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首次與大家見面的分享會



昨晚應天窗出版社邀請出席睿富3月網聚 - 【財務自由群英會】作嘉賓講者。筆者以往從未試過以Starman身份於公開場合露面,本次是第一次。不想露面的原因其實只是筆者不太喜歡自我宣傳,筆者寫文與大家分享既不是為賺錢,更沒有其他目的,純粹就是貪過癮,過一下作家癮,嘗試一些未試過的事,在這一年多的寫博客的時間打了我出生以來最多的中文字,對於一向中文水平不高的我而言,從沒有一刻想過要出書。直至某一天,有出版社主動聯繫筆者,說希望為我出一本著作,心想這不是很過癮的事嗎?

說回昨天的活動,作為筆者首個出席的分享會,一開始不知道大家是否對我認識,也不知道大家對我所分享的是否感興趣,因為筆者分享的一直都只是自己認為有趣,怕entertain不了大家。聽主辦單位說,原來是次分享會在公開報名的一天就已即日爆滿,想必是同場的嘉賓龔成兄夠魅力吧。

講座一開始由龔成先與大家分享,龔成兄經驗十足,且很有準備,分享過程流暢而且又有準備powerpoint。第一次聽龔成的分享,其分享的除了個股的分析外,更重視背後的理念和心法,這點與筆者不謀而合,而且他年紀輕輕,實在非常欣賞。接下來便輪到筆者的分享,筆者一向懶惰,沒有預備powerpoint,事前連即將要說什麼內容也沒有準備,是完全的free style,真不好意思。儘管如此,自己感覺仍然很好玩,有部份聽眾未到Q&A環節就已經踴躍舉手發問,這正是筆者最喜歡的即場互動,即時發問對答才夠即興過癮﹗

連Q&A環節,我們兩位全程講足兩三個小時,感覺有點疲憊,雖然今晚犧牲了陪兩個囡的時間,但也是值得的。過程中最高興的是看見各位參加者的踴躍發問,當中有不少的發問都是具質素的發問,在場的都應該不乏專業投資者。講座完結後,大家傾談到要鎖lift都唔捨得走似的。最後,再一次多謝大家的支持﹗ 今次未能及時報名的朋友,期待我4月份的新書發報會再與大家見面!

活動花絮︰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REITs + Bond」資產配置的Rationale



在低利率、低經濟增長的「L形經濟」的大環境下,市場的預期回報率偏低。在長期低息環境下,要獲取穩定高回報必須要適當地運用槓桿。買樓之所以能在低息環境下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財富,正正是因為買樓能輕易運用長達30年的銀行低息槓桿,借入貶值的銀紙買入長遠增值的資產。筆者多次強調,槓桿是兩刃刀,雖有風險,但只要適當地控制風險,增加和強化投資組合的現金流部份,事實上風險相當可控,更能利用低息環境的優勢,提升整體回報率。

「REITs + Bond」組合最大的優勢是「雙高」(高倉值、高現金流),債券保本但長期對抗不了通脹,REITs不保本但會隨通脹資本增值,兩者的優劣互補。以1000萬的投資組合為例,筆者建議一開始建立「REITs + Bond」組合的初始比例為30:70 (REITs︰債券)。筆者投資「REITs + Bond」組合的策略是以槓桿買入債券,REITs則不用槓桿,作為債券槓桿的buffer。以1000萬的「REITs + Bond」組合為例,總投入資金實際為510萬,總借貸金額為490萬,組合的負債比率為49%。組合內可使用而未用的備用倉值為210萬,表示組合有210萬的buffer,即使組合價值下跌210萬亦無須補倉。

1000萬「REITs + Bond」組合︰


REITs(R)
債券(B)
開始比例︰
30%
70%
投資金額︰
300
700
銀行融資率︰
70%
70%
使用融資率︰
0%
70%
借貸金額︰
0
490
投入資金︰
300
210
未用融資額︰
210
0

R+B Portfolio
總借貸金額︰
490
總投入資金︰
510
總未用融資額︰
210
負債比率︰
49%
槓桿比率︰
0.96x

根據市場現時的情況而言,筆者認為「REITs + Bond」組合合理的預期年回報率為12%(ROI),要做到每月現金流入12萬(8萬每月開支的1.5x),總投入資金需要1200萬,組合的總投資額為2353萬。

要注意一點是,筆者很少會做再平衡(re-balancing)的動作,意思是不論大市升跌,一般情況下,筆者絕少會主動去做減持或換碼的動作去維持組合內REITs & Bonds的初始比例。相反,筆者會利用組合產生的現金流(利息/股息)進行再投資(re-investment),投資會以不同種類的高現金流資產為目標,同時再投資時一般不會再做槓桿 (新投入的資金除外),令組合的風險更為分散,同時達致自然去槓桿的效果。隨著時間越長,組合的槓桿比率會逐漸下降。

一般適合投資「REITs + Bond」組合的證券平台如一般私人銀行或自動化證券平台Interactive Broker (“IB”)等,它們對各種證券如股票、債券、REITs等的倉值是綜合結算的,即實際操作上無須將不同證券類別戶口內的倉值調撥使用。而筆者在「REITs + Bond」組合的投資策略上提出以槓桿買入債券,而REITs則不用槓桿,在實際操作上只是一種投資行為上的約束。

人往往會受市場的情緒所影響,當市場追捧債券時,債券價格上升,投資者很容易突然改變投資策略增加債券的再投資。而歷史告訴我們,市場上多數人認為是對的,多數的情況下都不是對的。大家手上都沒有水晶球,不應主動去預測大市的走勢,更不應試圖去賺取abnormal return(即經常自信比市場更聰明),應該專注投資「計到數的項目」,做好有紀律的資產配置才是致勝之道。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睿富3月網聚 - 【財務自由群英會】


應天窗邀請,筆者將出席睿富3月網聚 - 【財務自由群英會】作嘉賓講者,各位如果有時間又有興趣,歡迎報名參與,希望到時見到大家,期待與大家交流分享。

DESCRIPTION

財務自由代表被動收入多於支出,你便可毋須工作,輕鬆退休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是很多人嚮往的境界。要達到財務自由,需要正確的思維、有效的策略、妥善的執行及不屈的決心,缺一不可。很多人覺得這是很難做到的事,所以「WealtHub睿富」三月份的網聚特別請來龔成和Starman兩位早已達到財務自由的年輕人,與大家分享他們成功的歷程。

如你希望少走冤枉路,早日達致財務自由,歡迎來跟兩位嘉賓作近距離交流!


詳情︰睿富3月網聚 - 【財務自由群英會】

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由零到100萬的部署



投資必須由儲蓄開始,而消費和儲蓄永遠是對等的,儲蓄實質上即是延遲消費(“Deferred Consumption”),性質上已經是一種投資,是投資將來的消費。因為,今天的儲蓄可以用作投資,有回報率,將來便能換取更多的消費。以同一種概念,即時消費的機會成本並不只是消費品的名義價格,而是放棄了儲蓄用作投資所能獲得的潛在回報率,應用「複利的力量」的概念,長遠你將放棄了將來更多更多的消費。人生的時間是有限的,你今天消費和儲蓄的決定可能對你的人生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假設你月入三萬元,基本開支為一萬元,你可選擇每月消費一萬元和儲蓄一萬元,或消費二萬元和零儲蓄。一萬元的儲蓄,以5%的年回報率計算,30年後的本利和是43,219.43,意思就是說你每多消費一萬元,你就放棄了將來43,219.43的消費機會。

以每月儲蓄一萬元計算,本利和可高達797.3萬元,而如果不投資的話只有360萬元,這就是複利的力量,足以改變人的一生,因此不要小看一萬元和僅5%的年回報率。消費和儲蓄的比例是個人的選擇,是價值觀的問題,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清楚知道消費的機會成本有多高。

除著工資上升,你會選擇將工資的升幅大部份用於增加消費還是儲蓄投資?


專注現金流再投資 不投機


當你明白複利的力量,就會明白時間的重要,亦會明白5%的年回報已足以令你致富,你會再浪費時間去投機炒股,還是專注「有數得計」的投資,讓時間將你的雪球滾大?

對於一般非「投資專家」的普通人,不應對投機回報和資本增值有過份的預期,因大部份普通人認為會令資產資本增值的因素一般已經在價格反映(“Price-in” Factors)。因此,作為普通打工仔,有正職,又不是專業投資者,時間不多,更不應對這類筆者稱之為非常回報("abnormal return") 有過份暇想,而應針對筆者一向經常強調所謂「有數得計」的投資下功夫。

所謂「有數得計」即是會定期產生現金流的資產,這類資產值得去累積,使自己的收入來源更廣。以勞力收入作為前鋒,再將勞力收入的儲蓄投資有定期現金流的資產,累積一段時間,直至非勞力收入(被動收入)比勞力收入(主動收入)更多,財務自由指日可待。這是為何筆者一再強調現金流和資產概念的重要。

會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包括:

1. 穩定派息的股票 (高息股如一些公用股、內銀股等);

2. 以一籃子租金收入為主同時會定期將不少於90%盈利分派予股東的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如領展(823.HK)、越秀房託(405.HK)、置富產業信託(778.HK)等等; 

3. 固定收益資產 (Fixed-income Asset) 如定息企業債券 (如內房債世茂房地產、路勁基建等等); 買入”實磚”(實物磚頭) 物業收租 (包括住宅、工廈、商廈和鋪位等等)。

上述都是能持續產生現金流收益的資產,然而它們的特性和收益率(“Yield”)都不同。在資金不多的情況下,投資一開始不必強求太分散,可選擇一些具穩定增長的高息股,好處是回報率「有數得計」,基本上能每半年派息一次,到時再用收回來的股息分散投資其他具增長潛力又會穩定派息的股份。要留意的是企業派息的背後是否有盈利的支持,切勿只看週息率或一味貪高息。由零開始到第一桶金一點也不困難,關鍵在於你是否on the right track和是否能堅持、緊守紀律。


真的有樓才有高潮?


買樓,仿佛己成了每個香港人的人生目標,不少人當成功累積到第一個100萬後,都會將之做首期買樓,之後將一半收入供樓,這些人有部分是自主需要,有部分是當投資。筆者並不反對,但必須說明一點,當一個人成功累積到第一個100萬後,投資選擇便會增加,這亦意味著以買樓作為投資的機會成本已經大大增加。只是「買樓」是中國人的傳統智慧,大家都熟悉,加上傳媒的喧染,將有樓與成功劃上等號,大部份人都以買樓作為人生目標。

誠然,在新經濟常態下,資產價格長遠只會繼續上升,買樓最大的好處是可利用長達30年以上的低息槓桿,自住物業在可負擔的情況下當然應該考慮,但不代表可以不計數不問價高追。要知道目前業主們都有很強的持貨能力,叫價相當進取,同時在辣招滿佈的市場下,市場交投非常疏落,如果市場沒有貨,而叫價比市場價高出一兩成,買家便要小心。

要知道,買樓並不是唯一的選擇,不買樓不會死,所謂的「半自住半投資」是錯誤的概念。自住就是自住,投資就是投資,是兩種概念。不買樓可以租樓,不會無得住。投資就是看回報率和資本增值空間。香港住宅物業在辣招滿佈的年代,短期內尚有多少的上升空間成疑。一般的住宅租金回報率約2.5-3.5%左右,如果有一種投資回報率高達10%,你會選擇買樓作「半自住半投資」嗎?

100萬,在今時今日的香港不多,但可說是已突破了第一個樽頸門檻。除了大家熟悉的住宅和股票,大家可留意工廈物業和債券。工廈物業是目前最便宜的「磚頭」,租金回報5%尚算普遍,lump sum有大有小,可做按揭,雖然按揭成數僅4成,沒有住宅高,但工廈物業的價格低水,在政策的限制下其真正的價值未真正體現,相對於價格可能已經over price-in的住宅物業,更具值搏率。

100萬的budget,尚可考慮買入入門版的債券,基本的入場門檻為10萬美元一手,利率6-8%左右的選擇不少。若不做槓桿,企業債券的風險不外乎企業的違約風險,只要細心研究,風險比股票更為可控,而且是穩定派息和保本的投資工具,投資者可選擇賺價沽出獲利或持有至到期收息,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工具。

擁有不少於100萬的投資本金,筆者建議可買入入門版的債券,透過運用其保本和穩定派息的特性,利用派息的現金流再投資門檻相對較低的高息股和REITs。當投資組合慢慢變大時,可再考慮分散投資到「實磚」,如相對高回報的工廈物業,再利用按揭套現的資金再投資債券或其他高現金流的資產,達至實現多元化的現金流投資組合。

Starman Facebook Fan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tarmancapital