們需要思考一下哪種模式的創造價值能力、效率比較高,當中我們需要同時考慮資本投入的因素。一個特別重要的指標就是「資產產生價值」的能力。從經濟、財務的角度,一般會以經濟附加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作為判斷資產創造價值能力的指標。
經濟附加值是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的稅後營業凈利潤(NOPAT)與投入資本的資金成本之差額。也就是說,價值一元的資產所產生的凈利潤,與相同金額的銀行存款或債券利息相比,如前者較後者低,那就不如把錢直接存入銀行或者購買國債算了,無需投入龐大的資本,辛苦經營,而只為換取較低的利潤。簡而言之,這是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概念。
因此,假設利潤相約,從資本密集性(Capital Intensity)的角度,輕資產比重資產模式更有效率,原因是前者能以較少的資本投入換取相同的利潤回報。這是為何輕資產模式的企業在資本市場上較「值錢」,這同時也含意著輕資產企業的潛在增長能力更高,因為它的成長並不單純依靠資本投入,而主要是依賴非資本投入的經濟價值創造能力,這也就是營運模式本身的價值。
作為資本家,除了企業營運團隊的營運能力,更關注的其實應該是企業的商業營運模式,因為這決定了一項投資的資本回報率(ROC, Return on Capital)。要極大化資本回報率,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少的資本賺取最高的回報,這也就是資本運作的真諦。
同樣道理也可應用在個人投資。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也可分為輕資產和重資產的投資模式。重資產指資本密集(Capital intensive)、回報率和流動性偏低的投資物。所有資產都有「重量」,越「重」的資產,就越難轉身,意味著其流動性偏低,同時其現金流回報(investment yield)普遍也偏低。長時間累積重資產,最終會使投資組合的重量不斷增加,形成現金流黑洞,將資本和現金流都吸收,最終形成「死亡鎖結」(Hardcore),使投資齒輪停止轉動。這是大部分只會買樓收租的香港人面對的問題。隨著政府辣招和按揭成數的收緊,只懂買樓的投資者最終會陷入重資產的hardcore,而原因是他們根本沒有做好資產配置。
要為重資產投資組合減磅,可以通過融資解決,這是為何筆者常說投資重資產必須要結合融資手段,做到「產融結合」,從而釋放資產的流動性,利用槓桿將資本回報率提高,同時也能夠使資產的升值部份轉化為現金流,再投資不同的資產類別,做到分散投資(Diversification),將投資重量分散到不同的投資品種,達到資產配置平衡和現金流多元化的目的。
筆者一直採取輕資產的投資模式,但這並不代表我不投資物業磚頭,輕資產抑或重資產,關鍵其實不在於投資物本身的「重量」,而是經營個人投資組合的「營運模式」。看通了,投資,就是講求資本運用的效率,與及資產配置的平衡。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而是經營個人投資組合的「營運模式」"Starman 如可多分享一點營運模式就好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