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

女兒給我的啟發


大半年前,女兒開始接觸乒乓球,起初只是鬧著玩,讓她參加一班人上的興趣班,培養一下興趣。過了一段時間,她開始喜歡上這種運動,便讓她多打一些,有時間便在樓下book場跟她練練。有些讀者朋友可能也知道,我本身小時候也打乒乓球的,我太太也喜歡打(其實我跟我太太是在大學的乒乓球隊認識的)。儘管如此,我一直都沒有刻意讓女兒接受正式訓練,除非是她自己要求,因為只有她自己主動要求才代表她是真正喜歡這種運動。

最近,女兒開始喜歡訓練,我嘗試稍為加強訓練的強度,練習的過程中看到她不停喘著氣,打到差不多走不動了,她仍堅持要練完整籃多球,我心總是怕她太累。怎料離開時,她竟然跟我說︰「爸爸,下次我要打兩個小時。」作為爸爸的我,很有感受,想起自己小時候練球的情景,回想起當時自己的心態,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總會自發性地努力,不用父母安排,也不用強迫,因為目標永遠只出現在自己的眼裡。這些年來,我明白到只有自發的努力,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明白,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今天,我很高興,高興不是她打得好與不好,而是看到女兒自發努力去做一件事,透過運動去磨練心志。因為喜歡,才會專注,才會有目標,才會想進步。

當了六年爸爸,這些年來經常出席家校的活動,與其他家長相處多了,感受很深,發覺現世代的家長與我們父母年代有很明顯的分別。今天,普遍家庭的資源比上一代充裕,除讀書以外,一般都會讓子女上不同的興趣班,參加朗誦、合唱團等等,時間表總是排得密不透風。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著重全人發展,或擺脫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反而是將「贏在起跑線」的心態發揮得更淋漓盡致,正確點來說,是「本末倒置」。

香港的家長大多目標為本,不論讀書、學各種樂器(有家長/學校說鋼琴不算,我心想鋼琴怎可能不算樂器?一問之下,原來家長/學校認為鋼琴是必須的,所以不算額外需要學習的樂器,神邏輯也)、上興趣班,就連做運動的「目標」都非常明確和一致,全都圍繞著升學的目的,因他們認為要入讀名校,若只靠讀書,很難讓小孩突圍而出(家長們慣常用”outstanding”一字),必須要有一些體藝特長相助,家長們普遍稱為「特異功能」。

那為何一定要入讀名校?因為普遍家長都認為子女入讀名校,將來比較容易「成功」,那成功又是如何定義呢?不好意思,我總是太多問題。但我認為,大家在「努力」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以上的問題。以我的觀察,普遍的家長們在「發力」之前都未弄清楚深層次的目的 — 你希望你的子女將來如何「成功」?相信大部份人都從未思考這個問題,見到同學家長報興趣班,便連忙地死跟,怕執輸,甚至要報更多,不知不覺子女的時間表都給填滿了,而子女的所有時間都是父母為他們安排的,子女是在走「被安排」的路,而不是走自己所選擇的路。家長們都忽略了讓子女自發努力的過程。難怪香港多年來只盛產專業人士,而缺乏成功的創業家,試問一直在「被安排」下成長的人,除了成績優異,多才多藝,又怎能擁有創業家的創意和抱負?

有部份家長重金禮聘專業教練私人教授子女,為的只為儘快參加比賽,取得獎項,有助升學。這種情景在現今世代經常在比賽場館出現,家長獲獎心切,經常出現投訴對手甚至球證的情況,子女看在眼裡,會形成怎樣的價值觀?參加比賽,得獎只是錦上添花,而我則更珍惜子女在比賽場上面對失敗的經驗,這對小朋友將來的成長相當有幫助,要明白「越想得到真正的成功,便越需要累積更多失敗的經驗」。

以上反映了現今社會部份家長的短視,也扭曲了體藝對小朋友成長的真正作用。作為家長,應多了解子女,發掘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自發努力的動機,切勿過份規限子女的路。作為父母的我們,也許是時候反思一下,你一直想子女將來得到的「成功」是否真正的「成功」?

2019年5月14日 星期二

貿戰的目的是要打破「不公的中國成功模式」



近日,貿易戰再度升溫,先是美國指中國違反承諾,把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關稅由10%上調至25%。今天晚上8時25分,中國作出反擊,宣報下月起向6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至最高25%。兩位小朋友,你一拳我一腳,上次特朗普用twitter公佈,習近平今次應該用微博發佈反擊宣言,以示支持中國本土的通訊產業才是。消息一出,道指大跌近600點,恆指黑期則穿28000,市場已經告訴了我們要明白的事。我經常說,貿易戰沒有贏家,無論誰勝誰負,雙方都要付出代價,兩敗俱傷。

貿易逆差對一個國家而言是否有這樣的迫切性要使用強硬的行政措施去禁止?正如我之前文章所說,美國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高消費、低儲蓄」的經濟結構,而美國逆差問題不是中美貿易所特有,目前美國對全球貿易普遍都存在逆差。或者應該這樣說,美國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在全球尋求廉價勞動力和低成本生產地,轉移低端製造業去發展中國家,同時把研發中心和高端製造業等保留在美國本土,這就催生了美國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物美價廉產品的旺盛需求,造成今天的龐大貿易逆差。這正是經濟學中國際貿易理論所提出的「比較優勢原則」。

根據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比較優勢原則」,一個國家是否生產蘋果,並不是看該國是否有絕對優勢(Absolute Advantage),而是看該國生產蘋果是否存在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要看它是否有比較優勢,就必須要看其生產蘋果的機會成本,而非金錢成本。美國的比較優勢在於高科技、高技術含量的生產,這也代表美國從事低端製造工序的機會成本較發展中國家高。撇除政治及戰略層面的考慮,單純從經濟利益角度看,美中存在貿易逆差是再合理不過的。各國各施其職,各取所需,這正是全球供應鏈(Global Supply Chain)的運作。

任何貿易戰的發生,原因只會是基於政治及國家戰略層面的考慮,就國家之間的經濟利益而言,雙方都會是輸家,長遠影響全球供應鏈的正常運作,拖累環球經濟。從投資者的角度,不論中美貿易戰哪一方較有優勢,事情發展到最後都不會有「嬴家」,埋單的都只會兩國的經濟和國民。

所謂的「貿易戰」從來都只是一個代名詞,美國是挑起事端的一方,但難道特朗普真的如耶倫所說完全不懂經濟嗎?確有這個可能,但就算他本人不懂,這種經濟101的基本經濟知識,他身邊的大臣們也不可能不懂。那美國要與中國打貿易戰,真的是為了貿易逆差嗎?傻的都知道不是,說穿了美國真正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不公平的中國成功模式」。過去100年,美元是美國在國際金融和貿易上的利器,是一種「霸權」,在今天的世界,除了「美元霸權」,還有「中國霸權」。

中國是一個非開放的市場,但中國得天獨厚地擁有一個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美國是一個傳統的科技強國,不斷研發不同的創新科技和產品,而中國只是一個以成本低廉見稱的生產強國,但中國憑著高超的「複製」技術,將別人辛苦研發的創新科技技術複製並加以「改良」,生產成自己的產品。說到美國引以為傲、蘋果研發多年的智能手機,中國輕易的後來居上,有廉價的小米,也有高性能力的華為。此外,在應用層面上更青出於藍,美國有通訊應用程式whatsapp、社交平台facebook等;中國則有wechat,而wechat更將通訊應用程式、社交平台等不同的應用平台融合,成為一體化的社交應用程式,可說是青出於藍勝於藍。而事實上,即使whatsapp, facebook, Google再努力、再好用也是徒勞,沒有中國的允許,永遠都進不了中國市場,中國仍然只有wechat, 百度,「自己玩晒」。

你發明了創新的科技,我「複製」了來用,在一個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中廣泛應用,而且應用得比你好,因為我的市場比你大,而我也永遠不准許你進入我這個市場。要知道,單是一個中國市場,已經比整個歐美加日本的市場大。科技,講求應用,沒有應用,科技的價值是虛浮的,只有在應用的層面上,科技的價值才能無限放大和釋放。國產的騰訊、阿里,只做一個市場,市值都已數萬億港元,可以媲美蘋果和亞馬遜國際大型科企。隨著內地城市化的進程,城市人口將會進一步增加,相對於生育率下降、人口老化的已發展國家,情況繼續下去,只會此消彼長,中國稱霸世界,取代美國成為新一代霸主,指日可待。

美國是次在中美貿易談判協議將近達成前,突然發難,指中方推翻之前承諾,拒絕就較早前談判中同意的為強制技術轉移、保護知識產權立法,反建議由行政與監管方式解決問題,美方十分緊張,緊張的不是甚麼貿易逆差,而是打破「不公平的中國成功模式」,也為了要中國開放市場,畫公仔已畫到出腸。然而,中國在這個立場上是不會妥協的,雙方仍然有多少本錢玩這場show hand?大家拭目以待﹗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